唐書六 莊宗紀四
關燈
小
中
大
,并宜止絕,以肅化風。
又诏:左降均州司馬劉嶽,有母年逾八十,近聞身故,準故事許歸,候三年喪服阕,如未量移,即卻赴貶州。
壬子,诏取今月二十四日幸洛京,以十二月二十三日朝獻太微宮,二十四日朝獻太廟,二十五日有事于南郊。
癸未,中書門下奏:「應随駕及在京有帶兼官者,并望落下,隻守本官。
」從之。
乙卯,以特進、檢校太傅、開封尹、判六軍諸衛事、充功德使王瓚為宣武軍節度副使,權知軍州事。
丁巳,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丞趙光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朝散大夫、禮部侍郎韋說守本官、同平章事;以吏部侍郎、史館修撰、判館事盧文度為兵部侍郎,充翰林學士;以右散騎常侍、充宏文館學士、判館事馮錫嘉為戶部侍郎、知制诰,充翰林學士;以翰林學士、守尚書膳部員外郎劉昫為比部郎中、知制诰,依前充職;以扈銮書制學士、行尚書倉部員外郎趙鳳為倉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學士;以左拾遺于峤守本官,充翰林學士。
戊午,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豆盧革判租庸使,兼諸道鹽鐵、轉運等使。
新羅王金樸英遣使貢方物。
己未,以洛京留守、判六軍諸衛事、守太尉、兼中書令、河南尹、魏王張全義為檢校太師、守中書令,餘如故;以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守中書令、渤海王高季興依前檢校太師、守中書令,餘如故。
庚申,以工部尚書、真定尹、北都副留守、知留守事任圜為檢校吏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充成德軍節度使行軍司馬,知軍府事。
安義軍節度使李繼韬入見待罪,诏釋之。
辛酉,以宣化軍留後、檢校太傅戴思遠權知青州軍州事,檢校司空、左監門上将軍安崇阮并檢校舊官,卻複本任;以鎮國軍留後、檢校太傅霍彥威為保義軍節度留後;以權知威化軍留後、檢校司徒高允貞權知鎮國軍留後;以權知河陽留後、檢校太保張繼業依前權知河陽留後;以鄜延兩鎮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高萬興依前鄜、延節度使,仍封北平王;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平章事孔勍依前襄州節度使,餘如故。
以永平軍節度使、行大安尹、檢校太保張筠為西都留守、行京兆尹;以晉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劉?,邠州節度使、檢校太保韓恭,安州節度使、檢校太保硃漢賓,并檢校舊官,卻複本任。
壬戌,以左金吾衛大将軍史敬熔為左街使,右金吾衛大将軍李存确為右街使。
甲子,車駕發汴州。
十二月庚午朔,車駕至西京。
是日,有司自石橋具儀仗法物,迎引入于大内。
辛未,以百官初到,放三日朝參。
壬申,以租庸使、刑部侍郎、太清宮副使張憲為檢校吏部尚書、充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太原尹。
诏改取來年二月一日行郊禮。
戊寅,诏德勝寨、莘縣、楊劉口、通津鎮、胡柳陂皆戰陣之所,宜令逐處差人收掩戰士骸骨,量備祭奠,以慰勞魂。
诏改僞梁永平軍大安府複為西京京兆府;改宋州宣武軍為歸德軍,汴州開封府複為宣武軍,華州感化軍為鎮國軍,許州匡國軍複為忠武軍,華州宣義軍複為義成軍,陝府鎮國軍複為保義軍,耀州靜勝軍複為順義軍,潞州匡義軍複為安義軍,朗州武順軍複為武貞軍,延州為彰武軍,鄧州為威勝軍,晉州為建雄軍,安州為安遠軍。
淮南楊溥遣使賀登極,稱「大吳國主書上大唐皇帝」。
《十國春秋·吳世家》雲:唐以滅梁來告,始稱诏,我國不受,唐主随易書,用敵國禮,曰「大唐皇帝緻書于吳國主」,王遣司農卿盧蘋獻金器二百兩、銀器三千兩、羅錦一千二百疋、龍腦香五斤、龍鳳絲?奚一百事于唐。
又遣使張景報聘,稱「大吳國主上書大唐皇帝」,辭禮如箋表。
己卯,禁屠牛馬。
庚辰,禦史台上言:「請行用本朝律令格式,今訪聞唯定州有本朝法書,望下本州寫副本進納。
」從之。
辛巳,诏貶安義軍節度使李繼韬為登州長史,尋斬于天津橋下,再謀叛故也。
甲申,淮南楊溥、奚首領李紹威并遣使朝貢。
乙酉,以翰林學士承旨盧質權知汴州軍府事,以禮部尚書崔沂為尚書左丞、判吏部尚書铨事,以兵部侍郎崔協為吏部侍郎,以刑部侍郎、充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盧文紀為尚書兵部侍郎,依前充集賢殿學士、判院事。
丁亥,澤州刺史董璋上言:潞州軍變,李繼達領兵出城,自刎而死,節度副使李繼珂已安撫軍城。
己醜,有司上言:「上辛祈谷于上帝,請奉高祖神堯皇帝配;孟夏雩祀,請奉太宗文皇帝配;季秋大享于明堂,請奉太祖武皇帝配;冬至日祀圜丘,請奉獻祖文皇帝配;孟冬祭神州地祇,請奉懿祖昭聖皇帝配。
」從之。
辛卯,亳州太清宮道士上言,聖祖殿前古桧萎瘁已久再生一枝,圖畫以進。
诏曰:「當聖祖舊殿生枯桧新枝,應皇家再造之期,顯大國中興之運。
同上林仆柳,祥既葉于漢宣;比南頓嘉禾,瑞更超于光武。
宜标史冊,以示寰瀛」雲。
《五代會要》雲:唐高祖神堯皇帝武德二年,枯桧重華,至安祿山僭号萎瘁。
明皇自蜀歸京,枝葉複盛。
至是再生一枝,長二尺餘。
壬辰,幸伊阙。
己巳,以中書舍人崔居儉為刑部侍郎,充史館修撰、判館事。
甲午,以租庸副使、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衛尉卿孔謙為鹽鐵轉運副使。
又诏:左降均州司馬劉嶽,有母年逾八十,近聞身故,準故事許歸,候三年喪服阕,如未量移,即卻赴貶州。
壬子,诏取今月二十四日幸洛京,以十二月二十三日朝獻太微宮,二十四日朝獻太廟,二十五日有事于南郊。
癸未,中書門下奏:「應随駕及在京有帶兼官者,并望落下,隻守本官。
」從之。
乙卯,以特進、檢校太傅、開封尹、判六軍諸衛事、充功德使王瓚為宣武軍節度副使,權知軍州事。
丁巳,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丞趙光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朝散大夫、禮部侍郎韋說守本官、同平章事;以吏部侍郎、史館修撰、判館事盧文度為兵部侍郎,充翰林學士;以右散騎常侍、充宏文館學士、判館事馮錫嘉為戶部侍郎、知制诰,充翰林學士;以翰林學士、守尚書膳部員外郎劉昫為比部郎中、知制诰,依前充職;以扈銮書制學士、行尚書倉部員外郎趙鳳為倉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學士;以左拾遺于峤守本官,充翰林學士。
戊午,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豆盧革判租庸使,兼諸道鹽鐵、轉運等使。
新羅王金樸英遣使貢方物。
己未,以洛京留守、判六軍諸衛事、守太尉、兼中書令、河南尹、魏王張全義為檢校太師、守中書令,餘如故;以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守中書令、渤海王高季興依前檢校太師、守中書令,餘如故。
庚申,以工部尚書、真定尹、北都副留守、知留守事任圜為檢校吏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充成德軍節度使行軍司馬,知軍府事。
安義軍節度使李繼韬入見待罪,诏釋之。
辛酉,以宣化軍留後、檢校太傅戴思遠權知青州軍州事,檢校司空、左監門上将軍安崇阮并檢校舊官,卻複本任;以鎮國軍留後、檢校太傅霍彥威為保義軍節度留後;以權知威化軍留後、檢校司徒高允貞權知鎮國軍留後;以權知河陽留後、檢校太保張繼業依前權知河陽留後;以鄜延兩鎮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高萬興依前鄜、延節度使,仍封北平王;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平章事孔勍依前襄州節度使,餘如故。
以永平軍節度使、行大安尹、檢校太保張筠為西都留守、行京兆尹;以晉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劉?,邠州節度使、檢校太保韓恭,安州節度使、檢校太保硃漢賓,并檢校舊官,卻複本任。
壬戌,以左金吾衛大将軍史敬熔為左街使,右金吾衛大将軍李存确為右街使。
甲子,車駕發汴州。
十二月庚午朔,車駕至西京。
是日,有司自石橋具儀仗法物,迎引入于大内。
辛未,以百官初到,放三日朝參。
壬申,以租庸使、刑部侍郎、太清宮副使張憲為檢校吏部尚書、充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太原尹。
诏改取來年二月一日行郊禮。
戊寅,诏德勝寨、莘縣、楊劉口、通津鎮、胡柳陂皆戰陣之所,宜令逐處差人收掩戰士骸骨,量備祭奠,以慰勞魂。
诏改僞梁永平軍大安府複為西京京兆府;改宋州宣武軍為歸德軍,汴州開封府複為宣武軍,華州感化軍為鎮國軍,許州匡國軍複為忠武軍,華州宣義軍複為義成軍,陝府鎮國軍複為保義軍,耀州靜勝軍複為順義軍,潞州匡義軍複為安義軍,朗州武順軍複為武貞軍,延州為彰武軍,鄧州為威勝軍,晉州為建雄軍,安州為安遠軍。
淮南楊溥遣使賀登極,稱「大吳國主書上大唐皇帝」。
《十國春秋·吳世家》雲:唐以滅梁來告,始稱诏,我國不受,唐主随易書,用敵國禮,曰「大唐皇帝緻書于吳國主」,王遣司農卿盧蘋獻金器二百兩、銀器三千兩、羅錦一千二百疋、龍腦香五斤、龍鳳絲?奚一百事于唐。
又遣使張景報聘,稱「大吳國主上書大唐皇帝」,辭禮如箋表。
己卯,禁屠牛馬。
庚辰,禦史台上言:「請行用本朝律令格式,今訪聞唯定州有本朝法書,望下本州寫副本進納。
」從之。
辛巳,诏貶安義軍節度使李繼韬為登州長史,尋斬于天津橋下,再謀叛故也。
甲申,淮南楊溥、奚首領李紹威并遣使朝貢。
乙酉,以翰林學士承旨盧質權知汴州軍府事,以禮部尚書崔沂為尚書左丞、判吏部尚書铨事,以兵部侍郎崔協為吏部侍郎,以刑部侍郎、充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盧文紀為尚書兵部侍郎,依前充集賢殿學士、判院事。
丁亥,澤州刺史董璋上言:潞州軍變,李繼達領兵出城,自刎而死,節度副使李繼珂已安撫軍城。
己醜,有司上言:「上辛祈谷于上帝,請奉高祖神堯皇帝配;孟夏雩祀,請奉太宗文皇帝配;季秋大享于明堂,請奉太祖武皇帝配;冬至日祀圜丘,請奉獻祖文皇帝配;孟冬祭神州地祇,請奉懿祖昭聖皇帝配。
」從之。
辛卯,亳州太清宮道士上言,聖祖殿前古桧萎瘁已久再生一枝,圖畫以進。
诏曰:「當聖祖舊殿生枯桧新枝,應皇家再造之期,顯大國中興之運。
同上林仆柳,祥既葉于漢宣;比南頓嘉禾,瑞更超于光武。
宜标史冊,以示寰瀛」雲。
《五代會要》雲:唐高祖神堯皇帝武德二年,枯桧重華,至安祿山僭号萎瘁。
明皇自蜀歸京,枝葉複盛。
至是再生一枝,長二尺餘。
壬辰,幸伊阙。
己巳,以中書舍人崔居儉為刑部侍郎,充史館修撰、判館事。
甲午,以租庸副使、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衛尉卿孔謙為鹽鐵轉運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