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二十三 列傳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美原,收五十餘寨,乘勝引軍攻下鄜州,以功授陝州節度使。
太祖受禅,加檢校太保。
開平元年夏,命将大軍以伐潞州。
将行,太祖謂懷英曰:「卿位居上将,勇冠三軍,向來破敵摧鋒,動無遺悔,至于高爵重祿,我亦無負于卿。
夫忠臣事君,有死無二,韓信所謂'漢王載我以車,衣我以衣,食我以食,食人之祿,死人之憂'。
我每思韓信此言,真忠烈丈夫耳!如丁會受我待遇之恩,不謂不至,懷黃拖紫,裂土分茅,設令木石偶人,須感恩義,一朝反噬,倒戈授人,苟有天道明神,安能容此!大凡孤恩負理,忠良不為。
我今掃境内委卿,卿當勉思竭盡。
況晉人新得上黨,衆心未葉和,以十萬之師,一舉可克。
予當置酒高會,望卿歌舞凱旋。
」懷英惶恐而退。
六月,懷英領大軍至潞,率衆晝夜攻城,半月之間,機巧百變。
懷英懼太祖之言,期于必取,乃築壘環城,浚鑿池塹,然而屢為晉将周德威騎軍所撓,懷英不敢即戰。
太祖乃以李思安代之,降為行營都虞候。
夏五月,晉王率蕃漢大軍攻下夾城,懷英逃歸,詣銀台門待罪,太祖宥之,改授右衛上将軍。
三年夏,命為侍衛諸軍都指揮使,尋出為陝州節度使兼西路行營副招讨使。
及劉知俊奔鳳翔,引岐軍以圖靈武。
太祖遣懷英率兵救之,師次長城嶺,為知俊邀擊,懷英敗歸。
《歐陽史》雲:還至升平,知俊掩擊之,懷英大敗。
《通鑒》:懷貞等還,至三水,知俊遣兵據險邀之,左龍骧軍使壽張王彥章力戰,懷貞等乃得過。
懷貞與裨将李德遇、許從實、王審權分道而行,皆與援兵不相值。
至升平,劉知俊伏兵山口,懷貞大敗,僅以身免,德遇等軍皆沒。
蓋懷英過長城嶺之險已為邀擊,後又敗于升平也。
四年春,移華州節度使。
乾化二年秋,命為河中行營都招讨使,與晉軍戰于白徑嶺,敗歸于陝。
末帝嗣位,以岐軍屢犯秦、雍,命懷英為永平軍節度使、大安尹,累加官至中書令。
貞明中,卒于鎮。
王景仁,景仁本名茂章,避梁諱改焉。
詳見《通鑒注》。
廬州合淝人。
材質魁偉,性暴率,無威儀,善用槊,頗推骁悍。
在淮南累職為都指揮使,楊行密僞署宣州節度使。
行密死,子渥自立,忌其勇悍,且有私憾,欲害之。
景仁棄宛陵,以腹心百人歸吳越王錢镠,《新唐書·楊行密傳》:渥求茂章親兵不得,宣辇帷帟以行,茂章謾罵不與。
逾年,遣兵五千襲之,茂章奔杭州。
镠辟為兩府行軍司馬,具以狀聞。
太祖複命遙領宣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镠以淮寇終為巨患,欲速平之,命景仁奉表至阙,面陳水陸之計,請合禁旅。
太祖異禮待之,頒賜殊厚,顧曰:「待我平代北寇,當盡以王師付汝南讨。
」于是留京師,每預丞相行列。
劉知俊之叛也,從駕至陝,始佐楊師厚西入關。
兵未交,知俊棄馮翊走,進克雍、華,降王建、張君練,頗預戰有功,太祖嘉之。
時鎮、定作逆,朋附沙陀,遂擢為上将,付步騎十萬,為北面行營都招讨使。
開平二年正月二日,與晉軍戰于柏鄉,王師敗績。
太祖怒甚,拘之私第。
然以兩浙元勳所薦,且欲收其後效,止落平章事、罷兵柄而已。
《歐陽史》:景仁及晉人戰,大敗于柏鄉。
景仁歸訴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蓋韓勍、李思安輕汝為客,而不從節度爾。
」數月,複其官爵。
末帝即位,複用為南面北面行營招讨應接使,以兵萬餘人伐壽州,至霍丘接戰,擒賊将袁叢、王彥威、王璠等送京師。
俄而硃瑾以大軍至,景仁力戰不屈,常以數騎身先奮擊,寇不敢逼,乃引兵還。
及濟淮,複為殿軍,故不甚衄,瑾亦不敢北渡。
《九國志·硃景傳》:王茂章來寇,度淮水可涉處立表識之,景易置于深潭水中,立表浮木之上。
茂軍敗,望表而涉,溺死者大半,積其屍為京觀。
及歸,病疽而卒。
诏贈太尉。
史臣曰:劉鄩以機略自負,賀瑰以忠毅見稱,懷英以骁勇佐時,景仁以貞純許國,較其器業,皆名将也。
然雖有善戰之勞,亦有敗軍之咎,則知兵無常勝,豈虛言哉!然鄩之據兗州,盡誠于師範,比迹于英公,方之數侯,加一等矣。
太祖受禅,加檢校太保。
開平元年夏,命将大軍以伐潞州。
将行,太祖謂懷英曰:「卿位居上将,勇冠三軍,向來破敵摧鋒,動無遺悔,至于高爵重祿,我亦無負于卿。
夫忠臣事君,有死無二,韓信所謂'漢王載我以車,衣我以衣,食我以食,食人之祿,死人之憂'。
我每思韓信此言,真忠烈丈夫耳!如丁會受我待遇之恩,不謂不至,懷黃拖紫,裂土分茅,設令木石偶人,須感恩義,一朝反噬,倒戈授人,苟有天道明神,安能容此!大凡孤恩負理,忠良不為。
我今掃境内委卿,卿當勉思竭盡。
況晉人新得上黨,衆心未葉和,以十萬之師,一舉可克。
予當置酒高會,望卿歌舞凱旋。
」懷英惶恐而退。
六月,懷英領大軍至潞,率衆晝夜攻城,半月之間,機巧百變。
懷英懼太祖之言,期于必取,乃築壘環城,浚鑿池塹,然而屢為晉将周德威騎軍所撓,懷英不敢即戰。
太祖乃以李思安代之,降為行營都虞候。
夏五月,晉王率蕃漢大軍攻下夾城,懷英逃歸,詣銀台門待罪,太祖宥之,改授右衛上将軍。
三年夏,命為侍衛諸軍都指揮使,尋出為陝州節度使兼西路行營副招讨使。
及劉知俊奔鳳翔,引岐軍以圖靈武。
太祖遣懷英率兵救之,師次長城嶺,為知俊邀擊,懷英敗歸。
《歐陽史》雲:還至升平,知俊掩擊之,懷英大敗。
《通鑒》:懷貞等還,至三水,知俊遣兵據險邀之,左龍骧軍使壽張王彥章力戰,懷貞等乃得過。
懷貞與裨将李德遇、許從實、王審權分道而行,皆與援兵不相值。
至升平,劉知俊伏兵山口,懷貞大敗,僅以身免,德遇等軍皆沒。
蓋懷英過長城嶺之險已為邀擊,後又敗于升平也。
四年春,移華州節度使。
乾化二年秋,命為河中行營都招讨使,與晉軍戰于白徑嶺,敗歸于陝。
末帝嗣位,以岐軍屢犯秦、雍,命懷英為永平軍節度使、大安尹,累加官至中書令。
貞明中,卒于鎮。
王景仁,景仁本名茂章,避梁諱改焉。
詳見《通鑒注》。
廬州合淝人。
材質魁偉,性暴率,無威儀,善用槊,頗推骁悍。
在淮南累職為都指揮使,楊行密僞署宣州節度使。
行密死,子渥自立,忌其勇悍,且有私憾,欲害之。
景仁棄宛陵,以腹心百人歸吳越王錢镠,《新唐書·楊行密傳》:渥求茂章親兵不得,宣辇帷帟以行,茂章謾罵不與。
逾年,遣兵五千襲之,茂章奔杭州。
镠辟為兩府行軍司馬,具以狀聞。
太祖複命遙領宣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镠以淮寇終為巨患,欲速平之,命景仁奉表至阙,面陳水陸之計,請合禁旅。
太祖異禮待之,頒賜殊厚,顧曰:「待我平代北寇,當盡以王師付汝南讨。
」于是留京師,每預丞相行列。
劉知俊之叛也,從駕至陝,始佐楊師厚西入關。
兵未交,知俊棄馮翊走,進克雍、華,降王建、張君練,頗預戰有功,太祖嘉之。
時鎮、定作逆,朋附沙陀,遂擢為上将,付步騎十萬,為北面行營都招讨使。
開平二年正月二日,與晉軍戰于柏鄉,王師敗績。
太祖怒甚,拘之私第。
然以兩浙元勳所薦,且欲收其後效,止落平章事、罷兵柄而已。
《歐陽史》:景仁及晉人戰,大敗于柏鄉。
景仁歸訴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蓋韓勍、李思安輕汝為客,而不從節度爾。
」數月,複其官爵。
末帝即位,複用為南面北面行營招讨應接使,以兵萬餘人伐壽州,至霍丘接戰,擒賊将袁叢、王彥威、王璠等送京師。
俄而硃瑾以大軍至,景仁力戰不屈,常以數騎身先奮擊,寇不敢逼,乃引兵還。
及濟淮,複為殿軍,故不甚衄,瑾亦不敢北渡。
《九國志·硃景傳》:王茂章來寇,度淮水可涉處立表識之,景易置于深潭水中,立表浮木之上。
茂軍敗,望表而涉,溺死者大半,積其屍為京觀。
及歸,病疽而卒。
诏贈太尉。
史臣曰:劉鄩以機略自負,賀瑰以忠毅見稱,懷英以骁勇佐時,景仁以貞純許國,較其器業,皆名将也。
然雖有善戰之勞,亦有敗軍之咎,則知兵無常勝,豈虛言哉!然鄩之據兗州,盡誠于師範,比迹于英公,方之數侯,加一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