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二十四 列傳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李珽,字公度,隴西敦煌人。
五世祖忠懿公憕,有大節,見《唐史》。
父縠,仕懿、僖朝,官至右谏議大夫。
珽聰悟,有才學,尤工詞賦。
僖宗朝,晉公王铎提兵柄,鎮滑台,縠居賓席,铎見珽,大賞歎之。
年二十四登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拜監察禦史,俄丁内艱。
先是,父旅殡在遠,家貧無以襄事,與弟琪當臘雪以單缞扶杖,銜哀告人,由是兩克遷祔。
而珽日不過食一溢,恆羸卧喪廬中不能興。
大為時賢所歎。
憂阕,再征為禦史,以瘠不起。
成汭之鎮荊州,辟為掌書記,逾時乃就。
天複中,淮寇大舉圍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飛命成汭率水軍十萬援于鄂。
珽入言曰:「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載稻倍之,緩急不可動。
吳人剽輕,若為所絆,則武陵、武安皆我之仇也,将有後慮;不如遣骁将屯巴陵,大軍對岸,一日不與戰,則吳寇糧絕,而鄂州圍解矣。
」汭性剛決,不聽。
淮人果乘風縱火,舟盡焚,兵盡溺,汭亦自沈于江,朗人、潭人遂入荊渚,一如所料。
未幾,襄帥趙匡凝複奏為掌記,入為左補阙。
又明年,太祖為元帥,以襄陽貳于己,率兵擊破之,趙匡凝奔揚州,太祖複署珽為天平軍掌書記。
一日,大會将佐,指珽曰:「此真書記也。
」 滄州節度使劉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餘萬圍之,久而未下,乃召珽草檄。
珽即就外次,筆不停綴,登時而成,大為太祖嗟賞。
受禅之歲,宰臣除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诰,珽揣太祖未欲首以舊僚超拜清顯,三上章固辭,優诏褒允,尋以本官監曹州事。
曹去京數舍,吏民豪猾,前後十餘政,未有善罷者。
珽在任期歲,衆庶以甯。
入為兵部郎中、崇政院學士。
未幾,以許帥馮行襲疾甚,出為許州留後。
先是,行襲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為憂,乃遣珽馳往,以伺察之。
珽至傳舍,召将吏親加撫慰。
行襲欲使人代受诏,珽曰:「東首加朝服,禮也。
」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補養,苟有不諱,子孫俱保後福。
行襲泣謝,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軍府事。
太祖覽奏曰:「予固知珽必辦吾事,行襲門戶不朽矣。
」乃以珽為匡國軍留後,尋征為左谏議大夫兼宣徽副使。
從征至魏縣,過内黃,因侍立于行廄,太祖顧曰:「此何故名内黃?」珽曰:「河南有外黃、小黃,故此有内黃。
」又曰:「外黃、小黃在何處?」對曰:「秦有外黃都尉,理外黃,有故墉,今在雍丘。
小黃為高齊所廢,其故墉今在陳留。
」太祖稱獎數四。
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騎常侍,充侍講學士。
内讨之日,軍士大擾,珽其夕為亂兵所傷,其夕卒于洛陽。
珽性孝友,與弟琪有敦睦之愛,為搢紳所稱。
案:《歐陽史》有《裴迪》、《韋震傳》,今原文已佚,無可采補。
盧曾,字孝伯,其先範陽人也。
頗好書,有所執守。
始為齊州防禦使硃瓊從事,瓊降,預其謀,與之皆來。
瓊沒,太祖辟為宣義幕職。
曾性忠狷,好貢直,又不能取容于衆,每勳府宴語稍洽,曾率然糾正,辄又忤旨。
左長直軍使劉捍委任方重,曾亦不能平。
冀王友謙初定陝府,命曾往議事,有使院小将從行,嗜酒,荒逸過度。
曾複命,欲發其罪,緻疏于袖中,累日未果言。
小将恐事洩,先誣告曾使酒,幾敗軍事,劉捍因證之,由是罷職,歸于齊之别墅。
俄而王師範起兵叛,太祖促召曾,謂之曰:「子能緩頰說青州使無背盟,吾不負子矣。
」會持檄以往。
既至青,師範囚之,送于淮南,遇害。
後太祖暴師範之罪曰:「喪我骨肉,殺我賓僚。
」遂族誅之。
因召曾二子,皆授以官。
孫骘,滑台人。
嗜學知書,微有辭筆。
唐光啟中,魏博從事公乘億以女妻之,因教以箋奏程式。
時中原多難,文章之士,縮影竄迹不自顯。
億既死,魏帥以章表箋疏淹積,兼月不能發一字,或以骘為言,即署本職,主奏記事。
累遷職自支使、掌記至節度判官;奏官自校書、禦史郎官、中丞、檢校常侍至兵部尚書。
太祖禦天下,念潛龍時,骘奉其主,好問往來數十返,甚錄之。
開平三年,除右谏議大夫,滿歲,遷左散騎常侍。
骘雅好聚書,有《六經》、漢史洎百家之言,凡數千卷,皆簡翰精至,披勘詳定,得暇即朝夕耽玩,曾無少怠。
乾化二年春,太祖将議北巡,選朝士三十餘人扈從。
二月甲子,車駕發自洛陽。
禺中,次白馬頓,召文武官就食,以從臣未集,駐跸以俟之;又命飛騎促于道,而骘與谏議大夫張衍、兵部郎中張俊等累刻方至,太祖性本卞急,因茲大怒,并格殺于前墀。
張俊,字彥臣。
祖、父鹹有聞于時。
俊少孤,自修飾,善為五言詩,其警句頗為人所稱。
唐廣明中,黃巢犯京師,天子幸蜀,士皆竄伏窟穴,以保其生。
俊亦晦迹浮泛,不失其道。
及僖宗還京師,由校書郎、西畿尉登朝為禦史、補阙、起居郎、司勳員外、萬年縣令,以事黜官峽中,将十年。
太祖即位,用宰臣薛贻矩為鹽鐵使,俊與贻矩同年登第,甚知其才,即奏為鹽鐵判官,遷職為禮部郎中,兼職如故。
乾化二年二月,扈從後至,與孫骘、張衍同日遇禍于白馬頓。
張衍,字元用,河南尹魏王宗奭之猶子也。
其父死于兵間。
衍樂讀書為儒,始以經學就舉,不中選。
時谏議大夫鄭徽退居洛陽,以女妻之,遂令應辭科,不數上登第。
唐昭宗東遷,以宗奭勳力隆峻,衍由校書郎拜左拾
五世祖忠懿公憕,有大節,見《唐史》。
父縠,仕懿、僖朝,官至右谏議大夫。
珽聰悟,有才學,尤工詞賦。
僖宗朝,晉公王铎提兵柄,鎮滑台,縠居賓席,铎見珽,大賞歎之。
年二十四登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拜監察禦史,俄丁内艱。
先是,父旅殡在遠,家貧無以襄事,與弟琪當臘雪以單缞扶杖,銜哀告人,由是兩克遷祔。
而珽日不過食一溢,恆羸卧喪廬中不能興。
大為時賢所歎。
憂阕,再征為禦史,以瘠不起。
成汭之鎮荊州,辟為掌書記,逾時乃就。
天複中,淮寇大舉圍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飛命成汭率水軍十萬援于鄂。
珽入言曰:「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載稻倍之,緩急不可動。
吳人剽輕,若為所絆,則武陵、武安皆我之仇也,将有後慮;不如遣骁将屯巴陵,大軍對岸,一日不與戰,則吳寇糧絕,而鄂州圍解矣。
」汭性剛決,不聽。
淮人果乘風縱火,舟盡焚,兵盡溺,汭亦自沈于江,朗人、潭人遂入荊渚,一如所料。
未幾,襄帥趙匡凝複奏為掌記,入為左補阙。
又明年,太祖為元帥,以襄陽貳于己,率兵擊破之,趙匡凝奔揚州,太祖複署珽為天平軍掌書記。
一日,大會将佐,指珽曰:「此真書記也。
」 滄州節度使劉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餘萬圍之,久而未下,乃召珽草檄。
珽即就外次,筆不停綴,登時而成,大為太祖嗟賞。
受禅之歲,宰臣除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诰,珽揣太祖未欲首以舊僚超拜清顯,三上章固辭,優诏褒允,尋以本官監曹州事。
曹去京數舍,吏民豪猾,前後十餘政,未有善罷者。
珽在任期歲,衆庶以甯。
入為兵部郎中、崇政院學士。
未幾,以許帥馮行襲疾甚,出為許州留後。
先是,行襲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為憂,乃遣珽馳往,以伺察之。
珽至傳舍,召将吏親加撫慰。
行襲欲使人代受诏,珽曰:「東首加朝服,禮也。
」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補養,苟有不諱,子孫俱保後福。
行襲泣謝,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軍府事。
太祖覽奏曰:「予固知珽必辦吾事,行襲門戶不朽矣。
」乃以珽為匡國軍留後,尋征為左谏議大夫兼宣徽副使。
從征至魏縣,過内黃,因侍立于行廄,太祖顧曰:「此何故名内黃?」珽曰:「河南有外黃、小黃,故此有内黃。
」又曰:「外黃、小黃在何處?」對曰:「秦有外黃都尉,理外黃,有故墉,今在雍丘。
小黃為高齊所廢,其故墉今在陳留。
」太祖稱獎數四。
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騎常侍,充侍講學士。
内讨之日,軍士大擾,珽其夕為亂兵所傷,其夕卒于洛陽。
珽性孝友,與弟琪有敦睦之愛,為搢紳所稱。
案:《歐陽史》有《裴迪》、《韋震傳》,今原文已佚,無可采補。
盧曾,字孝伯,其先範陽人也。
頗好書,有所執守。
始為齊州防禦使硃瓊從事,瓊降,預其謀,與之皆來。
瓊沒,太祖辟為宣義幕職。
曾性忠狷,好貢直,又不能取容于衆,每勳府宴語稍洽,曾率然糾正,辄又忤旨。
左長直軍使劉捍委任方重,曾亦不能平。
冀王友謙初定陝府,命曾往議事,有使院小将從行,嗜酒,荒逸過度。
曾複命,欲發其罪,緻疏于袖中,累日未果言。
小将恐事洩,先誣告曾使酒,幾敗軍事,劉捍因證之,由是罷職,歸于齊之别墅。
俄而王師範起兵叛,太祖促召曾,謂之曰:「子能緩頰說青州使無背盟,吾不負子矣。
」會持檄以往。
既至青,師範囚之,送于淮南,遇害。
後太祖暴師範之罪曰:「喪我骨肉,殺我賓僚。
」遂族誅之。
因召曾二子,皆授以官。
孫骘,滑台人。
嗜學知書,微有辭筆。
唐光啟中,魏博從事公乘億以女妻之,因教以箋奏程式。
時中原多難,文章之士,縮影竄迹不自顯。
億既死,魏帥以章表箋疏淹積,兼月不能發一字,或以骘為言,即署本職,主奏記事。
累遷職自支使、掌記至節度判官;奏官自校書、禦史郎官、中丞、檢校常侍至兵部尚書。
太祖禦天下,念潛龍時,骘奉其主,好問往來數十返,甚錄之。
開平三年,除右谏議大夫,滿歲,遷左散騎常侍。
骘雅好聚書,有《六經》、漢史洎百家之言,凡數千卷,皆簡翰精至,披勘詳定,得暇即朝夕耽玩,曾無少怠。
乾化二年春,太祖将議北巡,選朝士三十餘人扈從。
二月甲子,車駕發自洛陽。
禺中,次白馬頓,召文武官就食,以從臣未集,駐跸以俟之;又命飛騎促于道,而骘與谏議大夫張衍、兵部郎中張俊等累刻方至,太祖性本卞急,因茲大怒,并格殺于前墀。
張俊,字彥臣。
祖、父鹹有聞于時。
俊少孤,自修飾,善為五言詩,其警句頗為人所稱。
唐廣明中,黃巢犯京師,天子幸蜀,士皆竄伏窟穴,以保其生。
俊亦晦迹浮泛,不失其道。
及僖宗還京師,由校書郎、西畿尉登朝為禦史、補阙、起居郎、司勳員外、萬年縣令,以事黜官峽中,将十年。
太祖即位,用宰臣薛贻矩為鹽鐵使,俊與贻矩同年登第,甚知其才,即奏為鹽鐵判官,遷職為禮部郎中,兼職如故。
乾化二年二月,扈從後至,與孫骘、張衍同日遇禍于白馬頓。
張衍,字元用,河南尹魏王宗奭之猶子也。
其父死于兵間。
衍樂讀書為儒,始以經學就舉,不中選。
時谏議大夫鄭徽退居洛陽,以女妻之,遂令應辭科,不數上登第。
唐昭宗東遷,以宗奭勳力隆峻,衍由校書郎拜左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