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十九 列傳九
關燈
小
中
大
遷将中軍。
天祐三年,奏授登州刺史,下車稱理。
登州舊無羅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壯以築之,民甚安之,因相與立碑以頌其績。
太祖受禅,改鄭州刺史,尋主兵于河中,為都指揮使。
時并人寇平陽,季筠接戰于洪洞,大克,拜華州防禦使。
又繼領龍骧等諸軍騎士,累官至檢校司空。
柏鄉之役,季筠臨陣前卻,太祖亦未之罪。
乾化二年春,太祖親伐鎮、定,駐于相州,因閱馬,怒其馬瘦,與魏博軍校何令稠、陳令勳同斬于纛下。
黃文靖,金鄉人。
少附于黃巢黨中,巢敗,歸于太祖,累署牙職,繼遷諸軍指揮使。
從太祖南平巢、蔡,北定兗、郓,皆有功。
唐大順中,佐葛從周送硃崇節入潞。
會晉軍十餘萬近逼垣寨,文靖慮孤軍難守,乃與葛從周啟闉出師,文靖為殿,命矢刃皆外向,持重而還,晉人不敢逼。
其年冬,與康懷英渡淮,入壽春之境,下安豐、霍丘,至光州而還。
光化初,晉将李嗣昭、周德威寇于山東,文靖佐葛從周統大軍禦之。
至沙河,敗晉軍五千餘騎,遂逐之,越張公橋乃止。
後旬日,複與晉人戰于邢州之北,擒蕃将贲金鐵、慕容藤、李存建等百餘人,奪馬數千匹。
尋以功表授檢校左仆射、耀州刺史。
天祐二年春,命佐楊師厚深入淮甸,越壽春,侵廬江,軍至大獨山,遇淮夷,殺五千餘衆,振旅而還。
改蔡州刺史,加檢校司空,又遷颍州刺史。
太祖受禅,複為蔡州刺史,入為左神武統軍,又改左龍骧使。
乾化元年,從太祖北征,因閱馬得罪,命斬之。
文靖骁果善戰,諸将皆惜之。
胡規,兗州人。
初事硃瑾為中軍都校。
兗州平,署為宣武軍都虞候。
佐葛從周伐鎮、定,從張存敬收晉、绛,皆有功,署為河中都虞候,榷鹽務。
天複中,太祖迎駕至岐下,以規權知洽州。
昭宗還長安,诏授皇城使。
及東遷,以為禦營使。
駕至洛,授内園莊宅使。
天祐三年,佐李周彜讨相州,獨當州之一面,頗以功聞,軍還,權知耀州事。
明年,讨滄州,為諸軍壕寨使。
太祖受禅,除右羽林統軍,尋佐劉鄩統兵收潼關,擒劉知浣獻之,乃以為右龍虎統軍兼侍衛指揮使。
乾化元年,诏修洛河堤堰,軍士因之斬伐百姓園林太甚,河南尹張宗奭奏之,規得罪,賜死。
李谠,河中臨晉人。
少時遊秦、雍間,為人勇悍多力,甚有氣誼。
唐廣明初,黃巢陷長安,谠遂得仕于其間。
巢以谠為内樞密使,蓋谠曾委質于宦者,出入于宮禁間,巢以此用焉。
其後巢軍既敗,谠乃束身歸于太祖,署為左德勝騎軍都将。
從太祖讨蔡賊,頗立軍功。
及東伐兗、郓,以所部士伍俘獲甚衆,改元從騎将,表授檢校右仆射。
郴王友裕領兵攻澤州,時太祖駐大軍于盟津,乃令谠将兵越太行,授以籌謀。
谠頗違節度,久而無功。
太祖遣追還,廷責其罪,戮之于河橋。
李重允,宋州下邑人。
狀貌雄武,初在黃巢黨中,推為剛鸷。
唐中和四年五月,同尚讓、李谠等率衆至繁台,與太祖之軍相拒。
及巢寇漸衰,乃率衆來降。
太祖素識之,拔用不次,署為先鋒步軍都頭。
與胡真援河陽,逼懷州。
重允以部下兵突之,射中蕃将安休休。
又令與李谠率騎軍至陝,應接郭言,回次渑池,破賊帥黃花子之衆,改滑州夾馬指揮使。
蔡賊圍汴,重允以步兵攻下三寨,擄獲甚多。
太祖大舉伐宗權,俾重允以滑兵為先鋒。
及東讨徐州,下豐、蕭二邑,轉右廂馬步軍指揮使。
大順元年秋,從郴王友裕收澤州,與晉軍戰于馬牢川,王師敗績,回守河陽。
太祖謂諸将曰:「李谠、重允違我節度,不能立功,頗辜任使。
」于是與李谠并戮于河橋。
範居實,绛州翼城人。
事太祖,初為隊将,從讨巢、蔡有功。
又從硃珍收滑州,改左廂都虞候。
預破兗、郓功。
遷感義都頭、鄭州馬軍指揮使。
幽州劉仁恭舉衆南下,寇魏郡北闉,居實與葛從周、張存敬率兵救魏,大破幽、滄之衆于内黃。
太祖迎昭宗于岐下,以居實為河中馬軍都指揮使。
及昭宗還京,賜迎銮毅勇功臣,遙領錦州刺史,又遷左龍骧馬軍都指揮使。
從征淮南回,改登州刺史,轉左神勇軍使。
開平元年,用軍于潞州,命居實統軍以解澤州之圍。
授耀州刺史,令以郡兵屯固鎮,尋除澤州刺史。
居實拳勇善戰,頗立軍功,在郡以戎備不理,诏追赴阙,暴其玩寇之罪而斬之。
史臣曰:叔琮而下,鹹以鷹犬之才,适遇雲龍之會,勤勞王室,踐履将壇,然俱不得其死,豈不惜哉!得非鳥盡弓藏,理當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無漢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
語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而叔琮、友恭從之,何也?既為盜跖所嗾,豈免成濟之誅,臨終之言,益彰其醜也。
天祐三年,奏授登州刺史,下車稱理。
登州舊無羅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壯以築之,民甚安之,因相與立碑以頌其績。
太祖受禅,改鄭州刺史,尋主兵于河中,為都指揮使。
時并人寇平陽,季筠接戰于洪洞,大克,拜華州防禦使。
又繼領龍骧等諸軍騎士,累官至檢校司空。
柏鄉之役,季筠臨陣前卻,太祖亦未之罪。
乾化二年春,太祖親伐鎮、定,駐于相州,因閱馬,怒其馬瘦,與魏博軍校何令稠、陳令勳同斬于纛下。
黃文靖,金鄉人。
少附于黃巢黨中,巢敗,歸于太祖,累署牙職,繼遷諸軍指揮使。
從太祖南平巢、蔡,北定兗、郓,皆有功。
唐大順中,佐葛從周送硃崇節入潞。
會晉軍十餘萬近逼垣寨,文靖慮孤軍難守,乃與葛從周啟闉出師,文靖為殿,命矢刃皆外向,持重而還,晉人不敢逼。
其年冬,與康懷英渡淮,入壽春之境,下安豐、霍丘,至光州而還。
光化初,晉将李嗣昭、周德威寇于山東,文靖佐葛從周統大軍禦之。
至沙河,敗晉軍五千餘騎,遂逐之,越張公橋乃止。
後旬日,複與晉人戰于邢州之北,擒蕃将贲金鐵、慕容藤、李存建等百餘人,奪馬數千匹。
尋以功表授檢校左仆射、耀州刺史。
天祐二年春,命佐楊師厚深入淮甸,越壽春,侵廬江,軍至大獨山,遇淮夷,殺五千餘衆,振旅而還。
改蔡州刺史,加檢校司空,又遷颍州刺史。
太祖受禅,複為蔡州刺史,入為左神武統軍,又改左龍骧使。
乾化元年,從太祖北征,因閱馬得罪,命斬之。
文靖骁果善戰,諸将皆惜之。
胡規,兗州人。
初事硃瑾為中軍都校。
兗州平,署為宣武軍都虞候。
佐葛從周伐鎮、定,從張存敬收晉、绛,皆有功,署為河中都虞候,榷鹽務。
天複中,太祖迎駕至岐下,以規權知洽州。
昭宗還長安,诏授皇城使。
及東遷,以為禦營使。
駕至洛,授内園莊宅使。
天祐三年,佐李周彜讨相州,獨當州之一面,頗以功聞,軍還,權知耀州事。
明年,讨滄州,為諸軍壕寨使。
太祖受禅,除右羽林統軍,尋佐劉鄩統兵收潼關,擒劉知浣獻之,乃以為右龍虎統軍兼侍衛指揮使。
乾化元年,诏修洛河堤堰,軍士因之斬伐百姓園林太甚,河南尹張宗奭奏之,規得罪,賜死。
李谠,河中臨晉人。
少時遊秦、雍間,為人勇悍多力,甚有氣誼。
唐廣明初,黃巢陷長安,谠遂得仕于其間。
巢以谠為内樞密使,蓋谠曾委質于宦者,出入于宮禁間,巢以此用焉。
其後巢軍既敗,谠乃束身歸于太祖,署為左德勝騎軍都将。
從太祖讨蔡賊,頗立軍功。
及東伐兗、郓,以所部士伍俘獲甚衆,改元從騎将,表授檢校右仆射。
郴王友裕領兵攻澤州,時太祖駐大軍于盟津,乃令谠将兵越太行,授以籌謀。
谠頗違節度,久而無功。
太祖遣追還,廷責其罪,戮之于河橋。
李重允,宋州下邑人。
狀貌雄武,初在黃巢黨中,推為剛鸷。
唐中和四年五月,同尚讓、李谠等率衆至繁台,與太祖之軍相拒。
及巢寇漸衰,乃率衆來降。
太祖素識之,拔用不次,署為先鋒步軍都頭。
與胡真援河陽,逼懷州。
重允以部下兵突之,射中蕃将安休休。
又令與李谠率騎軍至陝,應接郭言,回次渑池,破賊帥黃花子之衆,改滑州夾馬指揮使。
蔡賊圍汴,重允以步兵攻下三寨,擄獲甚多。
太祖大舉伐宗權,俾重允以滑兵為先鋒。
及東讨徐州,下豐、蕭二邑,轉右廂馬步軍指揮使。
大順元年秋,從郴王友裕收澤州,與晉軍戰于馬牢川,王師敗績,回守河陽。
太祖謂諸将曰:「李谠、重允違我節度,不能立功,頗辜任使。
」于是與李谠并戮于河橋。
範居實,绛州翼城人。
事太祖,初為隊将,從讨巢、蔡有功。
又從硃珍收滑州,改左廂都虞候。
預破兗、郓功。
遷感義都頭、鄭州馬軍指揮使。
幽州劉仁恭舉衆南下,寇魏郡北闉,居實與葛從周、張存敬率兵救魏,大破幽、滄之衆于内黃。
太祖迎昭宗于岐下,以居實為河中馬軍都指揮使。
及昭宗還京,賜迎銮毅勇功臣,遙領錦州刺史,又遷左龍骧馬軍都指揮使。
從征淮南回,改登州刺史,轉左神勇軍使。
開平元年,用軍于潞州,命居實統軍以解澤州之圍。
授耀州刺史,令以郡兵屯固鎮,尋除澤州刺史。
居實拳勇善戰,頗立軍功,在郡以戎備不理,诏追赴阙,暴其玩寇之罪而斬之。
史臣曰:叔琮而下,鹹以鷹犬之才,适遇雲龍之會,勤勞王室,踐履将壇,然俱不得其死,豈不惜哉!得非鳥盡弓藏,理當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無漢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
語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而叔琮、友恭從之,何也?既為盜跖所嗾,豈免成濟之誅,臨終之言,益彰其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