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十八 列傳八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文蔚,字右華,河間人也。
父裼,唐僖宗朝,累為顯官。
文蔚幼砺文行,求知取友,藹然有佳士之稱。
唐乾符初,登進士第,時丞相裴坦兼判鹽鐵,解褐署巡官。
未幾,以畿尉直館。
丁家艱,以孝聞。
中和歲,僖宗在蜀,大寇未滅,急于軍費,移鹽鐵于揚州,命李都就判之,奏為轉運巡官。
駕還長安,除監察禦史,遷左補阙侍禦史、起居舍人、司勳吏部員外郎,拜司勳郎中、知制诰,歲滿授中書舍人。
丁母憂,退居東畿,哀毀過禮。
服阕,複拜中書舍人,俄召入翰林,為承旨學士。
屬昭宗初還京阙,皇綱浸微,文蔚所發诏令,靡失厥中,論者多之。
轉戶部侍郎,仍依前充職,尋出為禮部侍郎。
天祐元年夏,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判戶部。
時柳璨在相位,擅權縱暴,傾陷賢俊,宰相裴樞等五家及三省而下三十餘人,鹹抱冤就死;缙紳以目,不敢竊語其是非,餘怒所注,亦不啻十許輩。
文蔚殚其力解之,乃止,士人賴焉。
璨敗死,文蔚兼度支鹽鐵使。
天祐四年,天子以土運将革,天命有歸,四月,命文蔚與楊涉等總率百僚,奉禅位诏至大梁。
太祖受命,文蔚等不易其位。
開平二年春,暴卒于位,诏贈右仆射。
文蔚沈邃重厚,有大臣之風,居家孝且悌,雖位至清顯,與仲季相雜,在太夫人膝下,一不異布素。
弟濟美,早得心恙,《北夢瑣言》雲:張裼尚書有五子:文蔚、彜憲、濟美、仁龜,皆有名第,至宰輔丞郎。
内一子,忘其名,少年聞壁魚食神仙字,身有五色,吞之可得仙,因欲試之,遂緻心疾。
文蔚撫視殆三十年,士君子稱之。
子鑄,周顯德中,位至秘書監。
薛贻矩,字熙用,河東聞喜人。
祖存,父廷望,鹹有令名。
贻矩風儀秀聳,其與遊者皆一時英妙,藉甚于文場間。
唐乾符中,登進士第,曆度支巡官、集賢校理、拾遺、殿中、起居舍人,召拜翰林學士,加禮部員外郎、知制诰,轉司勳郎中,其職如故。
乾甯中,天子幸石門,贻矩以私屬相失,不及于行在,罷之。
旋除中書舍人,再踐内署。
曆戶部兵部侍郎、學士承旨。
及昭宗自鳳翔還京,大翦閹寺,贻矩尚為韓全誨等作畫贊,悉記于内侍省屋壁間,坐是谪官。
天祐初,除吏部侍郎,不至。
太祖素重之,嘗言之于朝,即日拜吏部尚書,俄遷禦史大夫。
四年春,唐帝命贻矩持诏赴大梁,議禅代之事。
贻矩至,盛稱太祖功德,請就北面之禮,太祖雖謙抑不納,待之甚厚。
受禅之歲夏五月,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判戶部。
明年夏,進拜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判度支,又遷宏文館大學士,充鹽鐵轉運使,累官自仆射至守司空。
在任綿五載,然亦無顯赫事迹可紀。
扈從貝州還,染時疠,旬日卒于東京。
诏贈侍中。
張策,字少逸,敦煌人。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經略使。
策少聰警好學,尤樂章句。
居洛陽敦化裡,嘗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寶之。
策時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漢禅,始号黃初,則是黃初元年無二月明矣。
鼎文何謬欤!」同大驚,亟遣啟書室,取《魏志》展讀,一不失所啟,宗族奇之,時年十三。
然而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發為僧,居雍之慈恩精廬,頗有高緻。
唐廣明末,大盜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難,君子多之。
及丁家艱,以孝聞。
服滿,自屏郊薮,一無幹進意,若是者十餘載,方出為廣文博士,改秘書郎。
王行瑜帥邠州,辟為觀察支使,帶水曹員外郎,賜绯。
及行瑜反,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敗死,邠州平。
策與婢肩輿其親,南出邠境,屬邊寨積雪,為行者所哀。
太祖聞而嘉之,奏為鄭滑支使,尋以内憂去職。
制阕,除國子博士,遷膳部員外郎。
不一歲,華帥韓建辟為判官,及建領許州,又為掌記。
天複中,策奉其主書币來聘,太祖見而喜曰:「張夫子且至矣。
」即奏為掌記,兼賜金紫。
天祐初,表其才,拜職方郎中,兼史館修撰,俄召入為翰林學士,轉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
未幾,遷中書舍人,職如故。
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
其年冬,轉禮部侍郎。
明年,從征至澤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戶部,尋遷中書侍郎。
以風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書緻仕。
即日肩輿歸洛,居于福善裡,修篁嘉木,圖書琴酒,以自适焉。
乾化二年秋,卒。
所著《典議》三卷、詞制歌詩二十卷、箋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杜曉,字明遠,京兆杜陵人。
祖審權,仕唐,位至宰相。
父讓能,官至守太尉、平章事。
乾甯中,邠、鳳二鎮舉兵犯王畿,讓能被其誣陷,天子不得已,賜死于臨臯驿。
曉居喪柴立,幾至滅性。
憂滿,服幅巾七升,沈迹自廢者将十餘載。
光化中,宰相崔允判鹽鐵,奏為巡官兼校書郎,尋除畿尉,直宏文館,皆不起。
及昭宗東遷,宰相崔遠判戶部,又奏為巡官兼殿中丞。
或語之曰:「嵇中散死,子紹埋沒不自顯,山濤以物理勉之,乃仕。
吾子忍令杜氏歲時以鋪席祭其先人,同匹庶乎!」
父裼,唐僖宗朝,累為顯官。
文蔚幼砺文行,求知取友,藹然有佳士之稱。
唐乾符初,登進士第,時丞相裴坦兼判鹽鐵,解褐署巡官。
未幾,以畿尉直館。
丁家艱,以孝聞。
中和歲,僖宗在蜀,大寇未滅,急于軍費,移鹽鐵于揚州,命李都就判之,奏為轉運巡官。
駕還長安,除監察禦史,遷左補阙侍禦史、起居舍人、司勳吏部員外郎,拜司勳郎中、知制诰,歲滿授中書舍人。
丁母憂,退居東畿,哀毀過禮。
服阕,複拜中書舍人,俄召入翰林,為承旨學士。
屬昭宗初還京阙,皇綱浸微,文蔚所發诏令,靡失厥中,論者多之。
轉戶部侍郎,仍依前充職,尋出為禮部侍郎。
天祐元年夏,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判戶部。
時柳璨在相位,擅權縱暴,傾陷賢俊,宰相裴樞等五家及三省而下三十餘人,鹹抱冤就死;缙紳以目,不敢竊語其是非,餘怒所注,亦不啻十許輩。
文蔚殚其力解之,乃止,士人賴焉。
璨敗死,文蔚兼度支鹽鐵使。
天祐四年,天子以土運将革,天命有歸,四月,命文蔚與楊涉等總率百僚,奉禅位诏至大梁。
太祖受命,文蔚等不易其位。
開平二年春,暴卒于位,诏贈右仆射。
文蔚沈邃重厚,有大臣之風,居家孝且悌,雖位至清顯,與仲季相雜,在太夫人膝下,一不異布素。
弟濟美,早得心恙,《北夢瑣言》雲:張裼尚書有五子:文蔚、彜憲、濟美、仁龜,皆有名第,至宰輔丞郎。
内一子,忘其名,少年聞壁魚食神仙字,身有五色,吞之可得仙,因欲試之,遂緻心疾。
文蔚撫視殆三十年,士君子稱之。
子鑄,周顯德中,位至秘書監。
薛贻矩,字熙用,河東聞喜人。
祖存,父廷望,鹹有令名。
贻矩風儀秀聳,其與遊者皆一時英妙,藉甚于文場間。
唐乾符中,登進士第,曆度支巡官、集賢校理、拾遺、殿中、起居舍人,召拜翰林學士,加禮部員外郎、知制诰,轉司勳郎中,其職如故。
乾甯中,天子幸石門,贻矩以私屬相失,不及于行在,罷之。
旋除中書舍人,再踐内署。
曆戶部兵部侍郎、學士承旨。
及昭宗自鳳翔還京,大翦閹寺,贻矩尚為韓全誨等作畫贊,悉記于内侍省屋壁間,坐是谪官。
天祐初,除吏部侍郎,不至。
太祖素重之,嘗言之于朝,即日拜吏部尚書,俄遷禦史大夫。
四年春,唐帝命贻矩持诏赴大梁,議禅代之事。
贻矩至,盛稱太祖功德,請就北面之禮,太祖雖謙抑不納,待之甚厚。
受禅之歲夏五月,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判戶部。
明年夏,進拜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判度支,又遷宏文館大學士,充鹽鐵轉運使,累官自仆射至守司空。
在任綿五載,然亦無顯赫事迹可紀。
扈從貝州還,染時疠,旬日卒于東京。
诏贈侍中。
張策,字少逸,敦煌人。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經略使。
策少聰警好學,尤樂章句。
居洛陽敦化裡,嘗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寶之。
策時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漢禅,始号黃初,則是黃初元年無二月明矣。
鼎文何謬欤!」同大驚,亟遣啟書室,取《魏志》展讀,一不失所啟,宗族奇之,時年十三。
然而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發為僧,居雍之慈恩精廬,頗有高緻。
唐廣明末,大盜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難,君子多之。
及丁家艱,以孝聞。
服滿,自屏郊薮,一無幹進意,若是者十餘載,方出為廣文博士,改秘書郎。
王行瑜帥邠州,辟為觀察支使,帶水曹員外郎,賜绯。
及行瑜反,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敗死,邠州平。
策與婢肩輿其親,南出邠境,屬邊寨積雪,為行者所哀。
太祖聞而嘉之,奏為鄭滑支使,尋以内憂去職。
制阕,除國子博士,遷膳部員外郎。
不一歲,華帥韓建辟為判官,及建領許州,又為掌記。
天複中,策奉其主書币來聘,太祖見而喜曰:「張夫子且至矣。
」即奏為掌記,兼賜金紫。
天祐初,表其才,拜職方郎中,兼史館修撰,俄召入為翰林學士,轉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
未幾,遷中書舍人,職如故。
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
其年冬,轉禮部侍郎。
明年,從征至澤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戶部,尋遷中書侍郎。
以風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書緻仕。
即日肩輿歸洛,居于福善裡,修篁嘉木,圖書琴酒,以自适焉。
乾化二年秋,卒。
所著《典議》三卷、詞制歌詩二十卷、箋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杜曉,字明遠,京兆杜陵人。
祖審權,仕唐,位至宰相。
父讓能,官至守太尉、平章事。
乾甯中,邠、鳳二鎮舉兵犯王畿,讓能被其誣陷,天子不得已,賜死于臨臯驿。
曉居喪柴立,幾至滅性。
憂滿,服幅巾七升,沈迹自廢者将十餘載。
光化中,宰相崔允判鹽鐵,奏為巡官兼校書郎,尋除畿尉,直宏文館,皆不起。
及昭宗東遷,宰相崔遠判戶部,又奏為巡官兼殿中丞。
或語之曰:「嵇中散死,子紹埋沒不自顯,山濤以物理勉之,乃仕。
吾子忍令杜氏歲時以鋪席祭其先人,同匹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