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十六 列傳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兵襲之,殺二萬餘衆。
捷至,賞錫殊等,旋以功奏加檢校司空。
天祐初,遷萊州刺史,秩滿授左衛上将軍,又除曹州刺史。
其秋,加檢校司徒,副劉知俊禦邠、鳳之寇,敗之。
太祖受禅,拜右龍虎統軍,改左骁衛上将軍,充河陽諸軍都指揮使。
明年夏六月,就除河陽節度使、檢校太保,尋加同平章事。
二年秋七月,卒于位。
诏贈太傅。
梁末帝德妃張氏,即歸霸女也。
末帝嗣位,以歸霸子漢鼎、漢傑并為近職。
漢鼎早亡,漢傑貞明中為控鶴指揮使,領兵讨惠王于陳州,擒之。
當貞明、龍德之際,漢傑昆仲分掌權要,籓鎮除拜多出其門,段凝因之遂竊兵柄。
及莊宗入汴,漢傑與兄漢倫、弟漢融同日伏誅于汴橋下。
張歸厚,字德坤,《通鑒考異》引《梁功臣列傳》雲:歸厚祖興,父處讓。
少骁勇,有機略,尤長于弓槊之用。
中和末,與兄歸霸自巢軍相率來降,太祖署為軍校。
時淮西兵力方壯,太祖之師尚寡,歸厚以少擊衆,往無不捷。
光啟三年春,與秦宗賢戰于萬勝,大破之。
其夏,蔡将張晊以數萬衆屯于赤堈,歸厚嘗與晊單騎鬥于陣,晊不能支而奔,師徒乘此大捷。
太祖大悅,立署為騎軍長,仍以鞍馬器币錫之。
及佐硃珍讨時溥,寨于豐、蕭之間,歸厚乘徐壘如行坦途,甚為諸将歎伏。
龍紀初,奏遷檢校工部尚書。
其年冬,複伐徐,歸厚以偏師徑進,至九裡山下與徐兵遇。
時我之叛将陳璠在賊陣中,歸厚忽見之,因瞋目大罵,單馬直往,期于必取,會飛矢中左目而退;徐戎甚衆,莫敢追之。
大順元年,奏加檢校兵部尚書,又命統親軍。
是歲,郴王遷寨,未知所往,忽逢兗、郓賊寇甚衆,太祖亟登道左高阜以觀之,命歸厚領所部?子馬直突之。
出沒二十餘合,賊大敗将北,而救軍雲至,歸厚即綴賊苦戰,請太祖以數十騎先還。
時歸厚所乘馬中流矢而踣,乃持槊步鬥漸退,賊不敢逼。
太祖至寨,亟命張筠、劉儒飛騎來迎,然謂已殁矣。
歸厚體被二十餘箭,尚複拒戰,筠等既至,賊解乃歸。
太祖見之,撫背泣下曰:「得歸厚身全,縱廣喪戎馬,何足計乎!」便令肩舁歸汴,日降問赉,恩旨甚厚,尋遷中軍指揮使。
景福初,從太祖伐郓,帝軍不利,太祖為寇所逼,歸厚殿馬翼衛,左右馳射,矢發如雨,賊騎千百,披靡而退。
明年,與葛從周禦晉軍于洹水,殊績尤著。
诏加檢校右仆射。
其後,讨滄州,複洺州,鹹以功聞,太祖錄其勳,命權知洺州事。
是郡嘗兩為晉人所陷,井邑蕭條,歸厚撫之,數月之内,民庶翕然。
太祖自鎮、定還,睹其緝理之政,大喜,賞之。
天複元年冬,真拜洺州刺史,加檢校左仆射,尋授绛州刺史。
三年秋,改晉州刺史,仍檢校司空。
唐帝遷都洛陽,除右神武統軍。
天祐二年,改左羽林統軍,與徐懷玉同守澤州。
時晉軍五萬來攻,郡中戎士甚寡,歸厚極力拒守,并軍乃還。
太祖受禅,加檢校司空。
開平二年夏,劉知俊以同州叛,歸厚副楊師厚、劉鄩等讨平之。
秋,軍還,授亳州團練使。
乾化二年,拜鎮國軍節度使、陝虢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明年夏,以疾卒于位。
诏贈太師。
子漢卿。
張歸弁,字從冕。
始與兄歸霸、歸厚同歸于太祖,得署為牙校。
時太祖初鎮宣武,屢命歸弁結好于近境,頗得行人之儀。
乾甯中,以偏師佐葛從周禦并軍于洹水。
光啟中,又佐張存敬與燕人戰于内黃,積前後功,表授檢校工部尚書。
大順初,攻讨兗、郓,命歸弁佐衡王友謙屯單父,軍聲大振,尋為齊州指揮使。
屬青帥王師範叛,遣将詐為賈人,挽車數十乘,匿兵器于其中,将謀竊發,歸弁察而擒之,州城以甯。
明年春,青寇大舉來伐,州兵既寡,民意頗搖,有本郡都将。
康文爽等三人欲謀外應,即時擒獲誅之,人心遂定。
歸弁又罄發私帑,賞給士伍,青州平,超加檢校右仆射,遙領愛州刺史。
從征荊、襄回,轉檢校左仆射。
天祐三年春,太祖入魏誅牙軍,魏之郡邑多叛,歸弁與諸将等分布攻讨,封境悉平。
而歸弁于高唐攻賊太猛,飛矢中于臆,太祖嘉之,命賜鞍勒馬一匹、金帶一條。
夏五月,命權知晉州。
冬十一月,真授晉州刺史,加檢校司空。
太祖受禅,改滑州長劍指揮使。
開平二年秋九月,并軍圍平陽,诏歸弁統兵救之。
軍至,解其圍,加檢校司徒。
三年春三月,寝疾,卒于滑州之私第。
子漢融。
史臣曰:從周以骁武之才,事雄猜之主,而能取功名于馬上,啟手足于牖下,靜而言之,斯為賢矣!彥章蔚有将才,死于讒口,身既殁矣,國亦随之,惜哉!歸霸昆仲,皆脫身于巨盜之流,宣力于興王之運。
由介胄而析圭爵,可不謂壯夫欤!
捷至,賞錫殊等,旋以功奏加檢校司空。
天祐初,遷萊州刺史,秩滿授左衛上将軍,又除曹州刺史。
其秋,加檢校司徒,副劉知俊禦邠、鳳之寇,敗之。
太祖受禅,拜右龍虎統軍,改左骁衛上将軍,充河陽諸軍都指揮使。
明年夏六月,就除河陽節度使、檢校太保,尋加同平章事。
二年秋七月,卒于位。
诏贈太傅。
梁末帝德妃張氏,即歸霸女也。
末帝嗣位,以歸霸子漢鼎、漢傑并為近職。
漢鼎早亡,漢傑貞明中為控鶴指揮使,領兵讨惠王于陳州,擒之。
當貞明、龍德之際,漢傑昆仲分掌權要,籓鎮除拜多出其門,段凝因之遂竊兵柄。
及莊宗入汴,漢傑與兄漢倫、弟漢融同日伏誅于汴橋下。
張歸厚,字德坤,《通鑒考異》引《梁功臣列傳》雲:歸厚祖興,父處讓。
少骁勇,有機略,尤長于弓槊之用。
中和末,與兄歸霸自巢軍相率來降,太祖署為軍校。
時淮西兵力方壯,太祖之師尚寡,歸厚以少擊衆,往無不捷。
光啟三年春,與秦宗賢戰于萬勝,大破之。
其夏,蔡将張晊以數萬衆屯于赤堈,歸厚嘗與晊單騎鬥于陣,晊不能支而奔,師徒乘此大捷。
太祖大悅,立署為騎軍長,仍以鞍馬器币錫之。
及佐硃珍讨時溥,寨于豐、蕭之間,歸厚乘徐壘如行坦途,甚為諸将歎伏。
龍紀初,奏遷檢校工部尚書。
其年冬,複伐徐,歸厚以偏師徑進,至九裡山下與徐兵遇。
時我之叛将陳璠在賊陣中,歸厚忽見之,因瞋目大罵,單馬直往,期于必取,會飛矢中左目而退;徐戎甚衆,莫敢追之。
大順元年,奏加檢校兵部尚書,又命統親軍。
是歲,郴王遷寨,未知所往,忽逢兗、郓賊寇甚衆,太祖亟登道左高阜以觀之,命歸厚領所部?子馬直突之。
出沒二十餘合,賊大敗将北,而救軍雲至,歸厚即綴賊苦戰,請太祖以數十騎先還。
時歸厚所乘馬中流矢而踣,乃持槊步鬥漸退,賊不敢逼。
太祖至寨,亟命張筠、劉儒飛騎來迎,然謂已殁矣。
歸厚體被二十餘箭,尚複拒戰,筠等既至,賊解乃歸。
太祖見之,撫背泣下曰:「得歸厚身全,縱廣喪戎馬,何足計乎!」便令肩舁歸汴,日降問赉,恩旨甚厚,尋遷中軍指揮使。
景福初,從太祖伐郓,帝軍不利,太祖為寇所逼,歸厚殿馬翼衛,左右馳射,矢發如雨,賊騎千百,披靡而退。
明年,與葛從周禦晉軍于洹水,殊績尤著。
诏加檢校右仆射。
其後,讨滄州,複洺州,鹹以功聞,太祖錄其勳,命權知洺州事。
是郡嘗兩為晉人所陷,井邑蕭條,歸厚撫之,數月之内,民庶翕然。
太祖自鎮、定還,睹其緝理之政,大喜,賞之。
天複元年冬,真拜洺州刺史,加檢校左仆射,尋授绛州刺史。
三年秋,改晉州刺史,仍檢校司空。
唐帝遷都洛陽,除右神武統軍。
天祐二年,改左羽林統軍,與徐懷玉同守澤州。
時晉軍五萬來攻,郡中戎士甚寡,歸厚極力拒守,并軍乃還。
太祖受禅,加檢校司空。
開平二年夏,劉知俊以同州叛,歸厚副楊師厚、劉鄩等讨平之。
秋,軍還,授亳州團練使。
乾化二年,拜鎮國軍節度使、陝虢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明年夏,以疾卒于位。
诏贈太師。
子漢卿。
張歸弁,字從冕。
始與兄歸霸、歸厚同歸于太祖,得署為牙校。
時太祖初鎮宣武,屢命歸弁結好于近境,頗得行人之儀。
乾甯中,以偏師佐葛從周禦并軍于洹水。
光啟中,又佐張存敬與燕人戰于内黃,積前後功,表授檢校工部尚書。
大順初,攻讨兗、郓,命歸弁佐衡王友謙屯單父,軍聲大振,尋為齊州指揮使。
屬青帥王師範叛,遣将詐為賈人,挽車數十乘,匿兵器于其中,将謀竊發,歸弁察而擒之,州城以甯。
明年春,青寇大舉來伐,州兵既寡,民意頗搖,有本郡都将。
康文爽等三人欲謀外應,即時擒獲誅之,人心遂定。
歸弁又罄發私帑,賞給士伍,青州平,超加檢校右仆射,遙領愛州刺史。
從征荊、襄回,轉檢校左仆射。
天祐三年春,太祖入魏誅牙軍,魏之郡邑多叛,歸弁與諸将等分布攻讨,封境悉平。
而歸弁于高唐攻賊太猛,飛矢中于臆,太祖嘉之,命賜鞍勒馬一匹、金帶一條。
夏五月,命權知晉州。
冬十一月,真授晉州刺史,加檢校司空。
太祖受禅,改滑州長劍指揮使。
開平二年秋九月,并軍圍平陽,诏歸弁統兵救之。
軍至,解其圍,加檢校司徒。
三年春三月,寝疾,卒于滑州之私第。
子漢融。
史臣曰:從周以骁武之才,事雄猜之主,而能取功名于馬上,啟手足于牖下,靜而言之,斯為賢矣!彥章蔚有将才,死于讒口,身既殁矣,國亦随之,惜哉!歸霸昆仲,皆脫身于巨盜之流,宣力于興王之運。
由介胄而析圭爵,可不謂壯夫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