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十二 列傳二 宗室
關燈
小
中
大
遂大破晉軍。
唐朝加檢校司空、守藤州刺史。
天複元年,岐、隴用兵,晉人乘虛侵于北鄙。
友倫率徒兵三萬徑往礬山,晉人望塵奔逸。
友倫與氏叔琮等蹑其轍,追至太原,摩壘挑戰,獲牛馬萬餘。
二年,領所部兵西赴鳳翔,前後累接戰。
三年,昭宗歸長安,制授友倫甯遠軍節度使、檢校司徒,賜号迎銮毅勇功臣。
及太祖東歸,留友倫宿衛京師。
歲餘,因會賓擊鞠,墜馬而卒。
昭宗辍視朝一日,诏贈太傅,歸葬于砀山縣。
開平初,有司上言曰:「東漢受命,伯升預其始謀;西周尚親,叔虞荷其封邑。
故皇兄存,凋零霜露,綿曆歲時,恩莫逮于陟岡,禮方宏于事日。
皇侄故邕州節度使友甯、故容州節度使友倫,頃因締構,俱習韬钤,并以戰功,殁于王事,永言帶砺,合議封崇。
」于是存追封朗王,友甯追封安王,友倫追封密王。
郴王友裕,字端夫,太祖長子也。
幼善射禦,從太祖征伐,性寬厚,頗得士心。
唐中和中,太祖會并帥李克用攻圍華州,賊将黃鄴固守甚堅。
俄有一人登陴大詈,克用令北騎連射,終不能中,命友裕射之,應弦而斃。
大軍喜噪,聲震山谷,克用因以良弓百矢遺焉。
太祖鎮汴,表為宣武軍牙校。
及蔡賊殄滅,朝廷議功,加檢校左仆射,尋為牙内馬步都指揮使。
景福元年,總大軍伐徐。
時硃瑾領兗、郓之衆,為徐戎外援,陣于彭門南石佛山下。
友裕縱兵擊之,斬獲甚衆,瑾領殘黨宵遁。
時都虞候硃友恭羽書聞于太祖,誣友裕按兵不追賊,太祖大怒,因驿騎傳符,令裨将龐師古代友裕為帥,仍令按劾其事。
會使人誤緻書于友裕,友裕懼,遂以數騎遁于山中。
尋詣廣王于輝州,以訴其冤。
賴元貞皇後聞而召之,令束身歸汴,力為營救,太祖乃舍之,令權知許州。
乾甯二年,加檢校司空,尋為武甯軍節度留後。
四年,太祖下東平,改天平軍留後,加檢校司徒。
光啟元年,再領許州。
天複初,為奉國軍節度留後。
太祖兼鎮河中,以友裕為護國軍節度留後,尋遷華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興德尹。
天祐元年七月,兼行營都統,領步騎數萬,經略邠、岐。
十月,友裕有疾,将校乃謀旋師,尋卒于梨園,歸葬東京。
開平初,追贈郴王。
乾化三年,又贈太師。
博王友文,本姓康,名勤,太祖養以為子,受禅後封為王。
下有阙文為東京留守,嗜酒,頗怠于為政。
友珪弑逆,并殺友文。
末帝即位,盡複官爵。
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也。
唐光啟中,帝徇地亳州,召而侍寝。
月餘,将舍之而去,以娠告。
是時,元貞皇後賢而有寵,帝素憚之,由是不果攜歸大梁,因留亳州,以别宅貯之。
及期,妓以生男來告,帝喜,故字之曰遙喜。
後迎歸汴。
受禅後封郢王。
開平四年十月,為檢校司徒,充左右控鶴都指揮使,兼管四蕃将軍。
乾化元年,充諸軍都虞候。
二年,弑太祖篡位,均王以兵讨之,自殺,追廢為庶人。
《五代會要》雲:郢王友珪,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封,至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僞改鳳曆元年。
三月十七日,京城軍亂,侍衛袁象先率兵入宮,友珪自殺。
少帝即位,追削為庶人。
又載:周廣順中,張昭修實錄,奏雲:梁末帝之上,有郢王友珪,篡弑居位,未有紀錄,請依《宋書》劉劭例,書為「元兇友珪」。
案《梁實錄》今無考。
福王友璋,太祖第五子,受禅後封。
賀王友雍,太祖第六子,受禅後封。
建王友徽,太祖第七子,受禅後封。
康王友孜,太祖第八子,末帝即位後封,以反誅。
唐朝加檢校司空、守藤州刺史。
天複元年,岐、隴用兵,晉人乘虛侵于北鄙。
友倫率徒兵三萬徑往礬山,晉人望塵奔逸。
友倫與氏叔琮等蹑其轍,追至太原,摩壘挑戰,獲牛馬萬餘。
二年,領所部兵西赴鳳翔,前後累接戰。
三年,昭宗歸長安,制授友倫甯遠軍節度使、檢校司徒,賜号迎銮毅勇功臣。
及太祖東歸,留友倫宿衛京師。
歲餘,因會賓擊鞠,墜馬而卒。
昭宗辍視朝一日,诏贈太傅,歸葬于砀山縣。
開平初,有司上言曰:「東漢受命,伯升預其始謀;西周尚親,叔虞荷其封邑。
故皇兄存,凋零霜露,綿曆歲時,恩莫逮于陟岡,禮方宏于事日。
皇侄故邕州節度使友甯、故容州節度使友倫,頃因締構,俱習韬钤,并以戰功,殁于王事,永言帶砺,合議封崇。
」于是存追封朗王,友甯追封安王,友倫追封密王。
郴王友裕,字端夫,太祖長子也。
幼善射禦,從太祖征伐,性寬厚,頗得士心。
唐中和中,太祖會并帥李克用攻圍華州,賊将黃鄴固守甚堅。
俄有一人登陴大詈,克用令北騎連射,終不能中,命友裕射之,應弦而斃。
大軍喜噪,聲震山谷,克用因以良弓百矢遺焉。
太祖鎮汴,表為宣武軍牙校。
及蔡賊殄滅,朝廷議功,加檢校左仆射,尋為牙内馬步都指揮使。
景福元年,總大軍伐徐。
時硃瑾領兗、郓之衆,為徐戎外援,陣于彭門南石佛山下。
友裕縱兵擊之,斬獲甚衆,瑾領殘黨宵遁。
時都虞候硃友恭羽書聞于太祖,誣友裕按兵不追賊,太祖大怒,因驿騎傳符,令裨将龐師古代友裕為帥,仍令按劾其事。
會使人誤緻書于友裕,友裕懼,遂以數騎遁于山中。
尋詣廣王于輝州,以訴其冤。
賴元貞皇後聞而召之,令束身歸汴,力為營救,太祖乃舍之,令權知許州。
乾甯二年,加檢校司空,尋為武甯軍節度留後。
四年,太祖下東平,改天平軍留後,加檢校司徒。
光啟元年,再領許州。
天複初,為奉國軍節度留後。
太祖兼鎮河中,以友裕為護國軍節度留後,尋遷華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興德尹。
天祐元年七月,兼行營都統,領步騎數萬,經略邠、岐。
十月,友裕有疾,将校乃謀旋師,尋卒于梨園,歸葬東京。
開平初,追贈郴王。
乾化三年,又贈太師。
博王友文,本姓康,名勤,太祖養以為子,受禅後封為王。
下有阙文為東京留守,嗜酒,頗怠于為政。
友珪弑逆,并殺友文。
末帝即位,盡複官爵。
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也。
唐光啟中,帝徇地亳州,召而侍寝。
月餘,将舍之而去,以娠告。
是時,元貞皇後賢而有寵,帝素憚之,由是不果攜歸大梁,因留亳州,以别宅貯之。
及期,妓以生男來告,帝喜,故字之曰遙喜。
後迎歸汴。
受禅後封郢王。
開平四年十月,為檢校司徒,充左右控鶴都指揮使,兼管四蕃将軍。
乾化元年,充諸軍都虞候。
二年,弑太祖篡位,均王以兵讨之,自殺,追廢為庶人。
《五代會要》雲:郢王友珪,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封,至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僞改鳳曆元年。
三月十七日,京城軍亂,侍衛袁象先率兵入宮,友珪自殺。
少帝即位,追削為庶人。
又載:周廣順中,張昭修實錄,奏雲:梁末帝之上,有郢王友珪,篡弑居位,未有紀錄,請依《宋書》劉劭例,書為「元兇友珪」。
案《梁實錄》今無考。
福王友璋,太祖第五子,受禅後封。
賀王友雍,太祖第六子,受禅後封。
建王友徽,太祖第七子,受禅後封。
康王友孜,太祖第八子,末帝即位後封,以反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