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十二 列傳二 宗室
關燈
小
中
大
廣王全昱,太祖長兄,受禅後封。
乾化元年,還睢陽,命内臣拜餞都外。
王出宿至于偃師,仍诏其子衡王友諒侍從以歸。
庶人篡位,授宋州節度使。
貞明二年,卒。
《五代會要》雲:全昱,贈尚書令,谥德靖。
《五代史阙文》:全昱,梁祖之兄也。
既受禅,宮中開宴,惟親王得與。
因為博戲,全昱酒酣,忽起取骰子擊盆迸散,大呼梁祖曰:「硃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饑荒,入黃巢作賊,天子用汝為四鎮節度使,富貴足矣,何故滅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稱王稱朕,吾不忍見血吾族矣,安用博為!」梁祖不悅而罷。
臣護按《梁史廣王全昱傳》曰:昱樸野,常呼帝為「三」。
宮中博戲之事諱之。
夫梁祖弑二君,弑一皇後,名臣被害者不可勝紀。
及莊宗即位,盡誅硃氏,惟全昱先令終。
至道初,知單州有稱廣王之後與尼訟田者,豈以一言之善,獨存其嗣耶! 友諒,全昱子,初封衡王,後嗣廣王。
繼曆籓郡,多行不法。
坐弟友能反,廢囚京師。
唐師入汴,與友能、友誨同日遇害。
友能,全昱子,封惠王,後為宋、滑二州留後。
案:友能後以叛廢,詳見《末帝紀》。
又,《通鑒》雲:龍德元年夏四月,陳州刺史惠王友能反,舉兵趨大梁。
诏陝州留後霍彥威、宣義節度使王彥章、控鶴指揮使張漢傑将兵讨之。
友能至陳留,兵敗,走還陳州,諸軍圍之。
秋七月,惠王友能降。
庚子,诏赦其死,降封房陵侯。
友誨,全昱子,封邵王。
乾化元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充控鶴指揮使。
坐友能反廢,後為唐兵所殺。
安王友甯,字安仁,少習詩禮,長喜兵法,有倜傥之風。
太祖鎮汴,累署軍職,每因出師,多命統骁果以從。
及擒秦宗權,太祖令友甯轞送宗權西獻于長安,诏加檢校右散騎常侍、行右監門衛将軍。
自是繼立軍功,累官至檢校司空兼龔、柳二州刺史。
太祖駐軍岐下,遣友甯領所部兵先歸梁苑,以備守禦。
屬青帥王師範構亂,以關東諸鎮兵悉在岐、隴,欲乘虛竊發,自齊、魯至于華下,羅布奸黨,皆詐以委輸貢奉為名,陰與淮夷、并門結好。
會有青人詣裴迪言其狀,迪以事告,友甯不俟命乃率兵萬餘人東讨。
師範遣其弟将兵圍齊州。
友甯引兵救之,青寇大敗,奪馬四千蹄,斬首數千級。
及昭宗歸長安,朝廷議迎駕功,友甯授嶺南西道節度使,加特進、檢校司徒,賜号迎銮毅勇功臣。
時青寇數千,越險潛伏,欲入兗州。
友甯知之,伏兵于兗南邀之,大破賊衆,竟無免者。
自是兗壁危窘,友甯督諸軍進逼營兵。
首攻博昌縣,月餘未能拔。
太祖怒,遣劉捍督戰。
友甯乃下俘民衆十餘萬,各領負木石、牽牛驢,于城南為土山。
既至,合人畜木石排而築之,冤枉之聲,聞數十裡。
俄而城陷,盡屠其邑人,清河為之不流。
及進迫寇壘,與青人戰于石樓,王師小卻,友甯旁自峻阜馳騎以赴敵,所乘馬蹶而仆,遂沒于陣。
友甯将戰之前日,有大白蛇蟠于帳中,友甯心惡之,既而果遇禍焉。
密王友倫,幼聰悟,喜筆劄,曉聲律。
及長,好騎射,有經度之智,太祖每奇之,曰:「吾家千裡駒也。
」年十九,為宣武軍校。
景福初,充元從騎軍都将,尋表為右武衛将軍,漸委戎事。
太祖征兗、郓,友倫勒所部兵收聚糧谷,以濟軍須。
幽、滄軍至内黃,友倫前鋒夜渡河擊賊,奪馬千匹,擒斬甚衆。
因引兵往八議關,卒逢晉軍萬餘騎,友倫乃分布兵士,多設疑軍。
因聲鼓誓衆,士伍奮躍,追斬數十裡。
其後,李罕之請以上黨來歸,為晉軍所圍。
太祖遣友倫總步騎數萬,越險救應,
乾化元年,還睢陽,命内臣拜餞都外。
王出宿至于偃師,仍诏其子衡王友諒侍從以歸。
庶人篡位,授宋州節度使。
貞明二年,卒。
《五代會要》雲:全昱,贈尚書令,谥德靖。
《五代史阙文》:全昱,梁祖之兄也。
既受禅,宮中開宴,惟親王得與。
因為博戲,全昱酒酣,忽起取骰子擊盆迸散,大呼梁祖曰:「硃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饑荒,入黃巢作賊,天子用汝為四鎮節度使,富貴足矣,何故滅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稱王稱朕,吾不忍見血吾族矣,安用博為!」梁祖不悅而罷。
臣護按《梁史廣王全昱傳》曰:昱樸野,常呼帝為「三」。
宮中博戲之事諱之。
夫梁祖弑二君,弑一皇後,名臣被害者不可勝紀。
及莊宗即位,盡誅硃氏,惟全昱先令終。
至道初,知單州有稱廣王之後與尼訟田者,豈以一言之善,獨存其嗣耶! 友諒,全昱子,初封衡王,後嗣廣王。
繼曆籓郡,多行不法。
坐弟友能反,廢囚京師。
唐師入汴,與友能、友誨同日遇害。
友能,全昱子,封惠王,後為宋、滑二州留後。
案:友能後以叛廢,詳見《末帝紀》。
又,《通鑒》雲:龍德元年夏四月,陳州刺史惠王友能反,舉兵趨大梁。
诏陝州留後霍彥威、宣義節度使王彥章、控鶴指揮使張漢傑将兵讨之。
友能至陳留,兵敗,走還陳州,諸軍圍之。
秋七月,惠王友能降。
庚子,诏赦其死,降封房陵侯。
友誨,全昱子,封邵王。
乾化元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充控鶴指揮使。
坐友能反廢,後為唐兵所殺。
安王友甯,字安仁,少習詩禮,長喜兵法,有倜傥之風。
太祖鎮汴,累署軍職,每因出師,多命統骁果以從。
及擒秦宗權,太祖令友甯轞送宗權西獻于長安,诏加檢校右散騎常侍、行右監門衛将軍。
自是繼立軍功,累官至檢校司空兼龔、柳二州刺史。
太祖駐軍岐下,遣友甯領所部兵先歸梁苑,以備守禦。
屬青帥王師範構亂,以關東諸鎮兵悉在岐、隴,欲乘虛竊發,自齊、魯至于華下,羅布奸黨,皆詐以委輸貢奉為名,陰與淮夷、并門結好。
會有青人詣裴迪言其狀,迪以事告,友甯不俟命乃率兵萬餘人東讨。
師範遣其弟将兵圍齊州。
友甯引兵救之,青寇大敗,奪馬四千蹄,斬首數千級。
及昭宗歸長安,朝廷議迎駕功,友甯授嶺南西道節度使,加特進、檢校司徒,賜号迎銮毅勇功臣。
時青寇數千,越險潛伏,欲入兗州。
友甯知之,伏兵于兗南邀之,大破賊衆,竟無免者。
自是兗壁危窘,友甯督諸軍進逼營兵。
首攻博昌縣,月餘未能拔。
太祖怒,遣劉捍督戰。
友甯乃下俘民衆十餘萬,各領負木石、牽牛驢,于城南為土山。
既至,合人畜木石排而築之,冤枉之聲,聞數十裡。
俄而城陷,盡屠其邑人,清河為之不流。
及進迫寇壘,與青人戰于石樓,王師小卻,友甯旁自峻阜馳騎以赴敵,所乘馬蹶而仆,遂沒于陣。
友甯将戰之前日,有大白蛇蟠于帳中,友甯心惡之,既而果遇禍焉。
密王友倫,幼聰悟,喜筆劄,曉聲律。
及長,好騎射,有經度之智,太祖每奇之,曰:「吾家千裡駒也。
」年十九,為宣武軍校。
景福初,充元從騎軍都将,尋表為右武衛将軍,漸委戎事。
太祖征兗、郓,友倫勒所部兵收聚糧谷,以濟軍須。
幽、滄軍至内黃,友倫前鋒夜渡河擊賊,奪馬千匹,擒斬甚衆。
因引兵往八議關,卒逢晉軍萬餘騎,友倫乃分布兵士,多設疑軍。
因聲鼓誓衆,士伍奮躍,追斬數十裡。
其後,李罕之請以上黨來歸,為晉軍所圍。
太祖遣友倫總步騎數萬,越險救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