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九 末帝紀中
關燈
小
中
大
,車駕未可輕動。
”帝不聽,遂行。
是月,晉人陷楊劉城,帝聞之懼,遂停郊禮,車駕急歸東京。
《通鑒》雲:道路訛言晉軍已入大梁,扼汜水矣。
從官皆憂其家,相顧涕泣,帝惶駭失圖,遂罷郊祀。
癸酉,诏文武兩班,除元随駕人數外,其餘并令禦史司憲張衮部署,候車駕離京後一兩日,發赴東京。
甲戌,以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尉、兼中書令、河南尹、魏王張宗奭為西都留守。
貞明四年春正月,晉人寇郓、濮之境,車駕至自洛陽。
庚辰,以蔡州刺史姚勍權知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
乙酉,以前靜難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黃貴為蔡州刺史。
甲午,以右領軍衛上将軍齊奉國為左金吾衛大将軍,充街使。
二月,遣将謝彥章帥衆數萬迫楊劉城。
甲子,晉王來援楊劉城,彥章之軍不利而退。
三月壬午,以前右武衛上将軍張筠為左衛上将軍。
癸巳,以鎮國軍節度押衙、充本道馬步軍都指揮使江可複為衍州刺史。
壬寅,鎮海鎮東等軍節度行軍司馬、秦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馬綽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依前鎮海、鎮東等軍節度行軍司馬,餘如故,從錢镠之請也。
夏四月丁未,以宣徽院使、右衛上将軍趙縠權知青州軍州事,以宣徽院副使韋堅權知本院事。
己酉,以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判戶部鄭珏為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上柱國,仍進封荥陽郡開國侯,加食邑五百戶。
以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蘭陵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蕭頃為中書門下平章事,仍進封蘭陵縣開國伯,加食邑四百戶。
庚戌,以前崇德軍使、前右武衛大将軍杜存為右領軍衛上将軍。
甲寅,以刑部郎中、充史館修撰窦專為翰林學士。
初,學士窦夢征草錢镠麻,貶蓬萊尉,帝召專入翰林,遣崇政使李振問宰相雲:“專是宰臣蕭頃女婿,令中書商量可否?”中書奏曰:“宰相親情,不居清顯,避嫌之道,雖著舊規,若蒙特恩,亦有近例,固不妨事。
”帝乃可之。
己未,靈武節度使韓洙落起複,授開府儀同三司,依前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癸亥,以延州忠義軍節度使、太原西面招讨應接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渤海王高萬興兼鄜、延兩道都制置使,餘如故。
時萬興弟鄜州節度使萬金卒,故有是命。
己巳,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光逢為司徒緻仕,兼加食邑五百戶,以光逢累上章請老故也。
辛未,诏宰臣敬翔權判諸道鹽鐵使務。
壬申,以太子賓客趙光允為吏部侍郎。
五月甲戌,以荊南衙内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高從誨領濠州刺史。
乙亥,以特進、檢校太傅、前颍州團練使張實為起複雲麾将軍,依前颍州團練使。
庚辰,以工部尚書緻仕孔拯為國子祭酒。
己醜,以太常少卿韋彖為右谏議大夫。
六月甲辰,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歙州刺史硃令德為忠武軍節度觀察留後。
己酉,以權知感化軍兩使留後、特進、檢校太保姚勍為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
庚戌,上以秘書少監王翹為将作監,以其父名秘故也。
丙辰,以左監門衛将軍康贊美為商州刺史,以左衛上将軍張筠為權知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兼判大安府事。
戊午,以前景州刺史衛審符為右衛大将軍。
庚申,以河陽節度、充北面行營排陣、兩京馬軍都軍節度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保謝彥章為匡國軍節度、陳許蔡等州觀察處置等使,以宣徽院副使韋堅權知河陽軍州事。
秋七月庚辰,以商州刺史康贊美為起複雲麾将軍,依前商州刺史。
辛卯,以前左骁衛上将軍楊诏為右武衛上将軍。
戊戌,以前匡國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羅周敬為檢校司空、守殿中監、附馬都尉。
八月丙午,以右廣勝軍使劉君铎為虢州刺史。
戊申,以武甯軍節度副使李存權知宿州事。
辛亥,泾原節度使杜建徽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建徽,吳越王錢镠之将也,遙領泾原節制,至是以其上請加恩,故有是命。
乙卯,以蔡州刺史黃貴為绛州刺史。
辛酉,以绛州刺史尹皓為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
癸亥,以前永平軍節度副使張正己為房州刺史。
乙醜,以宿州團練使趙麓權知河陽節度觀察留後,以左骁衛将軍劉去非為郢州刺史。
戊辰,以權知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兼判大安府事張筠為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依前兼判大安府事。
是月,晉王率師次楊劉口,遂軍于麻家渡,北面招讨使賀瑰以兵屯濮州北行台村,對壘百餘日。
晉王以輕騎來觇,許州
”帝不聽,遂行。
是月,晉人陷楊劉城,帝聞之懼,遂停郊禮,車駕急歸東京。
《通鑒》雲:道路訛言晉軍已入大梁,扼汜水矣。
從官皆憂其家,相顧涕泣,帝惶駭失圖,遂罷郊祀。
癸酉,诏文武兩班,除元随駕人數外,其餘并令禦史司憲張衮部署,候車駕離京後一兩日,發赴東京。
甲戌,以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尉、兼中書令、河南尹、魏王張宗奭為西都留守。
貞明四年春正月,晉人寇郓、濮之境,車駕至自洛陽。
庚辰,以蔡州刺史姚勍權知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
乙酉,以前靜難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黃貴為蔡州刺史。
甲午,以右領軍衛上将軍齊奉國為左金吾衛大将軍,充街使。
二月,遣将謝彥章帥衆數萬迫楊劉城。
甲子,晉王來援楊劉城,彥章之軍不利而退。
三月壬午,以前右武衛上将軍張筠為左衛上将軍。
癸巳,以鎮國軍節度押衙、充本道馬步軍都指揮使江可複為衍州刺史。
壬寅,鎮海鎮東等軍節度行軍司馬、秦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馬綽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依前鎮海、鎮東等軍節度行軍司馬,餘如故,從錢镠之請也。
夏四月丁未,以宣徽院使、右衛上将軍趙縠權知青州軍州事,以宣徽院副使韋堅權知本院事。
己酉,以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判戶部鄭珏為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上柱國,仍進封荥陽郡開國侯,加食邑五百戶。
以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蘭陵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蕭頃為中書門下平章事,仍進封蘭陵縣開國伯,加食邑四百戶。
庚戌,以前崇德軍使、前右武衛大将軍杜存為右領軍衛上将軍。
甲寅,以刑部郎中、充史館修撰窦專為翰林學士。
初,學士窦夢征草錢镠麻,貶蓬萊尉,帝召專入翰林,遣崇政使李振問宰相雲:“專是宰臣蕭頃女婿,令中書商量可否?”中書奏曰:“宰相親情,不居清顯,避嫌之道,雖著舊規,若蒙特恩,亦有近例,固不妨事。
”帝乃可之。
己未,靈武節度使韓洙落起複,授開府儀同三司,依前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癸亥,以延州忠義軍節度使、太原西面招讨應接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渤海王高萬興兼鄜、延兩道都制置使,餘如故。
時萬興弟鄜州節度使萬金卒,故有是命。
己巳,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光逢為司徒緻仕,兼加食邑五百戶,以光逢累上章請老故也。
辛未,诏宰臣敬翔權判諸道鹽鐵使務。
壬申,以太子賓客趙光允為吏部侍郎。
五月甲戌,以荊南衙内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高從誨領濠州刺史。
乙亥,以特進、檢校太傅、前颍州團練使張實為起複雲麾将軍,依前颍州團練使。
庚辰,以工部尚書緻仕孔拯為國子祭酒。
己醜,以太常少卿韋彖為右谏議大夫。
六月甲辰,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歙州刺史硃令德為忠武軍節度觀察留後。
己酉,以權知感化軍兩使留後、特進、檢校太保姚勍為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
庚戌,上以秘書少監王翹為将作監,以其父名秘故也。
丙辰,以左監門衛将軍康贊美為商州刺史,以左衛上将軍張筠為權知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兼判大安府事。
戊午,以前景州刺史衛審符為右衛大将軍。
庚申,以河陽節度、充北面行營排陣、兩京馬軍都軍節度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保謝彥章為匡國軍節度、陳許蔡等州觀察處置等使,以宣徽院副使韋堅權知河陽軍州事。
秋七月庚辰,以商州刺史康贊美為起複雲麾将軍,依前商州刺史。
辛卯,以前左骁衛上将軍楊诏為右武衛上将軍。
戊戌,以前匡國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羅周敬為檢校司空、守殿中監、附馬都尉。
八月丙午,以右廣勝軍使劉君铎為虢州刺史。
戊申,以武甯軍節度副使李存權知宿州事。
辛亥,泾原節度使杜建徽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建徽,吳越王錢镠之将也,遙領泾原節制,至是以其上請加恩,故有是命。
乙卯,以蔡州刺史黃貴為绛州刺史。
辛酉,以绛州刺史尹皓為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
癸亥,以前永平軍節度副使張正己為房州刺史。
乙醜,以宿州團練使趙麓權知河陽節度觀察留後,以左骁衛将軍劉去非為郢州刺史。
戊辰,以權知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兼判大安府事張筠為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依前兼判大安府事。
是月,晉王率師次楊劉口,遂軍于麻家渡,北面招讨使賀瑰以兵屯濮州北行台村,對壘百餘日。
晉王以輕騎來觇,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