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八 末帝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為天雄軍節度使,遣劉鄩率兵六萬屯河朔。
诏曰:“分疆裂土,雖賞勳勞;建節屯師,亦從機便。
比者魏博一鎮,巡屬六州,為河朔之大籓,實國家之巨鎮。
所分憂寄,允謂重難;将葉事機,須期通濟。
但緣鎮、定賊境,最為魏、博親鄰;其次相、衛兩州,皆控澤潞山口。
兩道并連于晉土,分頭常寇于魏封。
既須日有戰争,未若懼分節制。
免勞兵力,因奔命于兩途;稍泰人心,俾安居于終日。
其相州宜建節度為昭德軍。
以澶、衛兩州為屬郡,以張筠為相州節度使。
” 己醜,魏博軍亂,囚節度使賀德倫。
是時,朝廷既分魏博六州為兩鎮,命劉鄩統大軍屯于南樂,以讨王熔為名,遣澶州刺史、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王彥章領龍骧五百騎先入于魏州,屯于金波亭。
诏以魏州軍兵之半隸于相州,并徙其家焉。
又遣主者檢察魏之帑廪。
既而德倫促諸軍上路,姻族辭決,哭聲盈巷。
其徒乃相聚而謀曰:“朝廷以我軍府強盛,故設法殘破,況我六州,曆代籓府,軍門父子,姻族相連,未嘗遠出河門,離親去族,一旦遷于外郡,生不如死。
”三月二十九日夜,魏軍乃作亂,放火大掠,首攻龍骧軍,王彥章斬關而遁。
遲明,殺德倫親軍五百餘人于牙城,執德倫置之樓上。
有效節軍校張彥者,最為粗暴,膽氣伏人,乃率無賴輩數百,止其剽掠。
是日,魏之士庶被屠戮者,不可勝計。
帝聞之,遣使赍诏安撫,《通鑒》:夏四月,帝遣供奉官扈異撫谕魏軍。
仍許張彥除郡厚賜,将士優賞。
彥等不遜,投诏于地,侮罵诏使,因迫德倫飛奏,請卻複相、衛,抽退劉鄩軍。
帝複遣谕曰:“制置已定,不可改易。
”如是者三。
彥等奮臂南向而罵曰:“傭保兒,敢如是也!”複迫德倫列其事。
時有文吏司空颋者,甚有筆才,彥召見,謂曰:“為我更草一狀,詞宜抵突,如更敢違,則渡河擄之。
”乃奏曰:“臣累拜封章,上聞天聽,在軍衆無非共切,何朝廷皆以為閑。
半月三軍切切,而戈予未息;一城生聚皇皇,而控告無門。
惟希俯鑒丹衷,苟從衆欲,須垂聖允,斷在不疑。
如或四向取謀,但慮六州俱失。
言非意外,事在目前。
”張彥又以楊師厚先兼招讨使,請朝廷依例授之,故複逼德倫奏曰:“臣當道兵甲素精,貔貅極銳,下視并、汾之敵,平吞鎮、定之人。
特乞委臣招讨之權,試臣湯火之節,苟無顯效,任賜明誅。
”诏報曰:“魏、博寇敵接連,封疆懸遠,凡于應赴,須在師徒。
是以别建節旄,各令捍禦,并、鎮則委魏、博控制,澤、潞則遣相、衛枝梧。
鹹逐便安,貴均勞逸,已定不移之制,宜從畫一之規。
至于征伐事權,亦無定例。
且臨清王領鎮之日,羅紹威守籓以來,所領事銜,本無招讨。
隻自楊師厚先除陝、滑二帥,皆以招讨兼權,因茲帶過鄴中,原本不曾落下,苟循事體,甯吝施行。
況今劉鄩指鎮、定出征,康懷英往邠、岐進讨,隻令統率師旅,亦無招讨使銜。
切宜遍谕群情,勿興浮議,倚注之意,卿宜體之。
”诏至,張彥壞裂,抵之于地,謂德倫曰:“梁主不達時機,聽人穿鼻,城中擾攘,未有所依。
我甲兵雖多,須資勢援,河東晉王統兵十萬,匡複唐朝,世與大梁仇雠。
若與我同力,事無不濟,請相公改圖,以求多福。
”德倫不得已而從之,乃遣牙将曹廷隐奉書求援于太原。
彥使德倫告谕軍城曰:“可依河東稱天祐十三年,此後如有人将文字于河南往來,便仰所在處置。
” 是月,邠州留後李保衡以城歸順。
保衡,楊崇本養子也。
崇本乃李茂貞養子,任邠州二十餘年,去歲為其子彥魯所毒。
彥魯領知州事五十餘日,保衡殺彥魯送款于帝,即以保衡為華州節度使,以河陽留後霍彥威為邠州節度使。
五月,晉王率師赴魏州。
節度使牛存節薨。
是月,鳳翔李茂貞遣僞署泾州節度使劉知俊率師攻邠州,以李保衡歸順故也。
自是,凡攻圍十四月,節度使霍彥威、諸軍都指揮使黃貴堅守捍寇,會救軍至,岐人乃退。
六月庚寅,晉王入魏州,以賀德倫為大同軍節度使,舉族遷于晉陽。
是月,晉人陷德州。
秋七月,又陷澶州,刺史王彥章棄城來奔。
《通鑒》:晉人夜襲澶州,刺史王彥章在劉鄩營,晉人獲其妻子。
是月,劉鄩自洹水潛師由黃澤路西趨晉陽,至樂平縣,值霖雨積旬,乃班師還。
次宗城,遂至貝州,軍于堂邑。
遇晉軍,轉鬥數十裡,晉軍稍退。
翼日,鄩移軍于莘。
八月,賀瑰收複澶州。
九月,以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行澶州刺史、檢校太保王彥章為汝州防禦使,依前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
壬午,正衙命使冊德妃張氏。
是夕,妃薨。
冬十月辛亥,康王友孜謀反,伏誅。
是夕,帝于寝
诏曰:“分疆裂土,雖賞勳勞;建節屯師,亦從機便。
比者魏博一鎮,巡屬六州,為河朔之大籓,實國家之巨鎮。
所分憂寄,允謂重難;将葉事機,須期通濟。
但緣鎮、定賊境,最為魏、博親鄰;其次相、衛兩州,皆控澤潞山口。
兩道并連于晉土,分頭常寇于魏封。
既須日有戰争,未若懼分節制。
免勞兵力,因奔命于兩途;稍泰人心,俾安居于終日。
其相州宜建節度為昭德軍。
以澶、衛兩州為屬郡,以張筠為相州節度使。
” 己醜,魏博軍亂,囚節度使賀德倫。
是時,朝廷既分魏博六州為兩鎮,命劉鄩統大軍屯于南樂,以讨王熔為名,遣澶州刺史、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王彥章領龍骧五百騎先入于魏州,屯于金波亭。
诏以魏州軍兵之半隸于相州,并徙其家焉。
又遣主者檢察魏之帑廪。
既而德倫促諸軍上路,姻族辭決,哭聲盈巷。
其徒乃相聚而謀曰:“朝廷以我軍府強盛,故設法殘破,況我六州,曆代籓府,軍門父子,姻族相連,未嘗遠出河門,離親去族,一旦遷于外郡,生不如死。
”三月二十九日夜,魏軍乃作亂,放火大掠,首攻龍骧軍,王彥章斬關而遁。
遲明,殺德倫親軍五百餘人于牙城,執德倫置之樓上。
有效節軍校張彥者,最為粗暴,膽氣伏人,乃率無賴輩數百,止其剽掠。
是日,魏之士庶被屠戮者,不可勝計。
帝聞之,遣使赍诏安撫,《通鑒》:夏四月,帝遣供奉官扈異撫谕魏軍。
仍許張彥除郡厚賜,将士優賞。
彥等不遜,投诏于地,侮罵诏使,因迫德倫飛奏,請卻複相、衛,抽退劉鄩軍。
帝複遣谕曰:“制置已定,不可改易。
”如是者三。
彥等奮臂南向而罵曰:“傭保兒,敢如是也!”複迫德倫列其事。
時有文吏司空颋者,甚有筆才,彥召見,謂曰:“為我更草一狀,詞宜抵突,如更敢違,則渡河擄之。
”乃奏曰:“臣累拜封章,上聞天聽,在軍衆無非共切,何朝廷皆以為閑。
半月三軍切切,而戈予未息;一城生聚皇皇,而控告無門。
惟希俯鑒丹衷,苟從衆欲,須垂聖允,斷在不疑。
如或四向取謀,但慮六州俱失。
言非意外,事在目前。
”張彥又以楊師厚先兼招讨使,請朝廷依例授之,故複逼德倫奏曰:“臣當道兵甲素精,貔貅極銳,下視并、汾之敵,平吞鎮、定之人。
特乞委臣招讨之權,試臣湯火之節,苟無顯效,任賜明誅。
”诏報曰:“魏、博寇敵接連,封疆懸遠,凡于應赴,須在師徒。
是以别建節旄,各令捍禦,并、鎮則委魏、博控制,澤、潞則遣相、衛枝梧。
鹹逐便安,貴均勞逸,已定不移之制,宜從畫一之規。
至于征伐事權,亦無定例。
且臨清王領鎮之日,羅紹威守籓以來,所領事銜,本無招讨。
隻自楊師厚先除陝、滑二帥,皆以招讨兼權,因茲帶過鄴中,原本不曾落下,苟循事體,甯吝施行。
況今劉鄩指鎮、定出征,康懷英往邠、岐進讨,隻令統率師旅,亦無招讨使銜。
切宜遍谕群情,勿興浮議,倚注之意,卿宜體之。
”诏至,張彥壞裂,抵之于地,謂德倫曰:“梁主不達時機,聽人穿鼻,城中擾攘,未有所依。
我甲兵雖多,須資勢援,河東晉王統兵十萬,匡複唐朝,世與大梁仇雠。
若與我同力,事無不濟,請相公改圖,以求多福。
”德倫不得已而從之,乃遣牙将曹廷隐奉書求援于太原。
彥使德倫告谕軍城曰:“可依河東稱天祐十三年,此後如有人将文字于河南往來,便仰所在處置。
” 是月,邠州留後李保衡以城歸順。
保衡,楊崇本養子也。
崇本乃李茂貞養子,任邠州二十餘年,去歲為其子彥魯所毒。
彥魯領知州事五十餘日,保衡殺彥魯送款于帝,即以保衡為華州節度使,以河陽留後霍彥威為邠州節度使。
五月,晉王率師赴魏州。
節度使牛存節薨。
是月,鳳翔李茂貞遣僞署泾州節度使劉知俊率師攻邠州,以李保衡歸順故也。
自是,凡攻圍十四月,節度使霍彥威、諸軍都指揮使黃貴堅守捍寇,會救軍至,岐人乃退。
六月庚寅,晉王入魏州,以賀德倫為大同軍節度使,舉族遷于晉陽。
是月,晉人陷德州。
秋七月,又陷澶州,刺史王彥章棄城來奔。
《通鑒》:晉人夜襲澶州,刺史王彥章在劉鄩營,晉人獲其妻子。
是月,劉鄩自洹水潛師由黃澤路西趨晉陽,至樂平縣,值霖雨積旬,乃班師還。
次宗城,遂至貝州,軍于堂邑。
遇晉軍,轉鬥數十裡,晉軍稍退。
翼日,鄩移軍于莘。
八月,賀瑰收複澶州。
九月,以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行澶州刺史、檢校太保王彥章為汝州防禦使,依前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
壬午,正衙命使冊德妃張氏。
是夕,妃薨。
冬十月辛亥,康王友孜謀反,伏誅。
是夕,帝于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