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八 末帝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以邢州保義軍留後、檢校太保戴思遠為檢校太傅,充邢州節度使。
庚午,以鎮東軍節度副使、充兩浙西面都指揮使、行睦州刺史馬綽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領秦州雄武軍節度使,進封開國候。
是月,文武百官上言,請以九月十二日帝降誕日為明聖節,休假三日。
從之。
夏四月癸未,以西京内外諸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左龍虎統軍、濮陽郡開國侯袁象先為特進、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充鎮南軍節度、江南西道觀察處置等使、開封尹、判在京馬步諸軍事,進封開國公,增食邑一千戶。
丁酉,宣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鄭滑濮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長沙郡開國公羅周翰加特進、驸馬都尉。
五月乙巳,天雄軍節度使楊師厚及劉守奇率魏、博、邢、洺、徐、兗、郓、滑之衆十萬讨鎮州。
庚戌,營于鎮之南門外。
壬子,晉将史建瑭自趙州領騎五百入于鎮州,師厚知其有備,自九門移軍于下博。
劉守奇以一軍自貝州掠冀州衡水、阜城,陷下博。
師厚自弓高渡禦河,逼滄州,張萬進懼,送款,師厚表請以萬進為青州節度使,以劉守奇為滄州節度使。
诏曰:“太祖皇帝六月二日大忌。
朕聞姬周已還,并用通喪之禮,炎漢之後,方行易月之儀。
曆代相沿,萬幾斯重,遂為故實,難遽改更。
朕頃遘家冤,近平内難,倏臨祥制,俯迫忌辰,音容永遠而莫追,号感彌深而難抑。
将欲表宅憂于中禁,是宜辍聽政于外朝,雖異常儀,願申罔極。
宜辍五月二十二日至六月二十九朝參,軍機急切公事,即不得留滞,并仰畫時聞奏施行。
”宰臣文武百官三上表,以國忌廢務多日,請依舊制。
诏報曰:“朕聞禮非天降,固可酌于人情,事系孝思,諒無妨于國體。
今以甫臨忌日,暫辍視朝,冀全哀感之情,用表始終之節。
宰臣等累陳章表,備述古今,慮以萬幾之繁,議以五月之請。
雖茲懇切,難盡允俞,況保身方荷于洪基,敢言過毀,而權制獲申于至性,必在得中。
宜自今月二十九日辍至六月七日,無煩抑請,深體朕懷。
” 六月戊子,以滄州順化軍節度使、并潞鎮定副招讨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張萬進為青州節度使。
秋九月甲辰,以光祿大夫、守禦史大夫、吳興郡開國侯姚洎為中書侍郎、平章事。
十二月庚午,以前郓州節度、檢校司徒、食邑二千戶、福王友璋為許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是月,晉王收幽州,執僞燕主劉守光及其父仁恭歸晉陽。
乾化四年春正月壬寅,以青州節度使張萬進為兗州節度使、檢校太尉。
二月甲戌,以感化軍節度使、華商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太原郡開國公康懷英為大安尹,充永平軍節度使,大安金棣等州觀察處置使。
夏四月丁醜,以守司空、平章事于兢為工部侍郎,尋眨萊州司馬,以其挾私與軍校遷改故也。
是日,以行營左先鋒馬軍使、濮州刺史王彥章為澶州刺史,充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加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封開國伯;以永平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劉鄩為開封尹,遙領鎮南軍節度使。
五月癸醜,朔方軍留後、檢校司徒韓洙起複,授朔方軍節度使,檢校太保。
秋七月,晉王率師自黃澤嶺東下,寇邢、洺,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軍于漳水之東。
晉将曹進金來奔,晉軍遂退。
九月,徐州節度使王殷反。
時朝廷以福王友璋鎮徐方,殷不受代,乃下诏削奪殷在身官爵,仍令卻還本姓蔣,便委友璋及天平軍節度使牛存節、開封尹劉鄩等進軍攻讨。
是時,蔣殷求救于淮南,楊溥遣大将硃瑾率衆來援,存節等逆擊,敗之。
貞明元年春,牛存節、劉鄩拔徐州,逆賊将殷舉族自燔而死,于火中得其屍,枭首以獻。
诏福王友璋赴鎮。
閏二月甲午,延州節度使、太原西面招讨應接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渤海郡王高萬興進封渤海王。
三月辛酉朔,以天平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淮南西北面行營招讨應接等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牛存節為檢校太尉,加食邑一千戶,賞平徐之功也。
丁卯,以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趙光逢為太子太保緻仕。
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薨,辍視朝三日。
初,師厚握強兵,據重鎮,每邀朝廷姑息,及薨,辍視朝三日,或者以為天意。
租庸使趙岩、租庸判官邵贊獻議于帝曰:“魏博六州,精兵數萬,蠹害唐室百有餘年。
羅紹威前恭後倨,太祖每深含怒。
太祖屍未屬纩,師厚即肆陰謀。
蓋以地廣兵強,得肆其志,不如分削,使如身使臂,即無不從也。
陛下不以此時制之,甯知後之人不為楊師厚耶!若分割相、魏為兩鎮,則朝廷無北顧之患矣!”帝曰:“善。
”即以平盧軍節度使賀德倫
庚午,以鎮東軍節度副使、充兩浙西面都指揮使、行睦州刺史馬綽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領秦州雄武軍節度使,進封開國候。
是月,文武百官上言,請以九月十二日帝降誕日為明聖節,休假三日。
從之。
夏四月癸未,以西京内外諸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左龍虎統軍、濮陽郡開國侯袁象先為特進、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充鎮南軍節度、江南西道觀察處置等使、開封尹、判在京馬步諸軍事,進封開國公,增食邑一千戶。
丁酉,宣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鄭滑濮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長沙郡開國公羅周翰加特進、驸馬都尉。
五月乙巳,天雄軍節度使楊師厚及劉守奇率魏、博、邢、洺、徐、兗、郓、滑之衆十萬讨鎮州。
庚戌,營于鎮之南門外。
壬子,晉将史建瑭自趙州領騎五百入于鎮州,師厚知其有備,自九門移軍于下博。
劉守奇以一軍自貝州掠冀州衡水、阜城,陷下博。
師厚自弓高渡禦河,逼滄州,張萬進懼,送款,師厚表請以萬進為青州節度使,以劉守奇為滄州節度使。
诏曰:“太祖皇帝六月二日大忌。
朕聞姬周已還,并用通喪之禮,炎漢之後,方行易月之儀。
曆代相沿,萬幾斯重,遂為故實,難遽改更。
朕頃遘家冤,近平内難,倏臨祥制,俯迫忌辰,音容永遠而莫追,号感彌深而難抑。
将欲表宅憂于中禁,是宜辍聽政于外朝,雖異常儀,願申罔極。
宜辍五月二十二日至六月二十九朝參,軍機急切公事,即不得留滞,并仰畫時聞奏施行。
”宰臣文武百官三上表,以國忌廢務多日,請依舊制。
诏報曰:“朕聞禮非天降,固可酌于人情,事系孝思,諒無妨于國體。
今以甫臨忌日,暫辍視朝,冀全哀感之情,用表始終之節。
宰臣等累陳章表,備述古今,慮以萬幾之繁,議以五月之請。
雖茲懇切,難盡允俞,況保身方荷于洪基,敢言過毀,而權制獲申于至性,必在得中。
宜自今月二十九日辍至六月七日,無煩抑請,深體朕懷。
” 六月戊子,以滄州順化軍節度使、并潞鎮定副招讨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張萬進為青州節度使。
秋九月甲辰,以光祿大夫、守禦史大夫、吳興郡開國侯姚洎為中書侍郎、平章事。
十二月庚午,以前郓州節度、檢校司徒、食邑二千戶、福王友璋為許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是月,晉王收幽州,執僞燕主劉守光及其父仁恭歸晉陽。
乾化四年春正月壬寅,以青州節度使張萬進為兗州節度使、檢校太尉。
二月甲戌,以感化軍節度使、華商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太原郡開國公康懷英為大安尹,充永平軍節度使,大安金棣等州觀察處置使。
夏四月丁醜,以守司空、平章事于兢為工部侍郎,尋眨萊州司馬,以其挾私與軍校遷改故也。
是日,以行營左先鋒馬軍使、濮州刺史王彥章為澶州刺史,充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加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封開國伯;以永平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劉鄩為開封尹,遙領鎮南軍節度使。
五月癸醜,朔方軍留後、檢校司徒韓洙起複,授朔方軍節度使,檢校太保。
秋七月,晉王率師自黃澤嶺東下,寇邢、洺,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軍于漳水之東。
晉将曹進金來奔,晉軍遂退。
九月,徐州節度使王殷反。
時朝廷以福王友璋鎮徐方,殷不受代,乃下诏削奪殷在身官爵,仍令卻還本姓蔣,便委友璋及天平軍節度使牛存節、開封尹劉鄩等進軍攻讨。
是時,蔣殷求救于淮南,楊溥遣大将硃瑾率衆來援,存節等逆擊,敗之。
貞明元年春,牛存節、劉鄩拔徐州,逆賊将殷舉族自燔而死,于火中得其屍,枭首以獻。
诏福王友璋赴鎮。
閏二月甲午,延州節度使、太原西面招讨應接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渤海郡王高萬興進封渤海王。
三月辛酉朔,以天平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淮南西北面行營招讨應接等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牛存節為檢校太尉,加食邑一千戶,賞平徐之功也。
丁卯,以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趙光逢為太子太保緻仕。
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薨,辍視朝三日。
初,師厚握強兵,據重鎮,每邀朝廷姑息,及薨,辍視朝三日,或者以為天意。
租庸使趙岩、租庸判官邵贊獻議于帝曰:“魏博六州,精兵數萬,蠹害唐室百有餘年。
羅紹威前恭後倨,太祖每深含怒。
太祖屍未屬纩,師厚即肆陰謀。
蓋以地廣兵強,得肆其志,不如分削,使如身使臂,即無不從也。
陛下不以此時制之,甯知後之人不為楊師厚耶!若分割相、魏為兩鎮,則朝廷無北顧之患矣!”帝曰:“善。
”即以平盧軍節度使賀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