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八 末帝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末帝,諱瑱,初名友貞,及即位,改名锽,貞明中又改今諱。
太祖第四子也。
母曰元貞皇後張氏。
以唐文德元年戊申歲九月十二日生于東京。
帝美容儀,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唐光化三年,授河南府參軍。
太祖受禅,封均王。
時太祖初置天興軍,最為親衛,以帝為左天興軍使。
開平四年夏,進位檢校司空,依前天興軍使,充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乾化二年六月二日,庶人友珪弑逆,矯太祖诏,遣供奉官丁昭溥馳至東京,密令帝害博王友文。
友珪即位部關系。
各民族的語言有各不相同的語音和語言規則,因此,以帝為東京留守,行開封府尹,檢校司徒。
友珪以篡逆居位,群情不附。
會趙岩至東京,從帝私宴,因言及社稷事。
帝以誠款謀之,岩曰:“此事易如反掌,成敗在招讨楊令公之手,但得一言谕禁軍,其事立辦。
”岩時典禁軍,還洛,以謀告侍衛親軍袁象先。
帝令腹心馬慎交之魏州見師厚,且言成事之日,賜勞軍錢五十萬缗,仍許兼鎮。
慎交,燕人也,素有膽辨,乃說師厚曰:“郢王殺君害父,篡居大位,宮中荒淫,靡所不至。
洛下人情已去,東京物望所歸,公若因而成之,則有輔立之功,讨賊之效。
”師厚猶豫未決,謂從事曰:“吾于郢王,君臣之分已定,無故改圖,人謂我何!”慎交曰:“郢王以子弑父,是曰元兇。
均王為君為親,正名仗義。
彼若一朝事成,令公何情自處!”師厚驚曰:“幾誤計耳!”乃令小校王舜賢至洛,密與趙岩、袁象先圖議。
時有左右龍骧都在東京,帝僞作友珪诏,遣還洛下。
先是,劉重遇部下龍骧一指揮于懷州叛,經年搜捕其黨,帝因遣人激怒其衆曰:“郢王以龍骧軍嘗叛,追汝等洛下,将盡坑之。
”翼日,乃以僞昭示之。
《通鑒考異》:《梁太祖實錄》:“丙戌,東京言龍骧軍準诏追赴西京,軍情不肯進發。
”實友珪征之,非友貞僞作,但激怒言坑之耳。
諸軍憂恐,将校垂泣告帝,乞指生路。
帝谕之曰:“先帝三十餘年,經營社稷,千征萬戰,爾等皆會從行。
今日先帝尚落人奸計,爾等安所逃避。
”因出梁祖禦容以示諸将,帝欷歔而泣曰:“郢王賊害君父,違天逆地,複欲屠滅親軍,爾等苟能自趨洛陽,擒取逆豎,告謝先帝,即轉禍為福矣!”衆踴躍曰:“王言是也。
”皆呼萬歲,請帝為主,時僞鳳曆元年二月十五日也。
帝乃遣人告趙岩、袁象先、傅晖、硃圭等。
十七日,象先引禁軍千人突入宮城,遂誅友珪。
事定,象先遣趙岩赍傳國寶至東京,請帝即位于洛陽。
帝報之曰:“夷門嘉靖刻本為最古,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勘本。
,太祖創業之地,居天下之沖,北拒并、汾,東至淮海,國家籓鎮,多在厥東,命将出師,利于便近,若都洛下,非良圖也。
公等如堅推戴,冊禮宜在東京,賊平之日,即谒洛陽陵廟。
” 是月,帝即位于東京,乃去鳳曆之号,稱乾化三年。
诏曰: 我國家賞功罰罪,必葉朝章,報德伸冤,敢欺天道。
苟顯違于法制,雖暫滞于歲時,終振大綱,須歸至理。
重念太祖皇帝,嘗開霸府,有事四方。
迨建皇朝,載遷都邑,每以主留重務,居守難才,慎擇親賢,方膺寄任。
故博王友文,才兼文武,識達古今,俾分憂于在浚之郊,亦共理于興王之地,一心無易,二紀于茲。
嘗施惠于士民,實有勞于家國。
去歲郢王友珪,常懷逆節,已露兇鋒,将不利于君親,欲竊窺于神器。
此際值先皇寝疾,大漸日臻,博王乃密上封章,請嚴宮禁,因以萊州刺史授于郢王友珪,才睹宣頭,俄行大逆。
豈有自縱兵于内殿,卻翻事于東都,又矯诏書,枉加刑戮,仍奪博王封爵,又改姓名,冤恥兩深,欺诳何極。
伏賴上穹垂祐,宗社降靈。
俾中外以葉謀,緻遐迩之共怒,尋平内難,獲剿元兇,既雪恥于同天,且免譏于共國。
朕方期遁世,敢竊臨人,遽迫推崇,爰膺缵嗣。
冤憤既伸于幽顯,霈澤宜及于下泉。
博王宜複官爵,仍令有司擇日歸葬雲。
三月丁未,制曰:“朕仰膺天眷,近雪家仇,旋聞将相之謀,請紹祖宗之業。
群情見迫,三讓莫從,隻受推崇,懼不負荷。
方欲烝嘗寝廟,禋類郊丘,合征文體之辭,用表事神之敬。
其或于文尚淺,在理未周,亦冀随時,别圖制義。
雖臣子行孝,重更名于已孤;而君父稱尊,貴難知而易避。
今則虔遵古典,詳考前聞,允諧龜筮之占,庶合帝王之道。
載惟涼德,尤愧嘉名,中外群僚,當體朕意。
宜改名锽。
”庚戌,以天雄軍節度使、充潞州行營都招讨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弘農郡王楊師厚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進封鄴王。
壬戌,以夏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李仁福為檢校太師,進封隴西郡王。
戊辰
太祖第四子也。
母曰元貞皇後張氏。
以唐文德元年戊申歲九月十二日生于東京。
帝美容儀,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唐光化三年,授河南府參軍。
太祖受禅,封均王。
時太祖初置天興軍,最為親衛,以帝為左天興軍使。
開平四年夏,進位檢校司空,依前天興軍使,充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乾化二年六月二日,庶人友珪弑逆,矯太祖诏,遣供奉官丁昭溥馳至東京,密令帝害博王友文。
友珪即位部關系。
各民族的語言有各不相同的語音和語言規則,因此,以帝為東京留守,行開封府尹,檢校司徒。
友珪以篡逆居位,群情不附。
會趙岩至東京,從帝私宴,因言及社稷事。
帝以誠款謀之,岩曰:“此事易如反掌,成敗在招讨楊令公之手,但得一言谕禁軍,其事立辦。
”岩時典禁軍,還洛,以謀告侍衛親軍袁象先。
帝令腹心馬慎交之魏州見師厚,且言成事之日,賜勞軍錢五十萬缗,仍許兼鎮。
慎交,燕人也,素有膽辨,乃說師厚曰:“郢王殺君害父,篡居大位,宮中荒淫,靡所不至。
洛下人情已去,東京物望所歸,公若因而成之,則有輔立之功,讨賊之效。
”師厚猶豫未決,謂從事曰:“吾于郢王,君臣之分已定,無故改圖,人謂我何!”慎交曰:“郢王以子弑父,是曰元兇。
均王為君為親,正名仗義。
彼若一朝事成,令公何情自處!”師厚驚曰:“幾誤計耳!”乃令小校王舜賢至洛,密與趙岩、袁象先圖議。
時有左右龍骧都在東京,帝僞作友珪诏,遣還洛下。
先是,劉重遇部下龍骧一指揮于懷州叛,經年搜捕其黨,帝因遣人激怒其衆曰:“郢王以龍骧軍嘗叛,追汝等洛下,将盡坑之。
”翼日,乃以僞昭示之。
《通鑒考異》:《梁太祖實錄》:“丙戌,東京言龍骧軍準诏追赴西京,軍情不肯進發。
”實友珪征之,非友貞僞作,但激怒言坑之耳。
諸軍憂恐,将校垂泣告帝,乞指生路。
帝谕之曰:“先帝三十餘年,經營社稷,千征萬戰,爾等皆會從行。
今日先帝尚落人奸計,爾等安所逃避。
”因出梁祖禦容以示諸将,帝欷歔而泣曰:“郢王賊害君父,違天逆地,複欲屠滅親軍,爾等苟能自趨洛陽,擒取逆豎,告謝先帝,即轉禍為福矣!”衆踴躍曰:“王言是也。
”皆呼萬歲,請帝為主,時僞鳳曆元年二月十五日也。
帝乃遣人告趙岩、袁象先、傅晖、硃圭等。
十七日,象先引禁軍千人突入宮城,遂誅友珪。
事定,象先遣趙岩赍傳國寶至東京,請帝即位于洛陽。
帝報之曰:“夷門嘉靖刻本為最古,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勘本。
,太祖創業之地,居天下之沖,北拒并、汾,東至淮海,國家籓鎮,多在厥東,命将出師,利于便近,若都洛下,非良圖也。
公等如堅推戴,冊禮宜在東京,賊平之日,即谒洛陽陵廟。
” 是月,帝即位于東京,乃去鳳曆之号,稱乾化三年。
诏曰: 我國家賞功罰罪,必葉朝章,報德伸冤,敢欺天道。
苟顯違于法制,雖暫滞于歲時,終振大綱,須歸至理。
重念太祖皇帝,嘗開霸府,有事四方。
迨建皇朝,載遷都邑,每以主留重務,居守難才,慎擇親賢,方膺寄任。
故博王友文,才兼文武,識達古今,俾分憂于在浚之郊,亦共理于興王之地,一心無易,二紀于茲。
嘗施惠于士民,實有勞于家國。
去歲郢王友珪,常懷逆節,已露兇鋒,将不利于君親,欲竊窺于神器。
此際值先皇寝疾,大漸日臻,博王乃密上封章,請嚴宮禁,因以萊州刺史授于郢王友珪,才睹宣頭,俄行大逆。
豈有自縱兵于内殿,卻翻事于東都,又矯诏書,枉加刑戮,仍奪博王封爵,又改姓名,冤恥兩深,欺诳何極。
伏賴上穹垂祐,宗社降靈。
俾中外以葉謀,緻遐迩之共怒,尋平内難,獲剿元兇,既雪恥于同天,且免譏于共國。
朕方期遁世,敢竊臨人,遽迫推崇,爰膺缵嗣。
冤憤既伸于幽顯,霈澤宜及于下泉。
博王宜複官爵,仍令有司擇日歸葬雲。
三月丁未,制曰:“朕仰膺天眷,近雪家仇,旋聞将相之謀,請紹祖宗之業。
群情見迫,三讓莫從,隻受推崇,懼不負荷。
方欲烝嘗寝廟,禋類郊丘,合征文體之辭,用表事神之敬。
其或于文尚淺,在理未周,亦冀随時,别圖制義。
雖臣子行孝,重更名于已孤;而君父稱尊,貴難知而易避。
今則虔遵古典,詳考前聞,允諧龜筮之占,庶合帝王之道。
載惟涼德,尤愧嘉名,中外群僚,當體朕意。
宜改名锽。
”庚戌,以天雄軍節度使、充潞州行營都招讨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弘農郡王楊師厚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進封鄴王。
壬戌,以夏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李仁福為檢校太師,進封隴西郡王。
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