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三 太祖紀三
關燈
小
中
大
開平元年正月丁亥,帝回自長蘆,次于魏州。
節度使羅紹威以帝回軍,慮有不測之患,由是供億甚至,因密以天人之望切陳之。
帝雖拒而不納,然心德之。
壬寅,帝至自長蘆。
是日,有慶雲覆于府署之上。
甲辰,天子遣禦史大夫薛贻矩來傳禅代之意。
贻矩谒帝,陳北面之禮,帝揖之升階。
贻矩曰:“殿下功德及人,三靈所蔔已定。
皇帝方議裁诏,行舜、禹之事,臣安敢違。
”既而拜伏于砌下,帝側躬以避之。
二月戊申,帝之家廟棟間有五色芝生焉,狀若芙蓉,紫煙蒙護,數日不散。
又,是月,家廟第一室神主上,有五色衣自然而生,識者知梁運之興矣。
唐乾符中,木星入南鬥,數夕不退,諸道都統晉國公王铎觀之,問諸知星者吉兇安在,鹹曰:“金火土犯鬥即為災,唯木當為福耳!”或亦然之。
時有術士邊岡者,洞曉天文,博通陰陽曆數之妙,窮天下之奇秘,有先見之明,雖京房、管辂不能過也。
铎召而質之,岡曰:“惟木為福神,當以帝王占之。
然則非福于今,必當有驗于後,未敢言之,請他日證其所驗。
”一日,又密召岡,因堅請語其詳,至于三四,岡辭不獲。
铎乃屏去左右,岡曰:“木星入鬥,帝王之兆也。
木在鬥中,‘朱’字也。
以此觀之,将來當有朱氏為君者也,天戒之矣。
且木之數三,其祯也應在三紀之内乎!”铎聞之,不複有言。
天後朝有谶辭雲:“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颠,龍蛇相鬥血成川。
”當時好事者解雲:“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幹唐祚。
”故周子諒彈牛仙客,李德裕謗牛僧孺,皆以應圖谶為辭。
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故朱滔、朱泚構喪亂之禍,冀無妄之福,豈知應之帝也。
四月,唐帝禦劄敕宰臣張文蔚等備法駕奉迎梁朝。
宋州刺史王臯進赤烏一雙。
又,宰臣張文蔚正押傳國寶、玉冊、金寶及文武群官、諸司儀仗法物及金吾左右二軍離鄭州。
丙辰,達上源驿。
是日,慶雲見。
令曰:“王者創業興邦,立名傳世,必難知而示訓,從易避以便人。
案:此下有阙文。
或稽其符命,應彼開基之義,垂諸象德之言。
爰考簡書,求于往代,周王昌、發之号,漢帝詢、衍之文,或從一德以徽稱,或為二名而更易。
先王令典,布在缣缃。
寡人本名,兼于二字,且異帝王之号,仍兼易之難,郡職縣官,多須改換。
況宗廟不遷之業,憲章百世之規,事葉典儀,豈憚革易。
寡人今改名晃,是以天意雅符于明德,日光顯契于瑞文,昭融萬邦,理斯在是。
庶順昊穹之意,永臻康濟之期。
宜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廟,其舊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回避。
”時将受禅,下教以本名二字異帝王之稱,故改名。
己未,賜文武百官一百六十人本色衣一副。
戊辰,即位。
制曰: 王者受命于天,光宅四海,祗事上帝,寵綏下民。
革故鼎新,諒曆數而先定,創業垂統,知圖箓以無差。
神器所歸,祥符合應。
是以三正互用,五運相生,前朝道消,中原政散,瞻烏莫定,失鹿難追。
朕經緯風雷,沐浴霜露,四征七伐,垂三十年,糾合齊盟,翼戴唐室。
随山刊木,罔憚胼胝;投袂揮戈,不遑寝處。
洎上穹之所贊,知廣運之不興,莫諧輔漢之謀,徒罄事殷之禮。
唐主知英華已竭,算祀有終,釋龜鼎以如遺,推劍绂而相授。
朕懼德弗嗣,執謙允恭,避駿命于南河,眷清風于穎水。
而乃列嶽群後,盈廷庶官,東西南北之人,斑白缁黃之衆,謂朕功蓋上下,澤被幽深,宜應天以順時,俾化家而為國。
拒彼億兆,至于再三。
且曰七政已齊,萬幾難曠。
勉遵令典,爰正鴻名,告天地神祗,建宗廟社稷。
顧惟涼德,曷副樂推,栗若履冰,懔如馭朽。
金行啟祚,玉曆建元,方宏經治之規,宜布惟新之令。
可改唐天祐四年為開平元年,國号大梁。
《書》載虞賓,斯為令範,《詩》稱周客,蓋有明文。
是用先封,以禮後嗣,宜以曹州濟陰之邑奉唐主,封為濟陰王。
凡曰軌儀,并遵故實。
姬庭多士,比是殷臣;楚國群材,終為晉用。
曆觀前載,自有通規,但遵故事之文,勿替在公之效。
應是唐朝中外文武舊臣,見任前資官爵,一切仍舊。
凡百有位,無易厥章,陳力濟時,盡瘁事我。
古者興王之地,受命之邦,集大勳有異庶方,沾慶澤所宜加等。
故豐沛著啟祚之美,穰鄧有建都之榮,用壯鴻基,且旌故裡,爰遵令典,先示殊恩。
宜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都。
其東都改為西都,仍廢京兆府為雍州佑國軍節度使。
《五代會要》:四月,改京兆府為大安府,長安縣為大安縣,萬年縣為大年縣,仍置佑國軍節度使額。
始命韓建為佑國軍節度使。
是日大酺,賞賜有差。
《通鑒》:甲辰,唐昭宣帝降禦劄禅位于梁。
以攝中書令張文蔚為冊禮使,禮部尚書蘇循副之;攝侍中楊涉為押傳國寶使,翰林院學士張策副之;禦史大夫薛贻矩為押金寶使,尚書左丞趙光逢副之。
帥百官備法駕,詣大梁。
甲子,張文蔚、楊涉乘辂自上源驿至,從冊寶諸司各備儀衛鹵簿前導
節度使羅紹威以帝回軍,慮有不測之患,由是供億甚至,因密以天人之望切陳之。
帝雖拒而不納,然心德之。
壬寅,帝至自長蘆。
是日,有慶雲覆于府署之上。
甲辰,天子遣禦史大夫薛贻矩來傳禅代之意。
贻矩谒帝,陳北面之禮,帝揖之升階。
贻矩曰:“殿下功德及人,三靈所蔔已定。
皇帝方議裁诏,行舜、禹之事,臣安敢違。
”既而拜伏于砌下,帝側躬以避之。
二月戊申,帝之家廟棟間有五色芝生焉,狀若芙蓉,紫煙蒙護,數日不散。
又,是月,家廟第一室神主上,有五色衣自然而生,識者知梁運之興矣。
唐乾符中,木星入南鬥,數夕不退,諸道都統晉國公王铎觀之,問諸知星者吉兇安在,鹹曰:“金火土犯鬥即為災,唯木當為福耳!”或亦然之。
時有術士邊岡者,洞曉天文,博通陰陽曆數之妙,窮天下之奇秘,有先見之明,雖京房、管辂不能過也。
铎召而質之,岡曰:“惟木為福神,當以帝王占之。
然則非福于今,必當有驗于後,未敢言之,請他日證其所驗。
”一日,又密召岡,因堅請語其詳,至于三四,岡辭不獲。
铎乃屏去左右,岡曰:“木星入鬥,帝王之兆也。
木在鬥中,‘朱’字也。
以此觀之,将來當有朱氏為君者也,天戒之矣。
且木之數三,其祯也應在三紀之内乎!”铎聞之,不複有言。
天後朝有谶辭雲:“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颠,龍蛇相鬥血成川。
”當時好事者解雲:“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幹唐祚。
”故周子諒彈牛仙客,李德裕謗牛僧孺,皆以應圖谶為辭。
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故朱滔、朱泚構喪亂之禍,冀無妄之福,豈知應之帝也。
四月,唐帝禦劄敕宰臣張文蔚等備法駕奉迎梁朝。
宋州刺史王臯進赤烏一雙。
又,宰臣張文蔚正押傳國寶、玉冊、金寶及文武群官、諸司儀仗法物及金吾左右二軍離鄭州。
丙辰,達上源驿。
是日,慶雲見。
令曰:“王者創業興邦,立名傳世,必難知而示訓,從易避以便人。
案:此下有阙文。
或稽其符命,應彼開基之義,垂諸象德之言。
爰考簡書,求于往代,周王昌、發之号,漢帝詢、衍之文,或從一德以徽稱,或為二名而更易。
先王令典,布在缣缃。
寡人本名,兼于二字,且異帝王之号,仍兼易之難,郡職縣官,多須改換。
況宗廟不遷之業,憲章百世之規,事葉典儀,豈憚革易。
寡人今改名晃,是以天意雅符于明德,日光顯契于瑞文,昭融萬邦,理斯在是。
庶順昊穹之意,永臻康濟之期。
宜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廟,其舊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回避。
”時将受禅,下教以本名二字異帝王之稱,故改名。
己未,賜文武百官一百六十人本色衣一副。
戊辰,即位。
制曰: 王者受命于天,光宅四海,祗事上帝,寵綏下民。
革故鼎新,諒曆數而先定,創業垂統,知圖箓以無差。
神器所歸,祥符合應。
是以三正互用,五運相生,前朝道消,中原政散,瞻烏莫定,失鹿難追。
朕經緯風雷,沐浴霜露,四征七伐,垂三十年,糾合齊盟,翼戴唐室。
随山刊木,罔憚胼胝;投袂揮戈,不遑寝處。
洎上穹之所贊,知廣運之不興,莫諧輔漢之謀,徒罄事殷之禮。
唐主知英華已竭,算祀有終,釋龜鼎以如遺,推劍绂而相授。
朕懼德弗嗣,執謙允恭,避駿命于南河,眷清風于穎水。
而乃列嶽群後,盈廷庶官,東西南北之人,斑白缁黃之衆,謂朕功蓋上下,澤被幽深,宜應天以順時,俾化家而為國。
拒彼億兆,至于再三。
且曰七政已齊,萬幾難曠。
勉遵令典,爰正鴻名,告天地神祗,建宗廟社稷。
顧惟涼德,曷副樂推,栗若履冰,懔如馭朽。
金行啟祚,玉曆建元,方宏經治之規,宜布惟新之令。
可改唐天祐四年為開平元年,國号大梁。
《書》載虞賓,斯為令範,《詩》稱周客,蓋有明文。
是用先封,以禮後嗣,宜以曹州濟陰之邑奉唐主,封為濟陰王。
凡曰軌儀,并遵故實。
姬庭多士,比是殷臣;楚國群材,終為晉用。
曆觀前載,自有通規,但遵故事之文,勿替在公之效。
應是唐朝中外文武舊臣,見任前資官爵,一切仍舊。
凡百有位,無易厥章,陳力濟時,盡瘁事我。
古者興王之地,受命之邦,集大勳有異庶方,沾慶澤所宜加等。
故豐沛著啟祚之美,穰鄧有建都之榮,用壯鴻基,且旌故裡,爰遵令典,先示殊恩。
宜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都。
其東都改為西都,仍廢京兆府為雍州佑國軍節度使。
《五代會要》:四月,改京兆府為大安府,長安縣為大安縣,萬年縣為大年縣,仍置佑國軍節度使額。
始命韓建為佑國軍節度使。
是日大酺,賞賜有差。
《通鑒》:甲辰,唐昭宣帝降禦劄禅位于梁。
以攝中書令張文蔚為冊禮使,禮部尚書蘇循副之;攝侍中楊涉為押傳國寶使,翰林院學士張策副之;禦史大夫薛贻矩為押金寶使,尚書左丞趙光逢副之。
帥百官備法駕,詣大梁。
甲子,張文蔚、楊涉乘辂自上源驿至,從冊寶諸司各備儀衛鹵簿前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