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
關燈
小
中
大
為親軍,環列第舍,至是擁之自随。
上皇過浮橋,衛士攀望号恸,貫唯恐行不速,使親軍射之,中矢而踣者百餘人,道路流涕,于是谏官、禦史與國人議者蜂起。
初貶左衛上将軍,連谪昭化軍節度副使,竄之英州、吉陽軍。
行未至,诏數其十大罪,命監察禦史張澂迹其所至,莅斬之,及于南雄。
既誅,函首赴阙,枭于都市。
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于制敕。
嘗有論其過者,诏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
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
有度量,能疏财。
後宮自妃嫔以下皆獻饷結内,左右婦寺譽言日聞。
寵煽翕赫,庭戶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厮養、仆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
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梁師成,字守道,慧黠習文法,稍知書。
初隸賈詳書藝局,詳死,得領睿思殿文字外庫,主出外傳道上旨。
政和間,得君貴幸,至竄名進士籍中,積遷晉州觀察使、興德軍留後。
建明堂,為都監,既成,拜節度使、加中太一、神霄宮使。
曆護國、鎮東、河東三節度,至檢校太傅,遂拜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換節淮南。
時中外泰甯,徽宗留意禮文符瑞之事,師成善逢迎,希恩寵。
帝本以隸人畜之,命入處殿中,凡禦書号令皆出其手,多擇善書吏習仿帝書,雜诏旨以出,外廷莫能辨。
師成實不能文,而高自标榜,自言蘇轼出子。
是時,天下禁誦轼文,其尺牍在人間者皆毀去,師成訴于帝曰:“先臣何罪?”自是,轼之文乃稍出。
以翰墨為己任,四方俊秀名士必招緻門下,往往遭點污。
多置書畫卷軸于外舍,邀賓客縱觀,得其題識合意者,辄密加汲引,執政、侍從可階而升。
王黼父事之,雖蔡京父子亦谄附焉,都人目為“隐相”,所領職局至數十百。
黼造伐燕議,師成始猶依違,卒乃贊決,又薦譚稹為宣撫。
燕山平,策勳進少保。
益通賄謝,人士入錢數百萬,以獻頌上書為名,令赴廷試,唱第之日,侍于帝前,嗫嚅升降。
其小吏儲宏亦豫科甲,而執厮養之役如初。
李彥括民田于京東、西,所至倨坐堂上,監司、郡守不敢抗禮。
有言于帝,師成适在旁,抗聲曰:“王人雖微,序于諸侯之上,豈足為過?”言者懼而止。
師成貌若不能言,然陰賊險鸷,遇間即發。
家居與黼鄰,帝幸黼第,見其交通狀,已怒,朱勔又以應奉與黼軋,因乘隙攻之。
帝罷黼相,師成由是益绌。
郓王楷寵盛,有動搖東宮意,師成能力保護。
欽宗立,嬖臣多從上皇東下,師成以舊恩留京師。
于是太學生陳東、布衣張炳力疏其罪。
炳指之為李輔國,且言宦官表裡相應,變恐不測。
東複論其有異志,攘定策功,當正典刑。
帝迫于公議,猶未誦言逐之。
師成疑之,寝食不離帝所,雖奏廁亦侍于外,久未有以發。
會鄭望之使金營還,帝命師成及望之以宣和殿珠玉器玩複往。
先令望之詣中書谕宰相,至則留之,始诏暴其罪,責為彰化軍節度副使。
開封吏護至貶所,行次八角鎮,缢殺之,以暴死聞,籍其家。
楊戬,少給事掖庭,主掌後苑,善測伺人主意。
自崇甯後,日有寵,知入内内侍省。
立明堂,鑄鼎鼐、起大晟府、龍德宮,皆為提舉。
政和四年,拜彰化軍節度使,首建期門行幸事以固其權,勢與梁師成埒。
曆鎮安、清海、鎮東三鎮,由檢校少保至太傅,遂謀撼東宮。
有胥吏杜公才者獻策于戬,立法索民田契,自甲之乙,乙之丙,展轉究尋,至無可證,則度地所出,增立賦租。
始于汝州,浸淫于京東西、淮西北,括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流之處,皆勒民主佃。
額一定後,雖沖蕩回複不可減,号為“西城所”。
築山泺古钜野澤,綿亘數百裡,濟、郓數州,賴其蒲魚之利,立租算船納直,犯者盜執之。
一邑率于常賦外增租錢至十餘萬缗,水旱蠲稅,此不得免。
擢公才為觀察使。
宣和三年,戬死,贈太師、吳國公,而李彥繼其職。
彥天資狠愎,密與王黼表裡,置局汝州,臨事愈劇。
凡民間美田,使他人投牒告陳,皆指為天荒,雖執印券皆不省。
魯山阖縣盡括為公田,焚民故券,使田主輸租佃本業,訴者辄加威刑,緻死者千萬。
公田既無二稅,轉運使亦不為奏除,悉均諸别州。
京西提舉官及京東州縣吏劉寄、任輝彥、李士漁、王浒、毛孝立、王随、江惇、呂坯、錢棫、宋憲皆助彥為虐,如奴事主,民不勝忿痛。
前執政冠帶操笏,迎谒馬首獻媚,花朝夕造請,賓客徑趍谒舍,不敢對之上馬,而彥處之自如。
發物供奉,大抵類朱勔,凡竹數竿用一大車、牛驢數十頭,其數無極,皆責辦于民,經時閱月,無休息期。
農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墾,殚财靡刍,力竭餓死,或自缢轅轭間。
如龍鱗薜荔一本,辇緻之費逾百萬。
喜賞怒刑,禍福轉手,因之得美官者甚衆。
颍昌兵馬钤轄範寥不為取竹,誣刊蘇轼詩文于石為十惡,朝廷察其捃摭,亦令勒停。
當時謂朱勔結怨于東南,李彥結怨于西北。
靖康初,诏追戬所贈官爵,彥削官賜死,籍其家;劉寄以下十人皆停廢;複範寥官。
上皇過浮橋,衛士攀望号恸,貫唯恐行不速,使親軍射之,中矢而踣者百餘人,道路流涕,于是谏官、禦史與國人議者蜂起。
初貶左衛上将軍,連谪昭化軍節度副使,竄之英州、吉陽軍。
行未至,诏數其十大罪,命監察禦史張澂迹其所至,莅斬之,及于南雄。
既誅,函首赴阙,枭于都市。
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于制敕。
嘗有論其過者,诏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
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
有度量,能疏财。
後宮自妃嫔以下皆獻饷結内,左右婦寺譽言日聞。
寵煽翕赫,庭戶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厮養、仆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
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梁師成,字守道,慧黠習文法,稍知書。
初隸賈詳書藝局,詳死,得領睿思殿文字外庫,主出外傳道上旨。
政和間,得君貴幸,至竄名進士籍中,積遷晉州觀察使、興德軍留後。
建明堂,為都監,既成,拜節度使、加中太一、神霄宮使。
曆護國、鎮東、河東三節度,至檢校太傅,遂拜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換節淮南。
時中外泰甯,徽宗留意禮文符瑞之事,師成善逢迎,希恩寵。
帝本以隸人畜之,命入處殿中,凡禦書号令皆出其手,多擇善書吏習仿帝書,雜诏旨以出,外廷莫能辨。
師成實不能文,而高自标榜,自言蘇轼出子。
是時,天下禁誦轼文,其尺牍在人間者皆毀去,師成訴于帝曰:“先臣何罪?”自是,轼之文乃稍出。
以翰墨為己任,四方俊秀名士必招緻門下,往往遭點污。
多置書畫卷軸于外舍,邀賓客縱觀,得其題識合意者,辄密加汲引,執政、侍從可階而升。
王黼父事之,雖蔡京父子亦谄附焉,都人目為“隐相”,所領職局至數十百。
黼造伐燕議,師成始猶依違,卒乃贊決,又薦譚稹為宣撫。
燕山平,策勳進少保。
益通賄謝,人士入錢數百萬,以獻頌上書為名,令赴廷試,唱第之日,侍于帝前,嗫嚅升降。
其小吏儲宏亦豫科甲,而執厮養之役如初。
李彥括民田于京東、西,所至倨坐堂上,監司、郡守不敢抗禮。
有言于帝,師成适在旁,抗聲曰:“王人雖微,序于諸侯之上,豈足為過?”言者懼而止。
師成貌若不能言,然陰賊險鸷,遇間即發。
家居與黼鄰,帝幸黼第,見其交通狀,已怒,朱勔又以應奉與黼軋,因乘隙攻之。
帝罷黼相,師成由是益绌。
郓王楷寵盛,有動搖東宮意,師成能力保護。
欽宗立,嬖臣多從上皇東下,師成以舊恩留京師。
于是太學生陳東、布衣張炳力疏其罪。
炳指之為李輔國,且言宦官表裡相應,變恐不測。
東複論其有異志,攘定策功,當正典刑。
帝迫于公議,猶未誦言逐之。
師成疑之,寝食不離帝所,雖奏廁亦侍于外,久未有以發。
會鄭望之使金營還,帝命師成及望之以宣和殿珠玉器玩複往。
先令望之詣中書谕宰相,至則留之,始诏暴其罪,責為彰化軍節度副使。
開封吏護至貶所,行次八角鎮,缢殺之,以暴死聞,籍其家。
楊戬,少給事掖庭,主掌後苑,善測伺人主意。
自崇甯後,日有寵,知入内内侍省。
立明堂,鑄鼎鼐、起大晟府、龍德宮,皆為提舉。
政和四年,拜彰化軍節度使,首建期門行幸事以固其權,勢與梁師成埒。
曆鎮安、清海、鎮東三鎮,由檢校少保至太傅,遂謀撼東宮。
有胥吏杜公才者獻策于戬,立法索民田契,自甲之乙,乙之丙,展轉究尋,至無可證,則度地所出,增立賦租。
始于汝州,浸淫于京東西、淮西北,括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流之處,皆勒民主佃。
額一定後,雖沖蕩回複不可減,号為“西城所”。
築山泺古钜野澤,綿亘數百裡,濟、郓數州,賴其蒲魚之利,立租算船納直,犯者盜執之。
一邑率于常賦外增租錢至十餘萬缗,水旱蠲稅,此不得免。
擢公才為觀察使。
宣和三年,戬死,贈太師、吳國公,而李彥繼其職。
彥天資狠愎,密與王黼表裡,置局汝州,臨事愈劇。
凡民間美田,使他人投牒告陳,皆指為天荒,雖執印券皆不省。
魯山阖縣盡括為公田,焚民故券,使田主輸租佃本業,訴者辄加威刑,緻死者千萬。
公田既無二稅,轉運使亦不為奏除,悉均諸别州。
京西提舉官及京東州縣吏劉寄、任輝彥、李士漁、王浒、毛孝立、王随、江惇、呂坯、錢棫、宋憲皆助彥為虐,如奴事主,民不勝忿痛。
前執政冠帶操笏,迎谒馬首獻媚,花朝夕造請,賓客徑趍谒舍,不敢對之上馬,而彥處之自如。
發物供奉,大抵類朱勔,凡竹數竿用一大車、牛驢數十頭,其數無極,皆責辦于民,經時閱月,無休息期。
農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墾,殚财靡刍,力竭餓死,或自缢轅轭間。
如龍鱗薜荔一本,辇緻之費逾百萬。
喜賞怒刑,禍福轉手,因之得美官者甚衆。
颍昌兵馬钤轄範寥不為取竹,誣刊蘇轼詩文于石為十惡,朝廷察其捃摭,亦令勒停。
當時謂朱勔結怨于東南,李彥結怨于西北。
靖康初,诏追戬所贈官爵,彥削官賜死,籍其家;劉寄以下十人皆停廢;複範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