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
關燈
小
中
大
故加任使,令開漳河,用工七百萬,滹沱八九百萬,已議體量矣。
” 始,安石欲興水利,驟用昉,昉挾安石勢而慢韓琦,後安石覺其虛誕,亦疏之。
以憂死,贈耀州觀察使。
遂罷都大制置河防水利司。
蘇利涉,字公濟。
祖保遷,自廣州以閹人從劉鋹入朝。
利涉初為入内内品。
慶曆中衛士之變,以護衛有勞,賞激加等。
英宗為皇子,利涉給事東宮。
及即位,遷東頭供奉官,欲以為穎王府都監,力辭,幹當禦藥院,遷供備庫使。
帝不豫,侍醫藥最勤,言辄流涕。
及帝崩,乞與醫官同貶,三上表待罪,不許。
神宗即位,授達州刺史。
曆内侍押班、副都知,轉海州團練使。
仙韶院火,營救甚力,賜襲衣、金帶。
卒,年六十四,贈奉國軍節度使,谥曰勤僖。
利涉嘗幹當皇城司,循故事,廂卒邏報不皆以聞。
後石得一代之,事無巨細悉以奏,往往有緣飛語受禍者,人始以利涉為賢。
雷允恭,開封人。
初為黃門,頗慧黠,稍遷入内殿頭,給事東宮。
周懷政僞為天書,允恭豫發其事,懷政死,擢内殿崇班,遷承制。
再遷西京作坊使、普州刺史、入内内侍省押班。
章獻後初臨政,丁謂潛結允恭,凡機密事令傳達禁中,由是允恭勢橫中外。
山陵事起,允恭請效力陵上,章獻後曰:“吾慮汝有妄動,恐為汝累也。
”乃以為山陵都監。
允恭馳至陵下,司天監邢中和為允恭言:“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孫,類汝州秦王墳。
”允恭曰:“何不就?”中和曰:“恐下有石與水爾。
”允恭曰:“上無他子,若如秦王墳,何不可?”中和曰:“山陵事重,踏行覆按,動經月日,恐不及七月之期耳。
”允恭曰:“第移就上穴,我走馬入見太後言之。
”允恭素貴橫,人不敢違,即改穿上穴。
入白其事,章獻後曰:“此大事,何輕易如此?”允恭曰:“使先帝宜子孫,何惜不可?”章獻後意不然,曰:“出與山陵使議可否。
”時丁謂為山陵使,允恭具道所以,謂唯唯而已。
允恭入奏曰:“山陵使亦無異議矣。
”既而上穴果有石,石盡水出。
允恭竟以是并坐盜金寶賜死,籍其家。
中和流沙門島。
謂尋竄海上。
閻文應,開封人。
給事掖庭,積遷至入内副都知。
仁宗初親政,與宰相呂夷簡謀,以張耆、夏竦、陳堯佐、範雍、趙稹、晏殊、錢惟演皆章獻後所任用,悉罷之。
退以語郭後,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後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由是并夷簡罷。
夷簡素與文應相結,使為中诇。
久之,乃知事由郭後,夷簡遂怨後,及再相,楊、尚二美人方寵,尚美人于仁宗前有語侵後,後不勝忿,批其頰,仁宗自起救之,誤中其頸,仁宗大怒。
文應乘隙,遂與謀廢後,且勸以爪痕示執政。
夷簡以怨,力主廢事,因奏仁宗出谏官,竟廢後為淨妃,以所居宮名瑤華,皆文應為夷簡内應也。
郭後既廢,楊、尚二美人益寵專夕,仁宗體為之弊,或累日不進食,中外憂懼。
楊太後亟以為言,仁宗未能去。
文應早暮入侍,言之不已,仁宗厭其煩,強應曰:“諾。
”文應即以氈車載二美人出,二美人涕泣,詞說雲雲不肯行。
文應罵曰:“官婢尚何言?”驅使登車。
翌日,以尚氏為女道士,居洞真宮;楊氏别宅安置。
既而仁宗複悔廢郭後,有複後之意,文應大懼。
會後有小疾,挾太醫診視數日,乃言後暴崩,實文應為之也。
累至昭宣使、恩州團練使。
時谏官劾其罪,請并其子士良出之。
以文應領嘉州防禦使,為秦州钤轄,改郓州,士良罷禦藥院,為内殿崇班。
始楊、尚二美人之出宮也,左右引陳氏女入宮,父号陳子城,楊太後嘗許以為後,宋绶不可。
王曾、呂夷簡、蔡齊相繼論谏。
陳氏女将進禦,士良聞之,遽見仁宗。
仁宗披百葉擇日,士良曰:“陛下閱此,豈非欲納陳氏女為後邪?”仁宗曰:“然。
”士良曰:“子城使,大臣家奴仆官名也,陛下納其女為後,無乃不可乎!”仁宗遽命出之。
文應後徙相州钤轄。
卒,贈邠州觀察使。
任守忠,字稷臣,蔭入内黃門,累轉西頭供奉官,領禦藥院,坐事廢。
久之,複故官,稍遷上禦藥供奉。
初,章獻後聽政,守忠與都知江德明等交通請谒,權寵過盛。
仁宗親政,出為黃州都監,又谪監英州酒稅,稍遷潭州都監,徙合流鎮。
西鄙用兵,又為秦鳳、泾原路駐泊都監,以功再遷東染院使、内侍押班。
出為定州钤轄,加内侍副都知。
累遷宣政使、洋州觀察使,為入内都知。
仁宗未有嗣,屬意英宗,守忠居中建議,欲援立昏弱以徼大利。
及英宗即位,拜宣慶使、安靜軍留後。
守忠又語言誕妄,交亂兩宮。
于是知谏院司馬光論守忠離間之罪,為國之大賊,民之巨蠹,乞斬于都市。
英宗猶未行,宰相韓琦出空頭敕一道,參政歐陽修已簽,趙概難之,修曰:“第書之,韓公必自有說。
”琦遂坐政事堂,立守忠庭下,曰:“汝罪當死,貶保信軍節度副使、蕲州安置。
”取空頭敕填與之,即日押行,琦意以為少緩則中變也。
守忠久被寵幸,用事于中,人不敢言其過,及貶,中外快之。
久之,起為左武衛将軍,緻仕,卒,年七十九。
童貫,少出李憲之門。
性巧媚,自給
” 始,安石欲興水利,驟用昉,昉挾安石勢而慢韓琦,後安石覺其虛誕,亦疏之。
以憂死,贈耀州觀察使。
遂罷都大制置河防水利司。
蘇利涉,字公濟。
祖保遷,自廣州以閹人從劉鋹入朝。
利涉初為入内内品。
慶曆中衛士之變,以護衛有勞,賞激加等。
英宗為皇子,利涉給事東宮。
及即位,遷東頭供奉官,欲以為穎王府都監,力辭,幹當禦藥院,遷供備庫使。
帝不豫,侍醫藥最勤,言辄流涕。
及帝崩,乞與醫官同貶,三上表待罪,不許。
神宗即位,授達州刺史。
曆内侍押班、副都知,轉海州團練使。
仙韶院火,營救甚力,賜襲衣、金帶。
卒,年六十四,贈奉國軍節度使,谥曰勤僖。
利涉嘗幹當皇城司,循故事,廂卒邏報不皆以聞。
後石得一代之,事無巨細悉以奏,往往有緣飛語受禍者,人始以利涉為賢。
雷允恭,開封人。
初為黃門,頗慧黠,稍遷入内殿頭,給事東宮。
周懷政僞為天書,允恭豫發其事,懷政死,擢内殿崇班,遷承制。
再遷西京作坊使、普州刺史、入内内侍省押班。
章獻後初臨政,丁謂潛結允恭,凡機密事令傳達禁中,由是允恭勢橫中外。
山陵事起,允恭請效力陵上,章獻後曰:“吾慮汝有妄動,恐為汝累也。
”乃以為山陵都監。
允恭馳至陵下,司天監邢中和為允恭言:“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孫,類汝州秦王墳。
”允恭曰:“何不就?”中和曰:“恐下有石與水爾。
”允恭曰:“上無他子,若如秦王墳,何不可?”中和曰:“山陵事重,踏行覆按,動經月日,恐不及七月之期耳。
”允恭曰:“第移就上穴,我走馬入見太後言之。
”允恭素貴橫,人不敢違,即改穿上穴。
入白其事,章獻後曰:“此大事,何輕易如此?”允恭曰:“使先帝宜子孫,何惜不可?”章獻後意不然,曰:“出與山陵使議可否。
”時丁謂為山陵使,允恭具道所以,謂唯唯而已。
允恭入奏曰:“山陵使亦無異議矣。
”既而上穴果有石,石盡水出。
允恭竟以是并坐盜金寶賜死,籍其家。
中和流沙門島。
謂尋竄海上。
閻文應,開封人。
給事掖庭,積遷至入内副都知。
仁宗初親政,與宰相呂夷簡謀,以張耆、夏竦、陳堯佐、範雍、趙稹、晏殊、錢惟演皆章獻後所任用,悉罷之。
退以語郭後,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後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由是并夷簡罷。
夷簡素與文應相結,使為中诇。
久之,乃知事由郭後,夷簡遂怨後,及再相,楊、尚二美人方寵,尚美人于仁宗前有語侵後,後不勝忿,批其頰,仁宗自起救之,誤中其頸,仁宗大怒。
文應乘隙,遂與謀廢後,且勸以爪痕示執政。
夷簡以怨,力主廢事,因奏仁宗出谏官,竟廢後為淨妃,以所居宮名瑤華,皆文應為夷簡内應也。
郭後既廢,楊、尚二美人益寵專夕,仁宗體為之弊,或累日不進食,中外憂懼。
楊太後亟以為言,仁宗未能去。
文應早暮入侍,言之不已,仁宗厭其煩,強應曰:“諾。
”文應即以氈車載二美人出,二美人涕泣,詞說雲雲不肯行。
文應罵曰:“官婢尚何言?”驅使登車。
翌日,以尚氏為女道士,居洞真宮;楊氏别宅安置。
既而仁宗複悔廢郭後,有複後之意,文應大懼。
會後有小疾,挾太醫診視數日,乃言後暴崩,實文應為之也。
累至昭宣使、恩州團練使。
時谏官劾其罪,請并其子士良出之。
以文應領嘉州防禦使,為秦州钤轄,改郓州,士良罷禦藥院,為内殿崇班。
始楊、尚二美人之出宮也,左右引陳氏女入宮,父号陳子城,楊太後嘗許以為後,宋绶不可。
王曾、呂夷簡、蔡齊相繼論谏。
陳氏女将進禦,士良聞之,遽見仁宗。
仁宗披百葉擇日,士良曰:“陛下閱此,豈非欲納陳氏女為後邪?”仁宗曰:“然。
”士良曰:“子城使,大臣家奴仆官名也,陛下納其女為後,無乃不可乎!”仁宗遽命出之。
文應後徙相州钤轄。
卒,贈邠州觀察使。
任守忠,字稷臣,蔭入内黃門,累轉西頭供奉官,領禦藥院,坐事廢。
久之,複故官,稍遷上禦藥供奉。
初,章獻後聽政,守忠與都知江德明等交通請谒,權寵過盛。
仁宗親政,出為黃州都監,又谪監英州酒稅,稍遷潭州都監,徙合流鎮。
西鄙用兵,又為秦鳳、泾原路駐泊都監,以功再遷東染院使、内侍押班。
出為定州钤轄,加内侍副都知。
累遷宣政使、洋州觀察使,為入内都知。
仁宗未有嗣,屬意英宗,守忠居中建議,欲援立昏弱以徼大利。
及英宗即位,拜宣慶使、安靜軍留後。
守忠又語言誕妄,交亂兩宮。
于是知谏院司馬光論守忠離間之罪,為國之大賊,民之巨蠹,乞斬于都市。
英宗猶未行,宰相韓琦出空頭敕一道,參政歐陽修已簽,趙概難之,修曰:“第書之,韓公必自有說。
”琦遂坐政事堂,立守忠庭下,曰:“汝罪當死,貶保信軍節度副使、蕲州安置。
”取空頭敕填與之,即日押行,琦意以為少緩則中變也。
守忠久被寵幸,用事于中,人不敢言其過,及貶,中外快之。
久之,起為左武衛将軍,緻仕,卒,年七十九。
童貫,少出李憲之門。
性巧媚,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