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

關燈
○李祥陳衍馮世甯李繼和高居簡程昉蘇利涉雷允恭閻文應任守忠童貫方臘附梁師成楊戬 李祥,開封人。

    為入内黃門。

    資骁銳,善騎射,用材武中選,授泾原儀渭同巡檢。

    從景思立于河、湟,以功遷内殿崇班,為河州駐泊兵馬都監。

    從郭逵讨交阯,駐富良江,賊兵大至,與泾原将姚兕力戰,敗之。

    遷皇城使、鎮戎軍沿邊都巡檢使。

    從劉昌祚征靈武,議功加沂州團練使。

    或言所部兵失亡多,降簡州刺史,權熙河蘭會路都監,總岷州兵。

    夏人攻蘭州,祥赴援,保險待變,數日,虜徹圍去。

    複團練使,進階州防禦使。

    從種誼襲鬼章有功,升兵馬都钤轄。

    在熙河二十餘年,以宣慶使、内侍押班卒。

     陳衍,開封人。

    以内侍給事殿庭,累官供備庫使。

    梁惟簡薦諸宣仁聖烈皇後,主管高韓王宅,領禦藥院、内東門司。

    宣仁山陵,為按行使。

    俄以左藏庫使、文州刺史出為真定路都監。

     禦史來之邵方力诋元祐政事,首言:“衍在垂簾日,怙寵驕肆,交結戚裡,進退大臣,力引所私,俾居耳目之地。

    ”張商英亦論:“衍交通宰相,禦服為之賜珠;結托詞臣,儲祥為之賜膳。

    ”蓋指呂大防、蘇轼也。

    衍坐貶,監郴州酒稅務。

    惟簡以援引,張士良、梁知新以黨附,皆得罪。

    已又編管白州,徙配朱崖。

     章惇起獄,誣元祐諸老、大臣,雲結衍輩以謀廢立。

    士良嘗與衍同在宣仁後閣,自郴州召之,使實其說。

    士良至,但言宣仁彌留之際,衍嘗可否二府事及用禦寶付外而已。

    鍛煉無所得,安惇、蔡京乃奏衍疏隔兩宮,斥随龍内侍十餘人于外,以剪除人主腹心羽翼,意在動搖,大逆不道。

    乃诏處死,令廣西轉運使程節涖其刑。

     馮世甯,字靜之,以入内黃門累遷昭宣使、忠州團練使、入内押班。

    揚國公主寝疾,哲宗欲夜出問訊,世甯執言不可,帝雖微忤,卒為之改容。

    再遷景福殿使、明州觀察使。

    至副都知。

    崇甯新官名,世甯首知入内内侍省事。

    禁中夜火,使宿衛士撲滅之,既定,令自他途出,蓋不欲使知宮省曲折也。

    徽宗賞歎。

    進感德軍留後。

    政和初,以内客省使、彰化軍留後緻仕。

     世甯出入禁闼六十年,循謹無過。

    卒,年六十七,贈開府儀同三司。

    谥曰恭節。

     李繼和,開封人。

    以父任為内侍黃門。

    慶曆中,為河北西路承受。

    保州兵叛,塞城門距守,官軍重圍之,不得入。

    繼和獨上南關門,密呼所結内應者,谕以禍福。

    衆言:“俟李昭亮至,即斬關自歸。

    ”已而果然。

    賊平,遷兩秩。

    王則反貝州,為城下走馬承受。

     沙苑阙馬,诏秦州置場以券市之,繼和領職不數月,得馬千數,而人不擾。

    舊制,内侍入仕三十年始得磨勘,至是,乃令以勞進官者無拘于年。

     環州弓箭手歲時給酒,州将不與,衆喧訴,亟阖府門不敢出,繼和步入衆中譬曉之曰:“汝曹為一杯酒,遂喪軀命乎!”衆悟散去。

    事聞,擢帶禦器械。

    累遷宣慶使、文州團練使、入内副都知,卒。

    子從善援例求贈官,神宗曰:“此弊事也!繼和無軍功,何必贈?”自是為定制雲。

     高居簡,字仲略,世本番禺人。

    以父任為入内黃門。

    護作溫成原廟奉神物,以精辦稱,超轉殿頭,領後苑事。

    坐奉使梓夔路多占驿兵,降高品。

    曆領龍圖、天章、寶文閣、内東門司,幹當禦藥院。

     神宗即位,禦史張唐英言其資性憸巧,善迎合取容。

    中丞司馬光亦言其“久處近職,罪惡已多。

    祖宗舊制,幹當禦藥院官至内殿崇班以上,即須出外。

    今陛下獨留四人,中外以此竊議。

    況居簡頃在先朝,依憑城社,物論切齒。

    及陛下繼統,乃複先自結納,使寵信之恩過于先帝。

    願明治其罪,以解天下之惑”。

    于是罷為供備庫使。

    稍遷帶禦器械,進内侍押班。

    以文思使領忠州刺史。

    卒,贈耀州觀察使。

     居簡聞外廷議論,必以入告,省中目為“高直奏”。

    仁宗時,嘗使南海,遇廣州火,救者不力,居簡督衆護軍資甲仗二庫,賴以獲全。

    事聞,诏褒之。

     程昉,開封人。

    以小黃門積遷西京左藏庫副使。

    熙甯初,為河北屯田都監。

    河決棗強,酾二股河導之使東,為鋸牙,下以竹落塞決口。

    加帶禦器械。

    河決商胡北流,與禦河合為一。

    及二股東流,禦河遂淺澱。

    昉以開浚功,遷宮苑副使。

    又塞漳河,作浮梁于洺州。

    兼外都水丞,诏相度興修水利。

    河決大名第五埽,昉議塞之,因疏塘水溉深州田。

    又導葫蘆河,自樂壽之東至滄州二百裡。

    塞孟家口,開乾甯軍直河,作橋于真定之中渡。

    又自衛州王供埽導沙河入禦河,以廣運路。

    累遷達州團練使,制置河北河防水利。

     禦史盛陶言:“昉挾第五埽之功,專為己力。

    假朝廷威福,恐動州縣。

    所開共城河,頗廢人戶水硙,久無成功。

    又議開沁河,因察訪官按行,始知不便。

    漳河、滹沱之役,水占邢、洺、趙、深、祁五州之田,王廣廉、孔嗣宗、錢勰、趙子幾皆嘗論奏其奸欺之狀,則多置撻口,指決河所侵便為淤田。

    其事權之盛,則舉官廢吏,惟其所欲。

    悖慢豪橫,則受聖旨者三,受提點刑獄司牒者十二,故有違拒。

    小人誤當賞擢,驕暴自肆。

    願遣官代還,仍行究治。

    ”神宗曰:“王安石以昉知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