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

關燈
緩急可倚仗。

    請割石泉隸綿,而窒其故道。

    ”從之,隴東遂不可得。

    還,使熙河經畫鬼章,進昭宣使、入内副都知。

     元豐初,提舉教畿縣保甲将兵捕賊盜巡檢,獻民兵伍保法,請于村疃及縣以時閱習,悉行其言。

    複往鄜延、環慶經制邊事,诏凡所須用度,令兩路取給,無限多寡。

    既行,又稱面受诏,所過募禁兵,願從者将之,主者不敢違。

     問罪西夏,以中正簽書泾原路經略司事。

    诏五路之師皆會靈州,中正失期,糧道不繼,士卒多死,命權分屯鄜延并邊城砦,以俟後舉。

    自請罷省職,遷金州觀察使、提舉西太一宮,坐前敗貶秩。

    元祐初,言者再論其将王師二十萬,公違诏書之罪,劉摯比中正與李憲、宋用臣、石得一為四兇,又貶秩兩等。

    久之,提舉崇福宮。

    紹聖初,複嘉州團練使。

    卒,年七十一。

     李舜舉,字公輔,開封人。

    世為内侍,曾祖神福,事太宗以信謹終始。

    舜舉少補黃門,仁宗使督工冶金為器,既成,有羨數并上之,帝嘉其不欺。

    出為秦鳳路走馬承受。

     英宗立,奏事京師。

    會帝不豫,内谒者止之宮門,舜舉曰:“天子新即位,使者從邊方來,不得一見而去,何以慰遠人!”谒者以聞,亟召對,帝意良悅。

    因言:“承受公事,以察守将不法為職,而終更論最,乃使帥臣保任,乞免之。

    ”遂删舊制。

     熙甯中,曆幹當内東門、禦藥院、講筵閣、實錄院。

    郭逵讨交州,以為廣西幹當公事,軍中之政得與講畫,或疾置入朝,禀受成算。

    會逵貶,亦降左藏庫副使,以文思院使領文州刺史、帶禦器械。

    進内侍押班,制置泾原軍馬。

      五路師出無功,議再舉,李憲督饋糧,言受密诏,自都轉運使以下乏軍興者皆聽斬。

    民懲前日之役多死于凍餒,皆憚行,出錢百缗不能雇一夫,相聚立栅山澤不受調,吏往逼呼,辄毆擊,解州至械縣令以督之,不能集。

    舜舉入奏其事,乃罷兵。

    退詣中書,王珪迎勞之曰:“朝廷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後,無西顧之憂矣。

    ”舜舉曰:“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相公當國,而以邊事屬二内臣,可乎?内臣正宜供禁庭灑掃之職,豈可當将帥之任!”聞者代珪慚焉。

     轉嘉州團練使。

    沈括城永樂,遣舜舉計議,被圍急,斷衣襟作奏曰:“臣死無所恨,願朝廷勿輕此賊。

    ”尋以死聞,贈昭信軍節度使,谥曰忠敏。

     舜舉資性安重,與人言未嘗及宮省事。

    頗覽書傳,能文辭筆劄。

    在禦藥院十四年,神宗嘗書“李舜舉公忠奉上,恭勤檢身,始終惟一,以安以榮。

    ”十九字賜之。

     石得一,開封人。

    為内侍黃門,累官内殿承制。

    神宗時,帶禦器械、管幹龍圖天章寶文閣、皇城司,四遷入内副都知。

    元祐初,領成州團練使,罷内省職。

    禦史劉摯言:“得一頃筦皇城,恣其殘刻,縱遣邏者,所在棋布,張阱設網,以無為有,以虛為實。

    朝廷大吏及富家小人,飛語朝上,暮入狴犴,上下惴恐,不能自保,至相顧以目者殆十年。

    ”坐降左藏庫使,卒。

    紹聖中,贈随州觀察使。

     梁從吉,字君祐,開封人。

    補入内高班。

    王則反,奉命宣慰,還言:“小寇無多慮,諸将之兵足以翦除,若得重臣統其事,不崇朝可平矣。

    ”于是仁宗以文彥博為安撫招讨使。

    賊平,又奏請分河北為路,每路以一帥府統之,遂建魏、鎮、定、瀛四帥。

    熙甯初,為邠甯環慶路駐泊兵馬钤轄。

    夏人寇大順城,圍慶州七砦,從吉率兵八百餘人與戰,獲其酋領。

    又讨平甯州叛卒,以功升都钤轄,累官皇城使。

    從高遵裕至靈武,督士卒攻城,身被創甚,進入内押班,遷永州團練使,為副都知。

    元祐中卒,贈成德軍節度使,谥曰敏恪。

     劉惟簡,開封人,由入内黃門積官至昭宣使、康州刺史、高陽關路兵馬都監,為入内押班。

    英宗初立,惟簡自河北來朝,請對寝門,内谒者難之,獨引見皇太後。

    惟簡立福甯殿下,雨沾衣不退,帝起坐帏中,望見呼問曰:“諸路如汝者幾人,何以獨來?”對曰:“陛下新即位,臣來自邊塞,未瞻天表,不敢辄還,不知其他。

    ”帝歎曰:“小臣知所守如此。

    ”識其姓名屏間。

    他日,神宗覽所題屏,擢幹當延福宮,自是蒙親信。

     交人叛,诏馳驿至桂州審視事勢,還言:“帥臣劉彜貪功生事,罪當誅。

    乾德狂童,頸不足系。

    ”帝信之。

    郭逵、趙UK南征,以為行營承受。

    逵、UK被谪,惟簡亦奪一官。

     陝西五路師還,受命撫犒士卒,以疾先還者不賜。

    惟簡心知其不便,至慶州,疏言:“士卒不幸,以将臣上違聖略,糧食不繼,逃生以歸,其情可貸。

    今同立庭中而不預賜,恐患生倉卒。

    ”帝用其言,均予之。

    又使案閱河北保甲,振濟京西水災,參定諸陵薦獻。

    既而為言者所劾,擯不用。

    哲宗在藩時,惟簡奔奏服勤,及親政,召至左右。

    以内侍押班卒,贈昭化軍留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