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關燈
副總管。

    及卒,乃拜慶遠軍節度使,贈太尉,谥忠毅。

    後既貴,進封楚王。

    孫孝友、孝純,皆至節度使。

      鄭興裔,字光錫,初名興宗,顯肅皇後外家三世孫也。

    曾祖紳,封樂平郡王。

    祖翼之,陸海軍節度使。

    父蕃,和州防禦使。

    興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餘赀,興裔不受,請立義莊贍宗族。

    及藻沒,遂解官緻追報之義。

    初以後恩授成忠郎,充幹辦祗候庫。

    聖獻後葬,充攢宮内外巡檢,累至江東路钤轄。

     乾道初,建康留司請治行宮備巡幸,興裔奏勞人費财,乞罷其役,且言都統及馬軍帥皆非其人。

    徒福建路兵馬钤轄,過阙入見,詢以守令臧否,興裔條析以對。

    帝曰:“卿識時務,習吏事,行當用卿。

    ”會複置武臣提刑,就命為之,加遙領高州刺史。

    郡縣積玩,檢驗法廢,興裔創為格目,分畀屬縣,吏不得行其奸,因著為令。

     建、劍、汀、邵鹽策屢更,漕臣請易綱運為鈔法,興裔極言其不可。

    海寇倏去忽來,調兵常無及,興裔請置澳長,寇至徑率民兵禦之。

    又言禁兵事藝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盜改秩,多僞,當加審實。

    帝善其數論事,诏加成州團練使。

     時傳聞金欲敗盟,召興裔為賀生辰副使以觇之,使還,言無他,卒如所料。

    累差浙東、浙西、江東提刑,請祠以歸。

    尋诏知閣門事兼幹辦皇城司,又兼樞密副都承旨。

    軍婦楊殺鄰舍兒,取其臂钏而棄其屍,獄成,刑部以無證左,出之。

    命興裔覆治得實,帝喜,賜居第。

    丁母憂去官,服阕,複故職,除均州防禦使。

      再使金,還,遷潭州觀察使。

    複請祠,起知廬州,移知揚州。

    揚與廬為鄰。

    初,興裔在廬嘗卻鄰道互送禮,至是按郡籍,見前所卻者有出無歸,遂奏嚴其禁,揚有重屯,糧乏,例籴他境,興裔搜括滲漏以補之,食遂足。

    民舊皆茅舍,易焚,興裔貸之錢,命易以瓦,自是火患乃息。

    又奏免其償,民甚德之。

    修學宮,立義冢,定部轄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

    楚州議改築城,有謂韓世忠遺基不可易者,命興裔往視,既至,阙地丈餘增築之。

    帝閱奏,喜曰:“興裔不吾欺也。

    ” 紹熙元年,遷保靜軍承宣使,召領内祠,充明堂大禮都大主管大内公事。

    甯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告老,授武泰軍節度使。

    卒,年七十四,贈太尉,谥忠肅。

      興裔曆事四朝,以材名結主知,中興外族之賢,未有其比。

    子三人:挺,以橫行團練使曆淮、襄兩道帥。

    損,登進士甲科,與抗皆有位于朝。

     楊次山,字仲甫,恭聖仁烈皇後兄也,其先開封人。

    曾祖全,以材武奮,靖康末,捍京城死事。

    祖漸,以遺澤補官,仕東南,家于越之上虞。

      次山儀狀魁偉,少好學能文,補右學生。

    後受職宮中,次山遂沾恩得官,積階至武德郎。

    後為貴妃,累遷帶禦器械、知閣門事。

    丐祠,除吉州刺史,提舉佑神觀。

    後受冊,除福州觀察使,尋拜嶽陽軍節度使。

    後谒家廟,加太尉。

    韓侂胄誅,加開府儀同三司。

    尋進少保,封永陽郡王。

    南郊恩加少傅,充萬壽觀使。

    緻仕,加太保,授安德軍、昭慶軍節度使,改封會稽郡王。

     次山能避權勢,不預國事,時論賢之。

    嘉定十二年,卒,年八十一,贈太師,追封冀王。

    子二人。

     谷,至太傅、保甯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永甯郡王。

      石,字介之,乾道間入武學,以恭聖仁烈後貴,賜第。

    慶元中,補承信郎,差充閣門看班祗候,尋帶禦器械。

    嘉泰四年,充賀正旦接伴使。

    時金使頗驕倨,自矜其善射,石從容起,挽弦三發三中的,金使氣沮。

    嘉定改元,除揚州觀察使、知閣門事,進保甯承宣使。

    久之,授保甯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奉朝請,進封信安郡侯。

    十五年,以檢校少保進封開國公。

      甯宗崩,宰相史彌遠謀廢皇子竑而立成國公昀,命石與谷白後,後不可,曰:“皇子,先帝所立,豈敢擅變。

    ”谷、石凡一夜七往反以告,後終不聽。

    谷等拜泣曰:“内外軍民皆已歸心,苟不從,禍變必生,則楊氏且無噍類矣!”後默然良久,曰:“其人安在?”彌遠等召昀入,遂矯诏廢竑為濟王,立昀,是為理宗。

    授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

     時寶慶垂簾,人多言本朝世有母後之聖。

    石獨曰:“事豈容概言?昔仁宗、英宗、哲宗嗣位,或尚在幼沖,或素由撫育,軍國重事有所未谙,則母後臨朝,宜也。

    今主上熟知民事,天下悅服,雖聖孝天通,然不早複政,得無基小人離間之嫌乎?”乃密疏章獻、慈聖、宣仁所以臨朝之由,遠及漢、唐母後臨朝稱制得失上之,後覽奏,即命擇日徹簾。

    進石少保,封永甯郡王。

    以壽明慈睿仁福三冊太後寶,進至太傅。

     石性恬澹,每拜爵命必力辭。

    恭聖祔廟,除太師。

    兄谷疑于辭受,石力言曰:“吾家非有元勳盛德,徒以恭聖故緻貴顯,曩吾父不居是官,吾兄弟今偃然受之,是将自速颠覆耳。

    矧恭聖抑遠族屬,意慮深遠,言猶在耳,何可遽忘?”乃合疏懇辭,至再三,不受。

    及屬疾,除彰德、集慶節度使,進封魏郡王。

    卒,年七十一,贈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