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
關燈
小
中
大
四園苑。
章獻、章懿二後升祔太廟,帝念章惠,故特拜景宗徐州觀察使,給留後奉。
逾年,領軍頭引見司,出知磁州,為建甯軍節度觀察留後、知潞州,給節度使奉。
領皇城司,坐衛士入禁中謀為亂,貶徐州觀察使、知濟州。
還,提舉萬壽觀,複建甯軍留後,複領軍頭引見。
又坐從卒王安挾刃入皇城,谪左監門衛大将軍、均州安置,起為汝州钤轄。
祀明堂覃恩,願還所改官,求為郡。
帝謂輔臣曰:“景宗性貪虐,老而益甚,郡不可予也。
”乃複以為建甯軍留後、提舉四園苑,改提舉在京諸司庫務。
卒,贈安武軍節度使兼太尉,谥莊定。
景宗起徒中,以外戚故至顯官,然暴戾,所至為人患。
複使酒任氣,在滑州嘗毆通判王述仆地。
帝深戒毋飲酒,景宗雖書其戒坐右,頃之辄複醉。
其奉賜亦随費無餘。
始,宰相丁謂方盛,築第敦教坊,景宗為役卒負土第中,後謂敗,仁宗以其第賜景宗,居三十年乃終。
符惟忠,字正臣,彥卿曾孫也。
以外祖母賢靖大長公主蔭,為三班奉職,後擢閣門通事舍人、勾當東排岸司。
三司使寇瑊繩下急,漕米數不足綱,吏卒率論以自盜。
惟忠争曰:“在法,欠不滿四百者不坐,若以自盜論,則計直八百即當坐徒矣。
”瑊怒曰:“敢抗三司使邪?”惟忠曰:“職有當辨,非抗也。
”瑊益怒,惟忠争愈力,如所議乃已。
以西染院副使權提舉倉草場、提點開封府界縣鎮公事。
開封主簿樂诰,宰相王曾外孫也。
或風使薦之。
惟忠不從,曰:“诰無善狀,安可以勢使我。
”既而诰果以贓敗。
時吳奎為長垣尉,惟忠厚遇奎,白府共薦之。
惠民河與刁河合流,歲多決溢,害民田,惟忠自宋樓鎮碾灣、橫隴村置二鬥門殺水勢,以接鄭河、圭河,自是無複有水害。
陝西用兵,除泾原路兵馬钤轄兼知泾州。
三司使鄭戬奏留都大管勾汴河使,建議以為渠有廣狹,若水闊而行緩,則沙伏而不利于舟,請即其廣處束以木岸。
三司以為不便,後卒用其議。
再遷西上閣門副使。
契丹遣使求地,惟忠副富弼往報使,遷閣門使,至武強縣,疽發背卒。
贈客省使、眉州防禦使。
柴宗慶,字天祐,大名人。
祖禹錫,鎮甯軍節度使。
父宗亮,太子中舍。
宗慶尚太宗女魯國長公主,升其行為禹錫子,拜左衛将軍,驸馬都尉,領恩州刺史。
禹錫卒,真拜康州防禦使,改複州。
舊制,諸公主宅皆雜買務市物,宗慶遣家僮自外州市炭,所過免算,至則盡鬻之,複市于務中。
自是诏雜買務罷公主宅所市物。
從祀汾陰,為行宮四面都巡檢,進泉州管内觀察使。
又自言陝西市材木至京師,求蠲所過稅。
真宗曰:“向谕汝毋私販以奪民利,今複爾邪!”既而河東提點刑獄劾宗慶私使人市馬不輸稅,貸不問。
授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曆拜彰德軍節度使。
仁宗即位,徙靜難軍,又徙永清、彰德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徙節武成軍,出知澶州,未行,改陝州、潞州。
後判鄭州,以縱部曲擾民,召還奉朝請,歲減公用錢四百萬。
久之,出判濟州,用禦史中丞賈昌朝言,留不遣,盡停本使公使錢。
卒,贈中書令,谥曰榮密。
主累封楚國大長公主,先宗慶沒。
宗慶曆官多過失,性極貪鄙,積财钜萬,而薄于自奉,甚至優人以為戲,宗慶雖知,莫能改也。
無子。
及終,願以赀産送官,仁宗以其女尚幼,不許。
人謂宗慶選尚榮貴逾四十年,晚上積奉以裨軍用,蓋亦追補前過雲。
張堯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溫成皇後世父也。
舉進士,曆憲州、筠州推官。
吉州有道士與商人夜飲,商人暴死,道士懼而遁,為邏者所獲,捕系百餘人。
轉運使命堯佐覆治,盡得其冤。
改大理寺丞、知汜水縣,遷殿中丞、知犀浦縣。
犀浦地狹民繁,多田訟。
堯佐正其疆界,條衆敝以曉之,訟遂簡。
知開州,還,判登聞鼓院。
時溫成方為脩媛,欲以門閥自表異,故堯佐稍進用,權開封府推官,又提點府界公事。
谏官餘靖言:“用堯佐不宜太遽,頃者郭後之禍起于楊尚,不可不監。
”未幾,遷三司戶部判官,又為副使。
擢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内铨,累遷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加龍圖閣直學士,遷給事中、端明殿學士,拜三司使。
明年,谏官包拯、陳升之、吳奎言:“比年以來,水冒城郭,地震河溢,蓋小人道盛。
天下皆謂堯佐主大計,諸路困于誅求,内帑煩于借助,法制剚敞,實自堯佐。
臣等竊惟親昵之私,聖人不免,惟處之有道,使不踐危機,斯為得矣。
”仁宗祀明堂,改戶部侍郎,尋拜淮康軍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賜二子進士出身。
拯等複言:“陛下即位僅三十年,未有失道敗德之事,乃五六年來擢用堯佐,群口竊議,以謂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谒、近習與執政大臣也。
蓋女谒、近習知陛下繼嗣未立,既有所私,莫不潛有趨向;執政大臣不能規谏,乃從谀順旨,高官要職惟恐堯佐不滿其意,緻陷陛下于私昵後宮之過。
制下之日,陽精晦塞,氛霧蒙孛,宜斷以大義,亟命追寝。
必不得已,宣徽、節度擇與一焉。
如此,則合天意,順人情矣。
”禦史中丞王舉正留百官班,欲廷議,不許。
乃诏曰:“近台谏官乞罷堯佐三司,及言不可用為執政,若優與之官,于體為善,朕用其言,遂有是命。
今複以為不可,前後反覆,于法當黜。
其令中書戒谕之。
自今言事官,相率上殿,先取旨。
”是日,堯佐辭宣徽、景靈使,從之。
未幾,複以宣徽使判河陽,舉正又抗章論之,至于三。
時吳育判西京留台,河陽民訟有不決者多詣育,育于狀尾判曲直。
堯佐畏恐,即奉行之。
召還,徒鎮天平軍。
卒,贈太師,賜其家僦舍錢日三千。
堯佐起寒士,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裡進,遽至崇顯,戀嫪恩寵,為世所鄙。
子山甫,引進副使、樞密副都承旨。
從弟堯封,孝謹好學,舉進士,為石州推官卒。
次女,即溫成皇後也。
累贈至中書令、清河郡王,谥曰景思。
章獻、章懿二後升祔太廟,帝念章惠,故特拜景宗徐州觀察使,給留後奉。
逾年,領軍頭引見司,出知磁州,為建甯軍節度觀察留後、知潞州,給節度使奉。
領皇城司,坐衛士入禁中謀為亂,貶徐州觀察使、知濟州。
還,提舉萬壽觀,複建甯軍留後,複領軍頭引見。
又坐從卒王安挾刃入皇城,谪左監門衛大将軍、均州安置,起為汝州钤轄。
祀明堂覃恩,願還所改官,求為郡。
帝謂輔臣曰:“景宗性貪虐,老而益甚,郡不可予也。
”乃複以為建甯軍留後、提舉四園苑,改提舉在京諸司庫務。
卒,贈安武軍節度使兼太尉,谥莊定。
景宗起徒中,以外戚故至顯官,然暴戾,所至為人患。
複使酒任氣,在滑州嘗毆通判王述仆地。
帝深戒毋飲酒,景宗雖書其戒坐右,頃之辄複醉。
其奉賜亦随費無餘。
始,宰相丁謂方盛,築第敦教坊,景宗為役卒負土第中,後謂敗,仁宗以其第賜景宗,居三十年乃終。
符惟忠,字正臣,彥卿曾孫也。
以外祖母賢靖大長公主蔭,為三班奉職,後擢閣門通事舍人、勾當東排岸司。
三司使寇瑊繩下急,漕米數不足綱,吏卒率論以自盜。
惟忠争曰:“在法,欠不滿四百者不坐,若以自盜論,則計直八百即當坐徒矣。
”瑊怒曰:“敢抗三司使邪?”惟忠曰:“職有當辨,非抗也。
”瑊益怒,惟忠争愈力,如所議乃已。
以西染院副使權提舉倉草場、提點開封府界縣鎮公事。
開封主簿樂诰,宰相王曾外孫也。
或風使薦之。
惟忠不從,曰:“诰無善狀,安可以勢使我。
”既而诰果以贓敗。
時吳奎為長垣尉,惟忠厚遇奎,白府共薦之。
惠民河與刁河合流,歲多決溢,害民田,惟忠自宋樓鎮碾灣、橫隴村置二鬥門殺水勢,以接鄭河、圭河,自是無複有水害。
陝西用兵,除泾原路兵馬钤轄兼知泾州。
三司使鄭戬奏留都大管勾汴河使,建議以為渠有廣狹,若水闊而行緩,則沙伏而不利于舟,請即其廣處束以木岸。
三司以為不便,後卒用其議。
再遷西上閣門副使。
契丹遣使求地,惟忠副富弼往報使,遷閣門使,至武強縣,疽發背卒。
贈客省使、眉州防禦使。
柴宗慶,字天祐,大名人。
祖禹錫,鎮甯軍節度使。
父宗亮,太子中舍。
宗慶尚太宗女魯國長公主,升其行為禹錫子,拜左衛将軍,驸馬都尉,領恩州刺史。
禹錫卒,真拜康州防禦使,改複州。
舊制,諸公主宅皆雜買務市物,宗慶遣家僮自外州市炭,所過免算,至則盡鬻之,複市于務中。
自是诏雜買務罷公主宅所市物。
從祀汾陰,為行宮四面都巡檢,進泉州管内觀察使。
又自言陝西市材木至京師,求蠲所過稅。
真宗曰:“向谕汝毋私販以奪民利,今複爾邪!”既而河東提點刑獄劾宗慶私使人市馬不輸稅,貸不問。
授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曆拜彰德軍節度使。
仁宗即位,徙靜難軍,又徙永清、彰德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徙節武成軍,出知澶州,未行,改陝州、潞州。
後判鄭州,以縱部曲擾民,召還奉朝請,歲減公用錢四百萬。
久之,出判濟州,用禦史中丞賈昌朝言,留不遣,盡停本使公使錢。
卒,贈中書令,谥曰榮密。
主累封楚國大長公主,先宗慶沒。
宗慶曆官多過失,性極貪鄙,積财钜萬,而薄于自奉,甚至優人以為戲,宗慶雖知,莫能改也。
無子。
及終,願以赀産送官,仁宗以其女尚幼,不許。
人謂宗慶選尚榮貴逾四十年,晚上積奉以裨軍用,蓋亦追補前過雲。
張堯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溫成皇後世父也。
舉進士,曆憲州、筠州推官。
吉州有道士與商人夜飲,商人暴死,道士懼而遁,為邏者所獲,捕系百餘人。
轉運使命堯佐覆治,盡得其冤。
改大理寺丞、知汜水縣,遷殿中丞、知犀浦縣。
犀浦地狹民繁,多田訟。
堯佐正其疆界,條衆敝以曉之,訟遂簡。
知開州,還,判登聞鼓院。
時溫成方為脩媛,欲以門閥自表異,故堯佐稍進用,權開封府推官,又提點府界公事。
谏官餘靖言:“用堯佐不宜太遽,頃者郭後之禍起于楊尚,不可不監。
”未幾,遷三司戶部判官,又為副使。
擢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内铨,累遷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加龍圖閣直學士,遷給事中、端明殿學士,拜三司使。
明年,谏官包拯、陳升之、吳奎言:“比年以來,水冒城郭,地震河溢,蓋小人道盛。
天下皆謂堯佐主大計,諸路困于誅求,内帑煩于借助,法制剚敞,實自堯佐。
臣等竊惟親昵之私,聖人不免,惟處之有道,使不踐危機,斯為得矣。
”仁宗祀明堂,改戶部侍郎,尋拜淮康軍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賜二子進士出身。
拯等複言:“陛下即位僅三十年,未有失道敗德之事,乃五六年來擢用堯佐,群口竊議,以謂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谒、近習與執政大臣也。
蓋女谒、近習知陛下繼嗣未立,既有所私,莫不潛有趨向;執政大臣不能規谏,乃從谀順旨,高官要職惟恐堯佐不滿其意,緻陷陛下于私昵後宮之過。
制下之日,陽精晦塞,氛霧蒙孛,宜斷以大義,亟命追寝。
必不得已,宣徽、節度擇與一焉。
如此,則合天意,順人情矣。
”禦史中丞王舉正留百官班,欲廷議,不許。
乃诏曰:“近台谏官乞罷堯佐三司,及言不可用為執政,若優與之官,于體為善,朕用其言,遂有是命。
今複以為不可,前後反覆,于法當黜。
其令中書戒谕之。
自今言事官,相率上殿,先取旨。
”是日,堯佐辭宣徽、景靈使,從之。
未幾,複以宣徽使判河陽,舉正又抗章論之,至于三。
時吳育判西京留台,河陽民訟有不決者多詣育,育于狀尾判曲直。
堯佐畏恐,即奉行之。
召還,徒鎮天平軍。
卒,贈太師,賜其家僦舍錢日三千。
堯佐起寒士,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裡進,遽至崇顯,戀嫪恩寵,為世所鄙。
子山甫,引進副使、樞密副都承旨。
從弟堯封,孝謹好學,舉進士,為石州推官卒。
次女,即溫成皇後也。
累贈至中書令、清河郡王,谥曰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