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關燈
小
中
大
。
皇子病?疭,乙進黃土湯而愈。
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
”帝悅,擢太醫丞,賜金紫。
由是公卿宗戚家延緻無虛日。
廣親宗子病,診之曰:“此可毋藥而愈。
”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驚人,後三日過午,可無恙。
”其家恚,不答。
明日,幼果發UH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問其故,曰:“火色直視,心與肝俱受邪。
過午者,所用時當更也。
”王子病嘔洩,他醫與剛劑,加喘焉。
乙曰:“是本中熱,脾且傷,奈何複燥之?将不得前後溲。
”與之石膏湯,王不信,謝去。
信宿浸劇,竟如言而效。
士病欬,面青而光,氣哽哽。
乙曰:“肝乘肺,此逆候也。
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
”其人祈哀,強予藥。
明日,曰:“吾藥再瀉肝,而不少卻;三補肺,而益虛;又加唇白,法當三日死。
今尚能粥,當過期。
”居五日而絕。
孕婦病,醫言胎且墜。
乙曰:“娠者五藏傳養,率六旬乃更。
誠能候其月,偏補之,何必墜?”已而母子皆得全。
又乳婦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目系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
郁李能去結,随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飲之,果驗。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後甚,歎曰:“此所謂周痹也。
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
”因自制藥,日夜飲之。
左手足忽攣不能用,喜曰:“可矣!”所親登東山,得茯苓大逾鬥。
以法啖之盡,由是雖偏廢,而風骨悍堅如全人。
以病免歸,不複出。
乙為方不名一師,于書無不窺,不靳靳守古法。
時度越縱舍,卒與法會。
尤遽《本草》諸書,辨正阙誤。
或得異藥,問之,必為言生出本末、物色、名貌差别之詳,退而考之皆合。
末年攣痹浸劇,知不可為,召親戚訣别,易衣待盡,遂卒,年八十二。
僧智緣,随州人,善醫。
嘉祐末,召至京師,舍于相國寺。
每察脈,知人貴賤、禍福、休咎,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兇,所言若神,士大夫争造之。
王珪與王安石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将死。
夫良臣之命乃見于其君之脈,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 熙甯中,王韶謀取青唐,上言蕃族重僧,而僧結吳叱臘主部帳甚衆,請智緣與俱至邊。
神宗召見,賜白金,遣乘傳而西,遂稱“經略大師”。
智緣有辯口,徑入蕃中,說結吳叱臘歸化,而他族俞龍珂、禹藏讷令支等皆因以書款。
韶頗忌惡之,言其撓邊事,召還,以為右街首坐,卒。
郭天信字佑之,開封人。
以技隸太史局。
徽宗為端王,嘗退朝,天信密遮白曰:“王當有天下。
”既而即帝位,因得親昵。
不數年,至樞密都承旨、節度觀察留後。
其子中複為閣門通事舍人,許陪進士徑試大廷,擢秘書省校書郎。
未幾,天信覺已甚,乞還武爵,又從之。
政和初,拜定武軍節度使、祐神觀使,頗與聞外朝政事。
見蔡京亂國,每托天文以撼之,且雲:“日中有黑子。
”帝甚懼,言之不已,京由是黜。
張商英方有時望,天信往往稱于内朝。
商英亦欲借左右遊談之助,陰與相結,使僧德洪輩道達語言。
商英勸帝節儉,稍裁抑僧寺,帝始敬畏之,而近侍積不樂,間言浸潤,眷日衰。
京黨因是告商英與天信漏洩禁中語言,天信先發端,窺伺上旨,動息必報,乃從外庭決之,無不如志。
商英遂罷。
禦史中丞張克公複論之,诏貶天信昭化軍節度副使、單州安置,命宋康年守單,幾其起居。
再貶行軍司馬,竄新州,又徒康年使廣東,天信至數月,死。
京已再相,猶疑天信挾術多能,死未必實,令康年選吏發棺驗視焉。
魏漢津,本蜀黥卒也。
自言師事唐仙人李良号“李八百”者,授以鼎樂之法。
嘗過三山龍門,聞水聲,謂人曰:“其下必有玉。
”即脫衣沒水,抱石而出,果玉也。
皇祐中,與房庶俱以善樂薦,時阮逸方定黍律,不獲用。
崇甯初猶在,朝廷方協考鐘律,得召見,獻樂議,言得黃帝,夏禹聲為律、身為度之說。
謂人主禀賦與衆異,請以帝指三節三寸為度,定黃鐘之律;而中指之徑圍,則度量權衡所自出也。
又雲:“聲有太有少。
太者,清聲,陽也。
天道也。
少者,濁聲,陰也,地道也。
中聲在其間,人道也。
合三才之道,備陰陽奇偶,然後四序可得而調,萬物可得而理。
”當時以為迂怪,蔡京獨神之。
或言漢津本範鎮之役,稍窺見其制作,而京托之于李良雲。
于是請先鑄九鼎,次鑄帝坐大鐘及二十四氣鐘。
皇子病?疭,乙進黃土湯而愈。
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
”帝悅,擢太醫丞,賜金紫。
由是公卿宗戚家延緻無虛日。
廣親宗子病,診之曰:“此可毋藥而愈。
”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驚人,後三日過午,可無恙。
”其家恚,不答。
明日,幼果發UH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問其故,曰:“火色直視,心與肝俱受邪。
過午者,所用時當更也。
”王子病嘔洩,他醫與剛劑,加喘焉。
乙曰:“是本中熱,脾且傷,奈何複燥之?将不得前後溲。
”與之石膏湯,王不信,謝去。
信宿浸劇,竟如言而效。
士病欬,面青而光,氣哽哽。
乙曰:“肝乘肺,此逆候也。
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
”其人祈哀,強予藥。
明日,曰:“吾藥再瀉肝,而不少卻;三補肺,而益虛;又加唇白,法當三日死。
今尚能粥,當過期。
”居五日而絕。
孕婦病,醫言胎且墜。
乙曰:“娠者五藏傳養,率六旬乃更。
誠能候其月,偏補之,何必墜?”已而母子皆得全。
又乳婦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目系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
郁李能去結,随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飲之,果驗。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後甚,歎曰:“此所謂周痹也。
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
”因自制藥,日夜飲之。
左手足忽攣不能用,喜曰:“可矣!”所親登東山,得茯苓大逾鬥。
以法啖之盡,由是雖偏廢,而風骨悍堅如全人。
以病免歸,不複出。
乙為方不名一師,于書無不窺,不靳靳守古法。
時度越縱舍,卒與法會。
尤遽《本草》諸書,辨正阙誤。
或得異藥,問之,必為言生出本末、物色、名貌差别之詳,退而考之皆合。
末年攣痹浸劇,知不可為,召親戚訣别,易衣待盡,遂卒,年八十二。
僧智緣,随州人,善醫。
嘉祐末,召至京師,舍于相國寺。
每察脈,知人貴賤、禍福、休咎,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兇,所言若神,士大夫争造之。
王珪與王安石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将死。
夫良臣之命乃見于其君之脈,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 熙甯中,王韶謀取青唐,上言蕃族重僧,而僧結吳叱臘主部帳甚衆,請智緣與俱至邊。
神宗召見,賜白金,遣乘傳而西,遂稱“經略大師”。
智緣有辯口,徑入蕃中,說結吳叱臘歸化,而他族俞龍珂、禹藏讷令支等皆因以書款。
韶頗忌惡之,言其撓邊事,召還,以為右街首坐,卒。
郭天信字佑之,開封人。
以技隸太史局。
徽宗為端王,嘗退朝,天信密遮白曰:“王當有天下。
”既而即帝位,因得親昵。
不數年,至樞密都承旨、節度觀察留後。
其子中複為閣門通事舍人,許陪進士徑試大廷,擢秘書省校書郎。
未幾,天信覺已甚,乞還武爵,又從之。
政和初,拜定武軍節度使、祐神觀使,頗與聞外朝政事。
見蔡京亂國,每托天文以撼之,且雲:“日中有黑子。
”帝甚懼,言之不已,京由是黜。
張商英方有時望,天信往往稱于内朝。
商英亦欲借左右遊談之助,陰與相結,使僧德洪輩道達語言。
商英勸帝節儉,稍裁抑僧寺,帝始敬畏之,而近侍積不樂,間言浸潤,眷日衰。
京黨因是告商英與天信漏洩禁中語言,天信先發端,窺伺上旨,動息必報,乃從外庭決之,無不如志。
商英遂罷。
禦史中丞張克公複論之,诏貶天信昭化軍節度副使、單州安置,命宋康年守單,幾其起居。
再貶行軍司馬,竄新州,又徒康年使廣東,天信至數月,死。
京已再相,猶疑天信挾術多能,死未必實,令康年選吏發棺驗視焉。
魏漢津,本蜀黥卒也。
自言師事唐仙人李良号“李八百”者,授以鼎樂之法。
嘗過三山龍門,聞水聲,謂人曰:“其下必有玉。
”即脫衣沒水,抱石而出,果玉也。
皇祐中,與房庶俱以善樂薦,時阮逸方定黍律,不獲用。
崇甯初猶在,朝廷方協考鐘律,得召見,獻樂議,言得黃帝,夏禹聲為律、身為度之說。
謂人主禀賦與衆異,請以帝指三節三寸為度,定黃鐘之律;而中指之徑圍,則度量權衡所自出也。
又雲:“聲有太有少。
太者,清聲,陽也。
天道也。
少者,濁聲,陰也,地道也。
中聲在其間,人道也。
合三才之道,備陰陽奇偶,然後四序可得而調,萬物可得而理。
”當時以為迂怪,蔡京獨神之。
或言漢津本範鎮之役,稍窺見其制作,而京托之于李良雲。
于是請先鑄九鼎,次鑄帝坐大鐘及二十四氣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