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關燈
普淨院施浴,夜漏初盡,門扉未啟,方迎佛而浴室有人聲,往視,則言在焉。

    有具齋薦鲙者,并食之,臨流而吐,化為小鮮,群泳而去。

    海客遇風且沒,見僧操絙引舶而濟。

    客至都下遇言,忽謂之曰:“非我,汝奈何?”客記其貌,真引舟者也。

    與曹州士趙棠善,後棠棄官隐居番禺。

    人傳棠與言數以偈頌相寄,萬裡間辄數日而達。

    棠死,亦盛夏身不壞。

      言将死,作頌,不可曉。

    已而曰:“我從古始成就,逃多國土,今南國矣。

    ”仁宗遣内侍以真身塑像置寺中,榜曰顯化禅師。

    其後善厚者禮之,見額上熒然有光,就視之,得舍利。

     僧懷丙,真定人。

    巧思出天性,非學所能至也。

    真定構木為浮圖十三級,勢尤孤絕。

    既久而中級大柱壞,欲西北傾,他匠莫能為。

    懷丙度短長,别作柱,命衆工維而上。

    已而卻衆工,以一介自從,閉戶良久,易柱下,不聞斧鑿聲。

     趙州洨河鑿石為橋,熔鐵貫其中。

    自唐以來相傳數百年,大水不能壞。

    歲久,鄉民多盜鑿鐵,橋遂欹倒,計千夫不能正。

    懷丙不役衆工,以術正之,使複故。

    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

    後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

    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鈎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轉運使張焘以聞,賜紫衣。

    尋卒。

     許希,開封人。

    以醫為業,補翰林醫學。

    景祐元年,仁宗不豫,侍醫數進藥,不效,人心憂恐。

    冀國大長公主薦希,希診曰:“針心下包絡之間,可亟愈。

    ”左右争以為不可,諸黃門祈以身試,試之,無所害。

    遂以針進,而帝疾愈。

    命為翰林醫官,賜绯衣、銀魚及器币。

    希拜謝已,又西向拜,帝問其故,對曰:“扁鵲,臣師也。

    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乃請以所得金興扁鵲廟。

    帝為築廟于城西隅,封靈應侯。

    其後廟益完,學醫者歸趨之,因立太醫局于其旁。

      希至殿中省尚藥奉禦,卒。

    著《神應針經要訣》行于世。

    錄其子宗道至内殿崇班。

     龐安時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兒時能讀書,過目辄記。

    父,世醫也,授以脈訣。

    安時曰:“是不足為也。

    ”獨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說,時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驚,時年猶未冠。

    已而病聩,乃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秘書,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

    嘗曰:“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

    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于其書,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後人自求之欤!予之術蓋出于此。

    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

    且察脈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

    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故定陰陽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溫于傷寒。

    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予參以《内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說。

    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矣。

    ”又欲以術告後世,故著《難經辨》數萬言。

    觀草木之性與五藏之宜,秩其職任,官其寒熱,班其奇偶,以療百疾,著《主對集》一卷。

    古今異宜,方術脫遺,備陰陽之變,補仲景《論》。

    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

    作《本草補遺》。

     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踵門求診者,為辟邸舍居之,親視饘粥、藥物,必愈而後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複為治。

    活人無數。

    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嘗詣舒之桐城,有民家婦孕将産,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

    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

    才見,即連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

    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

    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安時曰:“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複能脫,故非符藥所能為。

    吾隔腹扪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

    ”取兒視之,右手虎口針痕存焉。

    其妙如此。

     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

    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脈,笑曰:“吾察之審矣。

    且出入息亦脈也,今胃氣已絕。

    死矣。

    ”遂屏卻藥餌。

    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錢乙字仲陽,本吳越王俶支屬,祖從北遷,遂為郓州人。

    父穎善醫,然嗜酒喜遊,一旦,東之海上不反。

    乙方三歲,母前死,姑嫁呂氏,哀而收養之,長誨之醫,乃告以家世。

    即泣,請往迹尋,凡八九反。

    積數歲,遂迎父以歸,時已三十年矣。

    鄉人感慨,賦詩詠之。

    其事呂如事父,呂沒無嗣,為收葬行服。

     乙始以《顱UG方》著名,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