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關燈
小
中
大
後監太平觀,老于廬山,絕粒不食,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如飛,以高壽終。
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
父中,谷傳其學,雖樸而博。
舉進士京師。
谷素多力,見舉武藝者心好之,遂棄其舊學,蓄弓箭,習騎射,久之業成而不中第。
聞西邊多骁勇,為四方冠,去遊秦鳳、泾原間。
所至友其秀桀,與韓存寶尤相善,教之兵書。
熙甯中,存寶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
會滬州蠻乞弟擾邊,諸郡不能制,命存寶出兵讨之。
存寶不習蠻事,邀谷至軍中問焉。
及存寶得罪,将就逮,自度必死,謂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
顧妻子不免寒餓,橐中有銀數百兩,非君莫可使遺之者。
”谷許諾,即變姓名,懷銀步往授其子,人無知者。
存寶死,谷逃避江、淮間,會赦乃出。
蘇轼谪黃州,與谷同鄉,幼而識之,因與之遊。
乃轼與弟轍在朝,谷浮沉裡中,未嘗一來相見。
紹聖初,轼、轍谪嶺海,平生親舊無複相聞者,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欲徒步訪兩蘇,聞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谷竟往,至梅州遺轍書曰:“我萬裡步行見公,不意自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見,死無恨矣。
”轍驚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見,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厭。
時谷年七十三,瘦瘠多病,将複見轼于海南,轍愍而止之曰:“君意則善,然循至儋數千裡,當複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視未即死也,公無止我。
”閱其橐中無數千錢,轍方困乏,亦強資遣之。
舟行至新會,有蠻隸竊其橐裝以逃,獲于新州,谷從之至新,遂病死。
轍聞,哭之失聲,恨不用己言而緻死,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徐積,字仲車,楚州山陽人。
孝行出于天禀。
三歲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讀《孝經》,辄淚落不能止。
事母至孝,朝夕冠帶定省。
從胡翼之學。
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飲水,翼之饋以食,弗受。
應舉入都,不忍舍其親,徒載而西。
登進士第,舉首許安國率同年生入拜,且緻百金為壽,謝卻之。
以父名“石”終身不用石器,行遇石則避而不踐,或問之,積曰:“吾遇之則怵然傷吾心,思吾親,故不忍加足其上爾。
”母亡,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嘔血。
廬墓三年,卧苫枕塊,衰绖不去體,雪夜伏墓側,哭不絕音。
翰林學士呂溱過其廬适聞之,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
”甘露歲降兆域,杏兩枝合為幹。
既終喪,不徹筵幾,起居饋獻如平生。
中年有聩疾,屏處窮裡,而四方事無不知。
客從南越來,積與論嶺表山川險易、鎮戍疏密,口誦手畫,若數一二。
客歎曰:“不出戶而知天下,徐公是也。
”自少及老,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
嘗借人書策,經宿還之,借者绐言中有金葉,積謝而不辨,賣衣償之。
鄉人有争訟,多就取決。
州以行聞,诏賜粟帛。
元祐初,近臣合言:“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南。
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
朝廷方诏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
”乃以揚州司戶參軍為楚州教授。
每升堂,訓諸生曰:“諸君欲為君子,而勞己之力,費己之财,如此而不為,猶之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财,何不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可也。
鄉人榮之,父母欲之,何不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為君子者,未之有也。
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為小人者,未之有也。
”聞之者斂衽敬聽。
居數歲,使者又交薦之,轉和州防禦推官,改宣德郎,監中嶽廟。
卒,年七十六。
政和六年,賜谥節孝處士,官其一子。
曾叔卿,建昌南豐人,鞏族兄也。
家苦貧,即心存不欺。
嘗買西江陶器,欲貿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
有從之轉售者,與之。
既受直矣,問将何之,其人曰:“欲效君前策耳。
”叔卿曰:“不可。
吾聞北方新有災馑,此物必不時洩,故不以行。
餘豈宜不告以誤子。
”其人即取錢去。
居鄉介潔,非所宜受,一介不取。
妻子困于饑寒,而拊庇孤茕,唯恐失其意。
起家進士,至著作佐郎。
熙甯中,卒。
劉永一,陝州夏縣人。
孝友廉謹。
熙甯初,巫鹹水溢入縣城,民多溺死。
永一持竿立門前,見他人物流入者辄擿出之。
有僧寓錢數萬于其室,無何而僧死,永一詣縣自言,請以錢歸其弟子。
鄉人負債不肯償,立焚其券。
行事類此。
兄大為,醫助教。
居親喪,不飲酒食肉,終三年。
司馬光傳之,以為今士大夫所難。
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
父中,谷傳其學,雖樸而博。
舉進士京師。
谷素多力,見舉武藝者心好之,遂棄其舊學,蓄弓箭,習騎射,久之業成而不中第。
聞西邊多骁勇,為四方冠,去遊秦鳳、泾原間。
所至友其秀桀,與韓存寶尤相善,教之兵書。
熙甯中,存寶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
會滬州蠻乞弟擾邊,諸郡不能制,命存寶出兵讨之。
存寶不習蠻事,邀谷至軍中問焉。
及存寶得罪,将就逮,自度必死,謂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
顧妻子不免寒餓,橐中有銀數百兩,非君莫可使遺之者。
”谷許諾,即變姓名,懷銀步往授其子,人無知者。
存寶死,谷逃避江、淮間,會赦乃出。
蘇轼谪黃州,與谷同鄉,幼而識之,因與之遊。
乃轼與弟轍在朝,谷浮沉裡中,未嘗一來相見。
紹聖初,轼、轍谪嶺海,平生親舊無複相聞者,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欲徒步訪兩蘇,聞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谷竟往,至梅州遺轍書曰:“我萬裡步行見公,不意自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見,死無恨矣。
”轍驚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見,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厭。
時谷年七十三,瘦瘠多病,将複見轼于海南,轍愍而止之曰:“君意則善,然循至儋數千裡,當複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視未即死也,公無止我。
”閱其橐中無數千錢,轍方困乏,亦強資遣之。
舟行至新會,有蠻隸竊其橐裝以逃,獲于新州,谷從之至新,遂病死。
轍聞,哭之失聲,恨不用己言而緻死,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徐積,字仲車,楚州山陽人。
孝行出于天禀。
三歲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讀《孝經》,辄淚落不能止。
事母至孝,朝夕冠帶定省。
從胡翼之學。
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飲水,翼之饋以食,弗受。
應舉入都,不忍舍其親,徒載而西。
登進士第,舉首許安國率同年生入拜,且緻百金為壽,謝卻之。
以父名“石”終身不用石器,行遇石則避而不踐,或問之,積曰:“吾遇之則怵然傷吾心,思吾親,故不忍加足其上爾。
”母亡,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嘔血。
廬墓三年,卧苫枕塊,衰绖不去體,雪夜伏墓側,哭不絕音。
翰林學士呂溱過其廬适聞之,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
”甘露歲降兆域,杏兩枝合為幹。
既終喪,不徹筵幾,起居饋獻如平生。
中年有聩疾,屏處窮裡,而四方事無不知。
客從南越來,積與論嶺表山川險易、鎮戍疏密,口誦手畫,若數一二。
客歎曰:“不出戶而知天下,徐公是也。
”自少及老,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
嘗借人書策,經宿還之,借者绐言中有金葉,積謝而不辨,賣衣償之。
鄉人有争訟,多就取決。
州以行聞,诏賜粟帛。
元祐初,近臣合言:“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南。
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
朝廷方诏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
”乃以揚州司戶參軍為楚州教授。
每升堂,訓諸生曰:“諸君欲為君子,而勞己之力,費己之财,如此而不為,猶之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财,何不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可也。
鄉人榮之,父母欲之,何不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為君子者,未之有也。
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為小人者,未之有也。
”聞之者斂衽敬聽。
居數歲,使者又交薦之,轉和州防禦推官,改宣德郎,監中嶽廟。
卒,年七十六。
政和六年,賜谥節孝處士,官其一子。
曾叔卿,建昌南豐人,鞏族兄也。
家苦貧,即心存不欺。
嘗買西江陶器,欲貿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
有從之轉售者,與之。
既受直矣,問将何之,其人曰:“欲效君前策耳。
”叔卿曰:“不可。
吾聞北方新有災馑,此物必不時洩,故不以行。
餘豈宜不告以誤子。
”其人即取錢去。
居鄉介潔,非所宜受,一介不取。
妻子困于饑寒,而拊庇孤茕,唯恐失其意。
起家進士,至著作佐郎。
熙甯中,卒。
劉永一,陝州夏縣人。
孝友廉謹。
熙甯初,巫鹹水溢入縣城,民多溺死。
永一持竿立門前,見他人物流入者辄擿出之。
有僧寓錢數萬于其室,無何而僧死,永一詣縣自言,請以錢歸其弟子。
鄉人負債不肯償,立焚其券。
行事類此。
兄大為,醫助教。
居親喪,不飲酒食肉,終三年。
司馬光傳之,以為今士大夫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