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關燈
小
中
大
以谪死,其子汾将喪過衢。
傑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領卒掩取鼎平時與故舊來往簡牍。
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無所得。
傑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
掞之以書責傑,長揖徑歸。
築室讀書,榜以“艮齋”,自是人稱曰艮齋先生。
閩帥汪應辰、建守陳正同知其賢,薦于朝,時相尼之,不果召。
乾道中,诏舉遺逸,部刺史芮烨與帥、守共表其行誼,特诏召之,掞之力辭。
時宰相陳俊卿,閩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
乃以布衣入見,極陳當時之務,大要勸上以修德業、正人心、養士氣為恢複之本。
上嘉納之,賜同進士出身,守太學錄。
先是,學官養望自高,不與諸生接。
掞之既就職,日進諸生教誨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勵。
将釋菜,掞之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颢、程頤,列于祀典,不報。
複言“太學之教宜以德行經術為先,其次則通習世務。
今乃專以空言取人”,又不報。
遂丐去。
會福州副總管曾觌秩滿還,在道,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門,遺書陳俊卿責其不能救止,語甚切。
遂以迎親請歸,行數曰,罷為台州教授。
方掞之之未行也,觌至國門外已久,伺掞之去,乃敢入。
掞之在朝不能半歲,既歸,喟然歎曰:“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學不足以感悟聖意。
”乃日居艮齋,條理舊聞,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謹喪祭,重禮法。
從父有客于南者,千裡迎養,死葬如禮,而字其孤。
建俗生子多不舉,為文以戒,全活者甚衆。
又白于官,請督不葬其親者,富與期,貧與财,而無主後者掩之。
每遇歲饑,為粥以食饑者。
後依古社倉法,請官米以貸民,至冬取之以納于倉。
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餘斛假之,歲歲斂散如常,民賴以濟。
諸鄉社倉自掞之始。
與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
後進以禮來者,苟有寸長,必汲汲推挽成就之。
至或訾其近名,則蹙然曰:“使夫人而避此嫌,為善之路絕矣。
”病革,母視之,不巾不見。
戒其子“毋以僧巫俗禮浼我。
”以書召朱熹至,委以後事而訣。
卒,年五十八。
後上思其直諒,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贈直秘閣。
熹平日趣向與掞之同。
乾道中,熹亦被召,将行,聞掞之去國,乃止。
青城山道人安世通者,本西人。
其父有謀策,為武官,數以言幹當路不用,遂自沈于酒而終。
世通亦隐居青城山中不出。
吳曦反,乃獻書于成都帥楊輔曰:“世通在山中,忽聞關外之變,不覺大恸。
世通雖方外人,而大人先生亦嘗發以入道之門。
竊以為公初得曦檄,即當還書,誦其家世,激以忠義,聚官屬軍民,素服号恸,因而散金發粟,鼓集忠義,閉劍門,檄夔、梓,興仗義之師,以順讨逆,誰不願從?而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尚雲少屈以保生靈,何其不知輕重如此!夫君乃父也,民乃子也,豈有棄父而救子之理?此非曦一人之叛,乃舉蜀士大夫之叛也。
聞古有叛民無叛官,今曦叛而士大夫皆縮手以聽命,是驅民而為叛也。
且曦雖叛逆,猶有所忌,未敢建正朔、殺士大夫,尚以虛文見招,亦以公之與否蔔民之從違也。
今悠悠不決,徒為婦人女子之悲,所謂停囚長智,吾恐朝廷之失望也。
凡舉大事者,成敗死生皆當付之度外。
區區行年五十二矣,古人言:‘可以生而生,福也;可以死而死,亦福也。
’決不忍汗面戴天,同為叛民也。
” 輔有重名,蜀中士大夫多勸以舉義者,而世通之言尤切至。
輔不能決,遂東如江陵,請吳獵舉兵以讨曦。
未幾,曦敗,獵使蜀,薦士以世通為首雲。
◎卓行 ○劉庭式巢谷徐積曾叔卿劉永一 父子有親,夫婦有别,朋友有信,天下之所共知而共由者也,乃有卓行于斯焉。
徐積于其所天,劉庭式于其室家,巢谷于其知己,皆行常人之難。
行其所難而安焉,豈非卓乎?曾叔卿之不欺,劉永一之不苟取,皆以一事而人譽之終身,蓋有其所矣,其可忽諸!撰《卓行傳》。
劉庭式,字得之,齊州人,舉進士。
蘇轼守密州,庭式為通判。
初,庭式未第時,議娶鄉人之女,既約,未納币。
庭式乃及第,女以病喪明,女家躬耕貧甚,不敢複言。
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豈可負吾初心哉。
”卒娶之。
生數子,後死,庭式喪之逾年,不肯複娶。
轼問之曰:“哀生于愛,愛生于色。
今君愛何從生,哀何從出乎?”庭式曰:“吾知喪吾妻而已。
吾若緣色而生愛,緣愛而生哀,色衰愛弛,吾哀亦忘,則凡揚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為妻也耶?”轼深感其言。
庭式
傑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領卒掩取鼎平時與故舊來往簡牍。
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無所得。
傑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
掞之以書責傑,長揖徑歸。
築室讀書,榜以“艮齋”,自是人稱曰艮齋先生。
閩帥汪應辰、建守陳正同知其賢,薦于朝,時相尼之,不果召。
乾道中,诏舉遺逸,部刺史芮烨與帥、守共表其行誼,特诏召之,掞之力辭。
時宰相陳俊卿,閩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
乃以布衣入見,極陳當時之務,大要勸上以修德業、正人心、養士氣為恢複之本。
上嘉納之,賜同進士出身,守太學錄。
先是,學官養望自高,不與諸生接。
掞之既就職,日進諸生教誨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勵。
将釋菜,掞之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颢、程頤,列于祀典,不報。
複言“太學之教宜以德行經術為先,其次則通習世務。
今乃專以空言取人”,又不報。
遂丐去。
會福州副總管曾觌秩滿還,在道,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門,遺書陳俊卿責其不能救止,語甚切。
遂以迎親請歸,行數曰,罷為台州教授。
方掞之之未行也,觌至國門外已久,伺掞之去,乃敢入。
掞之在朝不能半歲,既歸,喟然歎曰:“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學不足以感悟聖意。
”乃日居艮齋,條理舊聞,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謹喪祭,重禮法。
從父有客于南者,千裡迎養,死葬如禮,而字其孤。
建俗生子多不舉,為文以戒,全活者甚衆。
又白于官,請督不葬其親者,富與期,貧與财,而無主後者掩之。
每遇歲饑,為粥以食饑者。
後依古社倉法,請官米以貸民,至冬取之以納于倉。
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餘斛假之,歲歲斂散如常,民賴以濟。
諸鄉社倉自掞之始。
與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
後進以禮來者,苟有寸長,必汲汲推挽成就之。
至或訾其近名,則蹙然曰:“使夫人而避此嫌,為善之路絕矣。
”病革,母視之,不巾不見。
戒其子“毋以僧巫俗禮浼我。
”以書召朱熹至,委以後事而訣。
卒,年五十八。
後上思其直諒,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贈直秘閣。
熹平日趣向與掞之同。
乾道中,熹亦被召,将行,聞掞之去國,乃止。
青城山道人安世通者,本西人。
其父有謀策,為武官,數以言幹當路不用,遂自沈于酒而終。
世通亦隐居青城山中不出。
吳曦反,乃獻書于成都帥楊輔曰:“世通在山中,忽聞關外之變,不覺大恸。
世通雖方外人,而大人先生亦嘗發以入道之門。
竊以為公初得曦檄,即當還書,誦其家世,激以忠義,聚官屬軍民,素服号恸,因而散金發粟,鼓集忠義,閉劍門,檄夔、梓,興仗義之師,以順讨逆,誰不願從?而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尚雲少屈以保生靈,何其不知輕重如此!夫君乃父也,民乃子也,豈有棄父而救子之理?此非曦一人之叛,乃舉蜀士大夫之叛也。
聞古有叛民無叛官,今曦叛而士大夫皆縮手以聽命,是驅民而為叛也。
且曦雖叛逆,猶有所忌,未敢建正朔、殺士大夫,尚以虛文見招,亦以公之與否蔔民之從違也。
今悠悠不決,徒為婦人女子之悲,所謂停囚長智,吾恐朝廷之失望也。
凡舉大事者,成敗死生皆當付之度外。
區區行年五十二矣,古人言:‘可以生而生,福也;可以死而死,亦福也。
’決不忍汗面戴天,同為叛民也。
” 輔有重名,蜀中士大夫多勸以舉義者,而世通之言尤切至。
輔不能決,遂東如江陵,請吳獵舉兵以讨曦。
未幾,曦敗,獵使蜀,薦士以世通為首雲。
◎卓行 ○劉庭式巢谷徐積曾叔卿劉永一 父子有親,夫婦有别,朋友有信,天下之所共知而共由者也,乃有卓行于斯焉。
徐積于其所天,劉庭式于其室家,巢谷于其知己,皆行常人之難。
行其所難而安焉,豈非卓乎?曾叔卿之不欺,劉永一之不苟取,皆以一事而人譽之終身,蓋有其所矣,其可忽諸!撰《卓行傳》。
劉庭式,字得之,齊州人,舉進士。
蘇轼守密州,庭式為通判。
初,庭式未第時,議娶鄉人之女,既約,未納币。
庭式乃及第,女以病喪明,女家躬耕貧甚,不敢複言。
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豈可負吾初心哉。
”卒娶之。
生數子,後死,庭式喪之逾年,不肯複娶。
轼問之曰:“哀生于愛,愛生于色。
今君愛何從生,哀何從出乎?”庭式曰:“吾知喪吾妻而已。
吾若緣色而生愛,緣愛而生哀,色衰愛弛,吾哀亦忘,則凡揚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為妻也耶?”轼深感其言。
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