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關燈
,潔衣往見,棄其學而學焉。

    遂得聞精義,造詣愈至,浩然而歸。

    其後頤貶涪,實定之鄉也,北山有岩,師友遊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

     靖康初,呂好問薦之,欽宗召為崇政殿說書,以論弗合,辭不就。

    高宗即位,定猶在汴,右丞許翰又薦之,诏宗澤津遣詣行在。

    至惟揚,寓邸舍,窭甚,一中貴人偶與鄰,饋之食不受,與之衣亦不受,委金而去,定袖而歸之,其自立之操類此。

    上将用之,會金兵至,失定所在。

    複歸蜀,愛青城大面之勝,栖遁其中,蜀人指其地曰谯岩。

    敬定而不敢名,稱之曰谯夫子,有繪像祀之者,久而不衰。

    定《易》學得之程頤,授之胡憲、劉勉之,而馮時行、張行成則得定之餘意者也。

    定後不知所終,樵夫牧童往往有見之者,世傳其為仙雲。

     初,程頤之父珦嘗守廣漢,頤與兄颢皆随侍,遊成都,見治篾箍桶者挾冊,就視之則《易》也,欲拟議緻诘,而篾者先曰:“若嘗學此乎?”因指“《未濟》男之窮”以發問。

    二程遜而問之,則曰:“三陽皆失位。

    ”兄弟渙然有所省,翌日再過之,則去矣。

    其後袁滋入洛,問《易》于頤,頤曰:“《易》學在蜀耳,盍往求之?”滋入蜀訪問,久無所遇。

    已而見賣醬薛翁于眉、邛間,與語,大有所得,不知所得何語也。

      憲、勉之、滋皆閩人,時行、行成蜀人,郭曩氏及篾叟、醬翁皆蜀之隐君子也。

     王忠民,颍陽人,世業醫。

    忠民幼通經史,自靖康以來,數言邊方利害于朝,累召弗至。

    高宗渡江,忠民隐居不出,諸鎮翟興等皆重之,弗能緻;張浚授以迪功郎,不受。

    興徙治藥川,忠民避地南下,遇商虢鎮撫使董先于内鄉,留軍中,事以師禮。

     時劉豫僭立,忠民作《九思圖》及定亂四象達之金主,及镂闆印圖散于僞境,以明天下之義。

    紹興三年,翟琮薦其忠節于朝,特授宣教郎,诏董先津遣詣行在。

    既至,宰相呂頤浩、簽書樞密院事徐俯見之皆拜,舍于政府。

    忠民上疏辭官,言:“臣憤金人無道,故三上金主書,乞還二帝,本心報國,非冀名祿。

    ”上不許。

    忠民以诰置椟中,藏七寶山下,力懇求去。

    複依董先軍中,遂不出。

      時又有蘇庠者,丹陽人。

    紳之後,頌之族也。

    少能詩,蘇轼見其《清江曲》,大愛之,由是知名。

    徐俯薦其賢,上特召之,固辭;又命守臣以禮津遣,庠辭疾不至,以壽終。

     劉勉之,字緻中,建州崇安人。

    自幼強學,日誦數千言。

    逾冠,以鄉舉詣太學。

    時蔡京用事,禁止毋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不行。

    勉之求得其書,每深夜,同舍生皆寐,乃潛抄而默誦之。

    谯定至京師,勉之聞其從程頤遊,邃《易》學,遂師事之。

    已而厭科舉業,揖諸生歸,見劉安世、楊時,皆請業焉。

    及至家,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于世。

    與胡憲、劉子翚相往來,日以講論切磋為事。

      紹興間,中書舍人呂本中疏其行義志業以聞,特召詣阙。

    秦桧方主和,慮勉之見上持正論,乃不引見,但令策試後省給劄而已。

    勉之知不與桧合,即謝病歸。

    杜門十餘年,學者踵至,随其材品,為說聖賢教學之門及前言往行之懿。

    所居有白水,人号曰白水先生。

    賢士大夫自趙鼎以下皆敬慕與交。

    後秦桧益橫,鼎竄死,諸賢禁锢,勉之竟不複出。

     勉之一介不妄取。

    婦家富,無子,謀盡以赀歸于女,勉之不受,以畀族之賢者,命之奉祀。

    其友朱松卒,屬以後事,且戒其子熹受學。

    勉之經理其家,而誨熹如子侄。

    熹之得道,自勉之始。

    紹興十九年,卒,年五十九。

     胡憲,字原仲,居建之崇安。

    生而靜悫,不妄笑語,長從從父胡安國學。

    平居危坐植立,時然後言,雖倉卒無疾言遽色,人犯之未嘗校。

    紹興中以鄉貢入太學。

    會伊、洛學有禁,憲獨陰與劉勉之誦習其說。

    既而學《易》于谯定,久未有得,定曰:“心為物漬,故不能有見,唯學乃可明耳。

    ”憲喟然歎曰:“所謂學者,非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學,不求人知。

    一旦,揖諸生歸故山,力田賣藥,以奉其親。

    安國稱其有隐君子之操。

    從遊者日衆,号籍溪先生,賢士大夫亦高仰之。

     折彥質、範沖、朱震、劉子羽、呂祉、呂本中共以其行義聞于朝,上特召之,憲辭母老。

    及彥質入西府,又言于上,趣召愈急,憲力辭。

    乃賜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憲猶不屈。

    太守魏矼遣行義諸生入裡緻诏,且為手書陳大義,開譬甚力,憲不得已就職。

    日與諸生接,訓以為己之學。

    聞者始而笑,中而疑,久而觀其所以修身、事親、接人者,無一不如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