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關燈
小
中
大
○徐中行蘇雲卿谯定王忠民劉勉之胡憲郭雍劉愚魏掞之安世通
徐中行,台州臨海人。
始知學,聞安定胡瑗講明道學,其徒轉相傳授,将往從焉。
至京師,首谒範純仁,純仁賢之,薦于司馬光,光謂斯人神清氣和,可與進道。
會福唐劉彜赴阙,得瑗所授經,熟讀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逾年。
乃歸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詣人莫測也。
父死,跣足廬墓,躬耕養母。
推其餘力,葬内外親及州裡貧無後者十餘喪。
晚年教授學者,自灑掃應對、格物緻知達于治國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後已。
其友羅适持節本路,舉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遺逸薦。
崇甯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薦。
時章、蔡竊國柄,竄逐善類且盡,中行每一聞命辄淚下。
一日,去之黃岩,會親友,盡毀其所為文,幅巾藜杖,往來委羽山中。
客有诘以避舉要名者,中行曰:“人而無行,與禽獸等。
使吾得以八行應科目,則彼之不被舉者非人類與?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
”客慚而退。
陳瓘谪台州,聞名納交,暨其沒,錄其行事,謂與山陽徐積齊名,呼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
居喪毀甚,既免喪,猶不忍娶者十餘年。
秦桧當國,科場尚谀佞,試題問中興歌頌,庭筠歎曰:“今日豈歌頌時耶!”疏其未足為中興者五,見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語,而敢欺君乎?” 黃岩尉鄭伯熊代去,請益,庭筠曰:“富貴易得,名節難守。
願安時處順,主張世道。
”伯熊受其言,迄為名臣。
有诏舉人嘗五上春官者予嶽祠。
庭筠适應格,所親鹹勸之,庭筠辭曰:“吾嘗草封事,謂嶽廟冗祿無用。
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其學以誠敬為主,夜必就榻而後脫巾,旦必巾而後起。
居無惰容,喜無戲言,不事緣飾,不苟臧否。
聞人片善,記其姓名。
遇饑凍者,推食解衣不靳。
僦屋以居,未嘗戚戚。
尤袤為守,聞其名,遣書禮之。
一日,巾車曆訪舊遊,徜徉幾月。
歸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
鄉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稱之曰二徐先生。
淳熙間,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題詩有“道學傳千古,東瓯說二徐”之句,且大書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蘭,皆有父風。
孫日升,苦學有守,于是徐氏詩書不絕六世矣。
蘇雲卿,廣漢人。
紹興間,來豫章東湖,結廬獨居。
待鄰曲有恩禮,無良賤老稚皆愛敬之,稱曰蘇翁。
身長七尺,美須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終歲不易,未嘗疾病。
披荊畚礫為圃,藝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
雖隆暑極寒,土焦草凍,圃不絕蔬,滋郁暢茂,四時之品無阙者。
味視他圃尤勝,又不二價,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輸直。
夜織屦,堅韌過革舄,人争貿之以饋遠。
以故薪米不乏,有羨則以周急應貸,假者負償,一不經意。
溉園之隙,閉門高卧,或危坐終日,莫測識也。
少與張浚為布衣交,浚為相,馳書函金币屬豫章帥及漕曰:“餘鄉人蘇雲卿,管、樂流亞,遁迹湖海有年矣。
近聞灌園東湖,其高風偉節,非折簡能屈,幸親造其廬,必為我緻之。
”帥、漕密物色,曰:“此獨有灌園蘇翁,無雲卿也。
”帥、漕乃屏騎從,更服為遊士,入其圃,翁運鋤不顧。
進而揖之,翁曰:“二客何從來耶?”延入室,土锉竹幾,地無纖塵,案上有《西漢書》一冊。
二客恍若自失,默計此為蘇雲卿也。
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鄉裡,徐曰:“廣漢。
”客曰:“張德遠廣漢人,翁當識之。
”曰:“然。
”客又問:“德遠何如人?”曰:“賢人也。
第長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餘而才不足。
”因問:“德遠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張公,欲了此事。
”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
”二客起而言曰:“張公令某等緻公,共濟大業。
”因出書函金币置幾上。
雲卿鼻間隐隐作聲,若自咎歎者。
二客力請共載,辭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旦遣使迎伺,則扃戶阒然,排闼入,則書币不啟,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帥、漕複命,浚拊幾歎曰:“求之不早,實懷竊位之羞。
”作箴以識之,曰:“雲卿風節,高于傅霖。
予期與之,共濟當今。
山潛水杳,邈不可尋。
弗力弗早,予罪曷針。
” 谯定,字天授,涪陵人。
少喜學佛,析其理歸于儒。
後學《易》于郭曩氏,自“見乃謂之象”一語以入。
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漢為嚴君平之師,世傳《易》學,蓋象數之學也。
定一日至汴,聞伊川程頤講道于洛
始知學,聞安定胡瑗講明道學,其徒轉相傳授,将往從焉。
至京師,首谒範純仁,純仁賢之,薦于司馬光,光謂斯人神清氣和,可與進道。
會福唐劉彜赴阙,得瑗所授經,熟讀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逾年。
乃歸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詣人莫測也。
父死,跣足廬墓,躬耕養母。
推其餘力,葬内外親及州裡貧無後者十餘喪。
晚年教授學者,自灑掃應對、格物緻知達于治國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後已。
其友羅适持節本路,舉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遺逸薦。
崇甯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薦。
時章、蔡竊國柄,竄逐善類且盡,中行每一聞命辄淚下。
一日,去之黃岩,會親友,盡毀其所為文,幅巾藜杖,往來委羽山中。
客有诘以避舉要名者,中行曰:“人而無行,與禽獸等。
使吾得以八行應科目,則彼之不被舉者非人類與?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
”客慚而退。
陳瓘谪台州,聞名納交,暨其沒,錄其行事,謂與山陽徐積齊名,呼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
居喪毀甚,既免喪,猶不忍娶者十餘年。
秦桧當國,科場尚谀佞,試題問中興歌頌,庭筠歎曰:“今日豈歌頌時耶!”疏其未足為中興者五,見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語,而敢欺君乎?” 黃岩尉鄭伯熊代去,請益,庭筠曰:“富貴易得,名節難守。
願安時處順,主張世道。
”伯熊受其言,迄為名臣。
有诏舉人嘗五上春官者予嶽祠。
庭筠适應格,所親鹹勸之,庭筠辭曰:“吾嘗草封事,謂嶽廟冗祿無用。
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其學以誠敬為主,夜必就榻而後脫巾,旦必巾而後起。
居無惰容,喜無戲言,不事緣飾,不苟臧否。
聞人片善,記其姓名。
遇饑凍者,推食解衣不靳。
僦屋以居,未嘗戚戚。
尤袤為守,聞其名,遣書禮之。
一日,巾車曆訪舊遊,徜徉幾月。
歸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
鄉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稱之曰二徐先生。
淳熙間,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題詩有“道學傳千古,東瓯說二徐”之句,且大書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蘭,皆有父風。
孫日升,苦學有守,于是徐氏詩書不絕六世矣。
蘇雲卿,廣漢人。
紹興間,來豫章東湖,結廬獨居。
待鄰曲有恩禮,無良賤老稚皆愛敬之,稱曰蘇翁。
身長七尺,美須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終歲不易,未嘗疾病。
披荊畚礫為圃,藝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
雖隆暑極寒,土焦草凍,圃不絕蔬,滋郁暢茂,四時之品無阙者。
味視他圃尤勝,又不二價,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輸直。
夜織屦,堅韌過革舄,人争貿之以饋遠。
以故薪米不乏,有羨則以周急應貸,假者負償,一不經意。
溉園之隙,閉門高卧,或危坐終日,莫測識也。
少與張浚為布衣交,浚為相,馳書函金币屬豫章帥及漕曰:“餘鄉人蘇雲卿,管、樂流亞,遁迹湖海有年矣。
近聞灌園東湖,其高風偉節,非折簡能屈,幸親造其廬,必為我緻之。
”帥、漕密物色,曰:“此獨有灌園蘇翁,無雲卿也。
”帥、漕乃屏騎從,更服為遊士,入其圃,翁運鋤不顧。
進而揖之,翁曰:“二客何從來耶?”延入室,土锉竹幾,地無纖塵,案上有《西漢書》一冊。
二客恍若自失,默計此為蘇雲卿也。
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鄉裡,徐曰:“廣漢。
”客曰:“張德遠廣漢人,翁當識之。
”曰:“然。
”客又問:“德遠何如人?”曰:“賢人也。
第長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餘而才不足。
”因問:“德遠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張公,欲了此事。
”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
”二客起而言曰:“張公令某等緻公,共濟大業。
”因出書函金币置幾上。
雲卿鼻間隐隐作聲,若自咎歎者。
二客力請共載,辭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旦遣使迎伺,則扃戶阒然,排闼入,則書币不啟,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帥、漕複命,浚拊幾歎曰:“求之不早,實懷竊位之羞。
”作箴以識之,曰:“雲卿風節,高于傅霖。
予期與之,共濟當今。
山潛水杳,邈不可尋。
弗力弗早,予罪曷針。
” 谯定,字天授,涪陵人。
少喜學佛,析其理歸于儒。
後學《易》于郭曩氏,自“見乃謂之象”一語以入。
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漢為嚴君平之師,世傳《易》學,蓋象數之學也。
定一日至汴,聞伊川程頤講道于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