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
關燈
小
中
大
○王樵張愈黃晞周啟明代淵陳烈孫侔劉易姜潛連庶章詧俞汝尚陽孝本鄧考甫宇文之邵吳瑛松江漁翁杜生順昌山人南安翁張舉 王樵,字肩望,淄州淄川人。
居縣北梓桐山。
博通群書,不治章句,尤善考《易》。
與賈同、李冠齊名,學者多從之。
鹹平中,契丹遊騎度河,舉家被掠。
樵即棄妻,挺身入契丹訪父母,累年不獲,還東山。
刻木招魂以葬,立祠畫像,事之如生,服喪六年,哀動行路。
又為屬之尊者次第成服,北望歎曰:“身世如此,自比于人可乎!”遂與俗絕,自稱贅世翁,唯以論兵擊劍為事。
一驢負裝,徒步千裡,晚年屢遊塞下。
畫策幹何承矩、耿望,求滅遼複仇,不用。
乃于城東南隅累磚自環,謂之“繭室”。
銘其門曰:“天生王樵,薄命寡智,材不濟時,道号‘贅世’。
生而為室,以備不虞,死則藏形,不虞乃備。
”病革,入室自掩戶卒。
治平末,職方郎中向宗道知淄州,訪繭室,已構屋為民居。
得樵甥牟氏子,乃知改葬。
因而即其地複作繭室及祠堂,刻石以記之。
張愈字少愚,益州郫人,其先自河東徙。
愈隽偉有大志,遊學四方,屢舉不第。
寶元初,上書言邊事,請使契丹,令外夷相攻,以完中國之勢,其論甚壯。
用使者薦,除試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顯忠而隐于家。
文彥博治蜀,為置青城山白雲溪杜光庭故居以處之。
丁内艱,鹽酪不入口。
再期,植所持柳杖于墓,忽生枝葉,後合抱。
六召不應。
喜奕棋。
樂山水,遇有興,雖數千裡辄盡室往。
遂浮湘、沅,觀浙江,升羅浮,入九疑,買石載鶴以歸。
杜門著書,未就,卒。
妻蒲氏名芝,賢而有文,為之诔曰:“高視往古,哲士實殷,施及秦、漢,餘烈氛氲。
挺生英傑,卓爾逸群,孰謂今世,亦有其人。
其人伊何?白雲隐君。
嘗曰丈夫,趨世不偶,仕非其志,祿不可苟,營營末途,非吾所守。
吾生有涯,少實多艱,窮亦自固,困亦不颠。
不貴人爵,知命樂天,脫簪散發,眠雲聽泉。
有峰千仞,有溪數曲,廣成遺趾,吳興高躅。
疏石通迳,依林架屋,麋鹿同群,晝遊夜息。
嶺月破雲,秋霖灑竹,清意何窮,真心自得,放言遺慮,何榮何辱?孟春感疾,閉戶不出,豈期遂往,英标永隔。
抒詞哽噎,揮涕汍瀾,人誰無死,惜乎材賢。
已矣吾人,嗚呼哀哉!” 黃晞,字景微,建安人。
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遊,自号聱隅子。
著《歔欷瑣微論》十卷,以謂聱隅者枿物之名,歔欷者歎聲,瑣微者述辭也。
石介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晞走匿鄰家不出。
樞密使韓琦表薦之,以為太學助教緻仕。
受命一夕卒。
周啟明字昭回,其先金陵人,後占籍處州。
初以書谒翰林學士楊億,億攜以示同列,大見歎賞,自是知名。
四舉進士皆第一。
景德中,舉賢良方正科,既召,會東封泰山,言者謂此科本因災異訪直言,非太平事,遂報罷。
于是歸,教弟子百餘人,不複有仕進意,裡人稱為處士。
轉運使陳堯佐表其行義于朝,賜粟帛。
仁宗即位,除試助教,就加廪給。
久之,特遷秘書省秘書郎。
改太常丞,卒。
啟明笃學,藏書數千卷,多手自傳寫,而能口誦之。
有古律詩、賦、箋、啟、雜文千六百餘篇。
代淵,字蘊之,本代州人。
唐末,避地導江,家世為吏,有陰德。
淵性簡潔,事親以孝聞。
受學于李畋、張達。
年四十,鄉人更勸,舉進士甲科,得清水主簿。
歎曰:“祿不及親,何所為耶?”還家教授,坐席常滿。
安撫使舉鳳州團練推官,不就。
知益州楊日嚴又薦之,遂以太子中允緻仕。
謝絕諸生,著《周易旨要》、《老佛雜說》數十篇。
田況上其書,自太常丞改祠部員外郎。
晚年日菜食,巾褐山水間,自号虛一子。
長吏歲時緻問,澹然與對,略不及私。
嘉祐二年九月,有疾,召術士擇日,雲“丙申吉”,颔之,是日沐浴而絕。
陳烈字季慈,福州候官人。
性介僻,笃于孝友。
居親喪,勺飲不入于口五日,自壯及老,奉事如生。
學行端饬,動遵古禮,平居終日不言,禦童仆如對賓客。
裡中人敬之,冠昏喪祭,請而後行。
從學者常數百。
賢父兄訓子弟,必舉烈言行以示之。
嘗以鄉薦試京師不利,即罷舉。
或勉之求仕,則曰:“伊尹守道,成湯三聘以币;呂望既老,文王載之俱歸。
今天子仁聖好賢,有湯、文之心,豈無先覺如伊、呂者乎?”仁宗屢诏之,不起。
人問其故,應曰:“吾學未成也。
”公卿大夫、郡守、鄉老交章稱其賢。
嘉祐中,以為本州教授,歐陽修又言之,召為國子直講,皆不拜。
已而福建提刑王陶言其為妻林氏所訟,因诋烈貪詐,乞奪所受恩。
司馬光為谏官,率同列争曰:“臣等每患士無名檢,故舉烈以厲風俗。
烈平生操守,出于誠實,雖有迂闊不合中道,猶為守節之士,當保而全之。
若夫婦不相諧,則聽之離絕,
居縣北梓桐山。
博通群書,不治章句,尤善考《易》。
與賈同、李冠齊名,學者多從之。
鹹平中,契丹遊騎度河,舉家被掠。
樵即棄妻,挺身入契丹訪父母,累年不獲,還東山。
刻木招魂以葬,立祠畫像,事之如生,服喪六年,哀動行路。
又為屬之尊者次第成服,北望歎曰:“身世如此,自比于人可乎!”遂與俗絕,自稱贅世翁,唯以論兵擊劍為事。
一驢負裝,徒步千裡,晚年屢遊塞下。
畫策幹何承矩、耿望,求滅遼複仇,不用。
乃于城東南隅累磚自環,謂之“繭室”。
銘其門曰:“天生王樵,薄命寡智,材不濟時,道号‘贅世’。
生而為室,以備不虞,死則藏形,不虞乃備。
”病革,入室自掩戶卒。
治平末,職方郎中向宗道知淄州,訪繭室,已構屋為民居。
得樵甥牟氏子,乃知改葬。
因而即其地複作繭室及祠堂,刻石以記之。
張愈字少愚,益州郫人,其先自河東徙。
愈隽偉有大志,遊學四方,屢舉不第。
寶元初,上書言邊事,請使契丹,令外夷相攻,以完中國之勢,其論甚壯。
用使者薦,除試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顯忠而隐于家。
文彥博治蜀,為置青城山白雲溪杜光庭故居以處之。
丁内艱,鹽酪不入口。
再期,植所持柳杖于墓,忽生枝葉,後合抱。
六召不應。
喜奕棋。
樂山水,遇有興,雖數千裡辄盡室往。
遂浮湘、沅,觀浙江,升羅浮,入九疑,買石載鶴以歸。
杜門著書,未就,卒。
妻蒲氏名芝,賢而有文,為之诔曰:“高視往古,哲士實殷,施及秦、漢,餘烈氛氲。
挺生英傑,卓爾逸群,孰謂今世,亦有其人。
其人伊何?白雲隐君。
嘗曰丈夫,趨世不偶,仕非其志,祿不可苟,營營末途,非吾所守。
吾生有涯,少實多艱,窮亦自固,困亦不颠。
不貴人爵,知命樂天,脫簪散發,眠雲聽泉。
有峰千仞,有溪數曲,廣成遺趾,吳興高躅。
疏石通迳,依林架屋,麋鹿同群,晝遊夜息。
嶺月破雲,秋霖灑竹,清意何窮,真心自得,放言遺慮,何榮何辱?孟春感疾,閉戶不出,豈期遂往,英标永隔。
抒詞哽噎,揮涕汍瀾,人誰無死,惜乎材賢。
已矣吾人,嗚呼哀哉!” 黃晞,字景微,建安人。
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遊,自号聱隅子。
著《歔欷瑣微論》十卷,以謂聱隅者枿物之名,歔欷者歎聲,瑣微者述辭也。
石介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晞走匿鄰家不出。
樞密使韓琦表薦之,以為太學助教緻仕。
受命一夕卒。
周啟明字昭回,其先金陵人,後占籍處州。
初以書谒翰林學士楊億,億攜以示同列,大見歎賞,自是知名。
四舉進士皆第一。
景德中,舉賢良方正科,既召,會東封泰山,言者謂此科本因災異訪直言,非太平事,遂報罷。
于是歸,教弟子百餘人,不複有仕進意,裡人稱為處士。
轉運使陳堯佐表其行義于朝,賜粟帛。
仁宗即位,除試助教,就加廪給。
久之,特遷秘書省秘書郎。
改太常丞,卒。
啟明笃學,藏書數千卷,多手自傳寫,而能口誦之。
有古律詩、賦、箋、啟、雜文千六百餘篇。
代淵,字蘊之,本代州人。
唐末,避地導江,家世為吏,有陰德。
淵性簡潔,事親以孝聞。
受學于李畋、張達。
年四十,鄉人更勸,舉進士甲科,得清水主簿。
歎曰:“祿不及親,何所為耶?”還家教授,坐席常滿。
安撫使舉鳳州團練推官,不就。
知益州楊日嚴又薦之,遂以太子中允緻仕。
謝絕諸生,著《周易旨要》、《老佛雜說》數十篇。
田況上其書,自太常丞改祠部員外郎。
晚年日菜食,巾褐山水間,自号虛一子。
長吏歲時緻問,澹然與對,略不及私。
嘉祐二年九月,有疾,召術士擇日,雲“丙申吉”,颔之,是日沐浴而絕。
陳烈字季慈,福州候官人。
性介僻,笃于孝友。
居親喪,勺飲不入于口五日,自壯及老,奉事如生。
學行端饬,動遵古禮,平居終日不言,禦童仆如對賓客。
裡中人敬之,冠昏喪祭,請而後行。
從學者常數百。
賢父兄訓子弟,必舉烈言行以示之。
嘗以鄉薦試京師不利,即罷舉。
或勉之求仕,則曰:“伊尹守道,成湯三聘以币;呂望既老,文王載之俱歸。
今天子仁聖好賢,有湯、文之心,豈無先覺如伊、呂者乎?”仁宗屢诏之,不起。
人問其故,應曰:“吾學未成也。
”公卿大夫、郡守、鄉老交章稱其賢。
嘉祐中,以為本州教授,歐陽修又言之,召為國子直講,皆不拜。
已而福建提刑王陶言其為妻林氏所訟,因诋烈貪詐,乞奪所受恩。
司馬光為谏官,率同列争曰:“臣等每患士無名檢,故舉烈以厲風俗。
烈平生操守,出于誠實,雖有迂闊不合中道,猶為守節之士,當保而全之。
若夫婦不相諧,則聽之離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