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關燈
小
中
大
○戚同文陳抟種放萬适李渎魏野邢敦林逋高怿徐複孔旼何群
中古聖人之作《易》也,于《遁》之上九曰“肥遁,無不利”,《蠱》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二爻以陽德處高地,而皆以隐逸當之。
然則隐德之高于當世,其來也遠矣。
巢、由雖不見于經,其可誣哉。
五季之亂,避世宜多。
宋興,岩穴弓旌之招,疊見于史,然而高蹈遠引若陳抟者,終莫得而緻之,豈非二卦之上九者乎?種放之徒,召對大廷,亹亹獻替,使其人出處,果有合于《艮》之君子時止時行,人何譏焉。
作《隐逸傳》。
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
世為儒。
幼孤,祖母攜育于外氏,奉養以孝聞。
祖母卒,晝夜哀号,不食數日,鄉裡為之感動。
始,聞邑人楊悫教授生徒,日過其學舍,因授《禮記》,随即成誦,日諷一卷,悫異而留之。
不終歲畢誦《五經》,悫即妻以女弟。
自是彌益勤勵讀書,累年不解帶。
時晉末喪亂,絕意祿仕,且思見混一,遂以“同文”為名字。
悫嘗勉之仕,同文曰:“長者不仕,同文亦不仕。
”悫依将軍趙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為葬三世數喪。
直複厚加禮待,為築室聚徒,請益之人不遠千裡而至。
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許骧、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砺、滕涉皆踐台閣。
同文純質尚信義,人有喪者力拯濟之,宗族闾裡貧乏者周給之。
冬月,多解衣裘與寒者。
不積财,不營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義為貴,焉用此為!”由是深為鄉裡推服。
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
頗有知人鑒,所與遊皆一時名士。
樂聞人善,未嘗言人短。
與宗翼、張昉、滕知白為友。
生平不至京師。
長子維任随州書記,迎同文就養,卒于漢東,年七十三。
好為詩,有《孟諸集》二十卷。
楊徽之嘗因使至郡,一見相善,多與酬唱。
徽之嘗雲陶隐居号堅白先生,先生純粹質直,以道義自富,遂與其門人追号堅素先生。
二子維、綸。
維,建隆二年,以屯田員外郎為曹王府翊善,累官職方郎中,緻仕,卒,年八十一。
綸自有傳。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城即同文舊居旁造舍百餘區,聚書數千卷,延生徒講習甚盛。
诏賜額為本府書院,命綸子奉禮郎舜賓主之,署誠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舉之。
楊悫者,虞城人。
力學勤志,不求聞達。
宗翼者,蔡州上蔡人。
父為虞城主簿,因家焉。
笃孝恭謹,負米養母。
好學強記,經籍一見即能默寫。
歐陽、虞、柳書皆得其楷法。
能屬文。
隐而不仕,家無鬥粟,怡怡如也,未嘗以貧窭幹人。
市物不評價,市人知而不欺。
嘗言“晝夜者,昏曉之辨也”,故既暝未曙,皆不出戶。
見鄰裡小兒,待之如成人,未嘗欺绐。
同文嘗謂翼曰:“子勞謙有古人風,真吾友也。
”卒,年八十餘。
子度,舉進士,至侍禦史,曆京西轉運使,預修《太祖實錄》。
張昉有史材,曆知雜禦史、省郎,至殿中少監緻仕。
子信,自有傳。
滕知白善為詩,至刑部員外郎、河北轉運使。
子涉,為給事中。
高象先父凝祐,刑部郎中,以強幹稱。
象先,淳化中三司戶部副使,卒于光祿少卿。
郭成範最有文,為倉部員外郎,掌安定公書記。
辭疾,以司封員外郎緻仕,卒。
王砺事母甚謹,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至屯田郎中。
子渙、渎、淵、沖、泳。
渙子稷臣,渎子堯臣,并進士及第。
渙子夢臣,進士出身。
陳抟,字圖南,亳州真源人。
始四五歲,戲渦水岸側,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聰悟日益。
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以詩名。
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
自言嘗遇孫君仿、獐皮處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語抟曰:“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隐居。
”抟往栖焉。
因服氣辟谷曆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
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
每寝處,多百餘日不起。
周世宗好黃白術,有以抟名聞者,顯德三年,命華州送至阙下。
留止禁中月餘,從容問其術,抟對曰:“陛下為四海之主,當以緻治為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責,命為谏議大夫,固辭不受。
既知其無他術,放還所止,诏本州長吏歲時存問。
五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抟。
太平興國中來朝,太宗待之甚厚。
九年複來朝,上益加禮重,謂宰相宋琪等曰:“抟獨善其身,不幹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
抟居華山已四十餘年,度其年近百歲。
自言經承五代離亂,幸天下太平,故來朝觐。
與之語,甚可聽。
”因遣中使送至中書,琪等從容問曰:“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對曰:“抟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
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聖上龍顔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
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緻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
”琪等稱善,以其語白上。
上益重之,下诏賜号希夷先生,仍賜紫衣一襲,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雲台觀。
上屢與之屬和詩賦,數月放還山。
端拱初,忽謂弟子賈德
二爻以陽德處高地,而皆以隐逸當之。
然則隐德之高于當世,其來也遠矣。
巢、由雖不見于經,其可誣哉。
五季之亂,避世宜多。
宋興,岩穴弓旌之招,疊見于史,然而高蹈遠引若陳抟者,終莫得而緻之,豈非二卦之上九者乎?種放之徒,召對大廷,亹亹獻替,使其人出處,果有合于《艮》之君子時止時行,人何譏焉。
作《隐逸傳》。
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
世為儒。
幼孤,祖母攜育于外氏,奉養以孝聞。
祖母卒,晝夜哀号,不食數日,鄉裡為之感動。
始,聞邑人楊悫教授生徒,日過其學舍,因授《禮記》,随即成誦,日諷一卷,悫異而留之。
不終歲畢誦《五經》,悫即妻以女弟。
自是彌益勤勵讀書,累年不解帶。
時晉末喪亂,絕意祿仕,且思見混一,遂以“同文”為名字。
悫嘗勉之仕,同文曰:“長者不仕,同文亦不仕。
”悫依将軍趙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為葬三世數喪。
直複厚加禮待,為築室聚徒,請益之人不遠千裡而至。
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許骧、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砺、滕涉皆踐台閣。
同文純質尚信義,人有喪者力拯濟之,宗族闾裡貧乏者周給之。
冬月,多解衣裘與寒者。
不積财,不營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義為貴,焉用此為!”由是深為鄉裡推服。
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
頗有知人鑒,所與遊皆一時名士。
樂聞人善,未嘗言人短。
與宗翼、張昉、滕知白為友。
生平不至京師。
長子維任随州書記,迎同文就養,卒于漢東,年七十三。
好為詩,有《孟諸集》二十卷。
楊徽之嘗因使至郡,一見相善,多與酬唱。
徽之嘗雲陶隐居号堅白先生,先生純粹質直,以道義自富,遂與其門人追号堅素先生。
二子維、綸。
維,建隆二年,以屯田員外郎為曹王府翊善,累官職方郎中,緻仕,卒,年八十一。
綸自有傳。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城即同文舊居旁造舍百餘區,聚書數千卷,延生徒講習甚盛。
诏賜額為本府書院,命綸子奉禮郎舜賓主之,署誠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舉之。
楊悫者,虞城人。
力學勤志,不求聞達。
宗翼者,蔡州上蔡人。
父為虞城主簿,因家焉。
笃孝恭謹,負米養母。
好學強記,經籍一見即能默寫。
歐陽、虞、柳書皆得其楷法。
能屬文。
隐而不仕,家無鬥粟,怡怡如也,未嘗以貧窭幹人。
市物不評價,市人知而不欺。
嘗言“晝夜者,昏曉之辨也”,故既暝未曙,皆不出戶。
見鄰裡小兒,待之如成人,未嘗欺绐。
同文嘗謂翼曰:“子勞謙有古人風,真吾友也。
”卒,年八十餘。
子度,舉進士,至侍禦史,曆京西轉運使,預修《太祖實錄》。
張昉有史材,曆知雜禦史、省郎,至殿中少監緻仕。
子信,自有傳。
滕知白善為詩,至刑部員外郎、河北轉運使。
子涉,為給事中。
高象先父凝祐,刑部郎中,以強幹稱。
象先,淳化中三司戶部副使,卒于光祿少卿。
郭成範最有文,為倉部員外郎,掌安定公書記。
辭疾,以司封員外郎緻仕,卒。
王砺事母甚謹,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至屯田郎中。
子渙、渎、淵、沖、泳。
渙子稷臣,渎子堯臣,并進士及第。
渙子夢臣,進士出身。
陳抟,字圖南,亳州真源人。
始四五歲,戲渦水岸側,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聰悟日益。
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以詩名。
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
自言嘗遇孫君仿、獐皮處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語抟曰:“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隐居。
”抟往栖焉。
因服氣辟谷曆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
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
每寝處,多百餘日不起。
周世宗好黃白術,有以抟名聞者,顯德三年,命華州送至阙下。
留止禁中月餘,從容問其術,抟對曰:“陛下為四海之主,當以緻治為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責,命為谏議大夫,固辭不受。
既知其無他術,放還所止,诏本州長吏歲時存問。
五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抟。
太平興國中來朝,太宗待之甚厚。
九年複來朝,上益加禮重,謂宰相宋琪等曰:“抟獨善其身,不幹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
抟居華山已四十餘年,度其年近百歲。
自言經承五代離亂,幸天下太平,故來朝觐。
與之語,甚可聽。
”因遣中使送至中書,琪等從容問曰:“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對曰:“抟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
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聖上龍顔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
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緻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
”琪等稱善,以其語白上。
上益重之,下诏賜号希夷先生,仍賜紫衣一襲,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雲台觀。
上屢與之屬和詩賦,數月放還山。
端拱初,忽謂弟子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