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

關燈
○李璘甄婆兒徐承珪劉孝忠呂升王翰羅居通黃德輿齊得一李罕澄邢神留沈正許祚李琳等胡仲堯仲容陳兢洪文撫易延慶董道明郭琮畢贊顧忻李瓊朱泰成象陳思道方綱龐天祐劉斌樊景溫榮恕旻祁暐何保之李玭侯義王光濟李祚等江白裘承詢孫浦等常真子晏王洤等杜誼姚宗明鄧中和毛安輿李訪朱壽昌侯可申積中郝ρ支漸鄧宗古沈宣蘇慶文台亨仰忻趙伯深彭瑜毛洵李籌楊芾楊慶陳宗郭義申世甯苟與齡王珠顔诩張伯威蔡定鄭绮鮑宗岩附 冠冕百行莫大于孝,範防百為莫大于義。

    先王興孝以教民厚,民用不薄;興義以教民睦,民用不争。

    率天下而由孝義,非履信思順之世乎。

    太祖、太宗以來,子有複父仇而殺人者,壯而釋之;刲股割肝,鹹見褒賞;至于數世同居,辄複其家。

    一百餘年,孝義所感,醴泉、甘露、芝草、異木之瑞,史不絕書,宋之教化有足觀者矣。

    作《孝義傳》。

     李璘,瀛州河間人。

    晉開運末,契丹犯邊,有陳友者乘亂殺璘父及家屬三人。

    乾德初,璘隸殿前散祗候,友為軍小校,相遇于京師寶積坊北,璘手刃殺友而不遁去,自言複父仇,案鞫得實,太祖壯而釋之。

      雍熙中,又有京兆鄠縣民甄婆兒,母劉與同裡人董知政忿競,知政擊殺劉氏。

    婆兒始十歲,妹方襁褓,托鄰人張氏乳養。

    婆兒避仇,徙居赦村,後數年稍長大,念母為知政所殺,又念其妹寄張氏,與兄課兒同詣張氏求見妹,張氏拒之,不得見。

    婆兒憤怒悲泣,謂兄曰:“我母為人所殺,妹流寄他姓,大仇不報,何用生為!”時方寒食,具酒肴詣母墳恸哭,歸取條桑斧置袖中,往見知政。

    知政方與小兒戲,婆兒出其後,以斧斫其腦殺之。

    有司以其事上請,太宗嘉其能複母仇,特貸焉。

     徐承珪,萊州掖人。

    幼失父母,與兄弟三人及其族三十口同甘藜藿,衣服相讓,曆四十年不改其操。

    所居崇善鄉緝俗裡,木連理,瓜瓠異蔓同實,州以聞。

    乾德元年,诏改鄉名義感,裡名和順。

    承珪嘗為贊皇令。

     劉孝忠,并州太原人。

    母病經三年,孝忠割股肉、斷左乳以食母;母病心痛劇,孝忠然火掌中,代母受痛。

    母尋愈。

    後數歲母死,孝忠傭為富家奴,得錢以葬。

    富家知其孝行,養為己子。

    後養父兩目失明,孝忠為舐之,經七日複能視。

    以親故,事佛謹,嘗于像前割雙股肉,注油創中,然燈一晝夜。

    劉鈞聞而召見,給以衣服、錢帛、銀鞍勒馬,署宣陵副使。

    開寶二年,太祖親征太原,召見慰谕。

      呂升,萊州人。

    父權失明,剖腹探肝以救父疾,父複能視而升不死。

    冀州南宮人王翰,母喪明,翰自抉右目睛補之,母目明如故。

    淳化中,并下诏賜粟帛。

     羅居通,益州成都人。

    母死,廬墓三年,有甘露降墳樹,芝草生其旁。

    開寶四年,長吏以聞,诏以居通為延長主簿。

     大中祥符初,資州人黃德輿葬父母,負土成墳,甘泉湧其側,降诏旌表。

     齊得一,密州諸城人。

    幼嗜學,及長,能讀《五經》,善于教授鄉裡。

    士大夫子弟不遠百裡,皆就之肄業焉。

    晉末,皇甫晖為密州防禦使,得一父為客将。

    及晖叛歸淮南,屢率衆剽劫于故郡,民之牛羊犬豕悉取以犒士卒,得一之家被略殆盡。

    後王萬敢為防禦使,性貪暴,執鄉民十八家,責其嘗以牛酒饋賊,盡殺之而取其資産,得一親屬死者十餘人,唯得一與兄脫身獲免。

    明年詣阙上訴,朝廷遣使按鞫之得實,萬敢削官,判官胡轍辄坐死。

    得一乃歸鄉裡,布衣蔬食,不樂仕進。

    開寶中,诏郡國舉廉退孝悌之士,本郡即以得一應诏。

    至阙,策試中選,授章丘主簿。

     李罕澄,冀州阜城人也,七世同居。

    漢乾祐三年,诏改鄉裡名及旌其門闾。

    太平興國六年,長吏以漢所賜诏書來上,複旌表之。

      刑神留,深州陸澤人。

    父超,逋官租,裡胥督租,與超鬥,超歐裡胥死。

    神留年十六,詣吏求代父死。

    州以聞,特诏減死,賜裡胥家萬錢為棺斂具。

     端拱初,泰州海陵人沈正父為屯田院衙官,兇暴無賴,使酒毆平人死,正中塗見,父恐懾,述其故,正即号呼褫衣,就毆其屍。

    巡警者捕送官,獄具,怡然就死,聞者悲之。

     許祚,江州德化人。

    八世同居,長幼七百八十一口。

    太平興國七年,旌其門闾。

    淳化二年,本州言祚家春夏常乏食,诏歲貸米千斛。

     又有信州李琳十五世同居,貝州田祚、京兆惠從順十世同居,廬州趙廣、順安軍鄭彥圭、信州俞隽八世同居,陝州張文裕六世同居,襄州張巨源、劉芳、潭州瞿景鴻、溫州陳偘、江陵褚彥逢五世同居,徐州彭程四世同居,皆賜诏旌表門闾。

    巨源素習法律,太平興國五年,賜明法及第。

    芳淳化四年來賀壽甯節,賜進士出身。

    偘事母至孝,賜其母粟帛。

    彥逢兄弟五人皆年七十餘,至道元年,轉運使表其事,诏補彥逢教練使。

     胡仲堯,洪州奉新人。

    累世聚居,至數百口。

    構學舍于華林山别墅,聚書萬卷,大設廚廪,以延四方遊學之士。

    南唐李煜時嘗授寺丞。

    雍熙二年,诏旌其門闾。

    仲堯詣阙謝恩,賜白金器二百兩。

    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堯發廪減市直以振饑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橋。

    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許每歲以香稻時果貢于内東門。

    五年,遣弟仲容來賀壽甯節。

    召見仲容,特授試校書郎,賜袍笏犀帶,又以禦書賜之。

    公卿多賦詩稱美。

    仲堯稍遷國子監主簿,緻仕,卒。

     仲容字鹹和,鹹平三年,複至阙貢土物,改大理評事,屢被賜赍。

    仲容建本縣孔子廟,頗為宏敞。

    後遷光祿丞緻仕,天禧中,特賜绯魚。

    卒,年七十九。

    以弟之子用讷為後,試校書郎。

    仲容弟克順,端拱二年進士,至都官員外郎、三司戶部判官。

    仲容子用之洎從子用莊、用舟,并進士及第。

     陳兢,江州德安人,陳宜都王叔明之後。

    叔明五世孫兼,唐右補阙。

    兼生京,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無子,以從子褒為嗣,褒至鹽官令。

    褒生灌,高安丞。

    灌孫伯宣,避難泉州,與馬總善注司馬遷《史記》行于世;後遊廬山,因居德安,嘗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順初卒。

    伯宣子崇為江州長史,益置田園,為家法戒子孫,擇群從掌其事,建書堂教誨之。

    僖宗時嘗诏旌其門,南唐又為立義門,免其徭役。

    崇子衮,江州司戶。

    衮子昉,試奉禮郎。

     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