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姻睦,人無間言。
每食,必群坐廣堂,未成人者别為一席。
有犬百餘,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建書樓于别墅,延四方之士,肄業者多依焉。
鄉裡率化,争訟稀少。
開寶初,平江南,知州張齊上請仍舊免其徭役,從之。
昉弟之子鴻。
太平興國七年,江南轉運使張齊賢又奏免雜科。
兢即鴻之弟。
淳化元年,知州康戬又上言兢家常苦食不足,诏本州每歲貸粟二千石。
後兢死,其從父弟旭每歲止受貸粟之半,雲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
屬歲儉谷貴,或勸其全受而粜之,可邀善價,旭曰:“朝廷以旭家群從千口,轸其乏食,貸以公粟,豈可見利忘義,為罔上之事乎?”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賜禦書,還,言旭家孝友儉讓,近于淳古。
太宗嘗對近臣言之,參知政事張洎對曰:“旭宗族千餘口,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内,肅于公府。
”且言及旭受貸事。
上以遠民義聚,複能固廉節,為之歎息。
大中祥符四年,以旭為江州助教。
旭卒,弟蘊主家事。
天聖元年,又以蘊繼為助教。
蘊卒,弟泰主之。
泰弟度,太子中舍緻仕。
從子延賞、可,并舉進士。
延賞職方員外郎。
洪文撫,南康建昌人,本姓犯宣祖偏諱,改焉。
曾祖谔,唐虔州司倉參軍,子孫衆多,以孝悌著稱。
六世義居,室無異爨。
就所居雷湖北創書舍,招來學者。
至道中,本軍以聞,遣内侍裴愈赍禦書百軸賜其家。
文撫遣弟文舉詣阙貢土物為謝,太宗飛白一軸曰“義居人”以賜之,命文舉為江州助教。
三年八月,又诏表其門闾。
自是每歲遣子弟入貢,必厚賜答之。
文撫兄子待用,登鹹平二年進士第,至都官員外郎。
易延慶字餘慶,筠州上高人。
父赟,以勇力仕南唐至雄州刺史。
延慶幼聰慧,涉獵經史,尤長聲律,以父蔭為奉禮郎。
顯德四年,周師克淮南,赟歸朝,授道州刺史;延慶亦授大名府兵曹參軍,後為大理評事,知臨淮縣。
乾德末,赟卒,葬臨淮。
延慶居喪摧毀,廬于墓側,手植松柏數百本,旦出守墓,夕歸侍母。
紫芝生于墓之西北,數年又生玉芝十八莖。
本州将表其事,延慶懇辭。
或畫其芝來京師,朝士多為詩賦,稱其孝感。
服阕,延慶以母老稱疾不就官。
母卒後,藁殡數年,延慶出為大理寺丞。
嘗司建安市征,及母葬有期,私歸營葬,掩圹而返。
知軍扈繼升言其擅去職,坐免所居官,複廬墓側數年。
母平生嗜栗,延慶樹二栗樹墓側,二樹連理。
蘇易簡、朱台符為贊美之。
後知端州,卒。
子綸,大中祥符元年,進士及第。
董道明,蔡州褒信人。
母死出葬,道明潛匿墓中,人瘗之,經三日,家人發冢取之,道明無恙,終身廬于墓側。
郭琮,台州黃岩人。
幼喪父,事母極恭順。
娶妻有子,移居母室。
凡母之所欲,必親奉之。
居常不過中食,絕飲酒茹葷者三十年,以祈母壽。
母年百歲,耳目不衰,飲食不減,鄉裡異之。
至道三年,诏書存恤孝悌,鄉老陳贊率同裡四十人狀琮事于轉運使以聞,有诏旌表門闾,除其徭役。
明年,母無疾而終。
琮哀号幾乎滅性,鄉闾率金帛以助葬。
又有越州應天寺僧者,幼貧無以養母,剃發乞食以給晨夕。
母年一百五歲而終。
潭州長沙人畢贊,仕郡為引贊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餘。
轉運使表其事,诏贊解職終養。
顧忻,泰州泰興人。
十歲喪父,以母病,葷辛不入口者十載。
雞初鳴,具冠帶率妻子詣母之室,問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嘗離母左右。
母老,目不能睹物,忻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寫佛經數卷。
母目忽明,燭下能縫衽,九十餘無疾而終。
又有杭州仁和人李瓊,以鬻缯為業,事母孝,夜常十餘起省母。
母喜食時新,瓊百方求市,得必十倍酬其直。
朱泰,湖州武康人。
家貧,鬻薪養母,常适數十裡外易甘旨以奉母。
泰服食粗粝,戒妻子常候母色。
一日,雞初鳴入山,及明,憩于山足,遇虎搏攫負之而去。
泰已瞑眩,行百餘步,忽稍醒,厲聲曰:“虎為暴食我,所恨母無托爾!”虎忽棄泰于地,走不顧,如人疾驅狀。
泰匍匐而歸。
母扶持以泣,泰亦強舉動,不逾月如故。
鄉裡聞其孝感,率金帛遺之,裡人目為朱虎殘。
成象,渠州流江人。
以詩書訓授裡中,事父母以孝聞。
母病,割股肉食之,诏賜束帛醪酒。
淳化中,李順盜據郡縣,象父母驚悸而死,燼骨寄浮圖舍,象号泣營葬。
賊平,鄉裡率錢三百萬贈之。
象廬于墓側,以衰服襟袂篩土于墳上,日三鬥。
每恸,聞者戚怆。
未嘗食肉衣帛,或贈之亦不受。
虎豹環廬而卧,象無畏色。
燕百餘集廬中,禾生墓側吐九穗。
服終猶未還家,知禮者為書以谕之,遂歸教授,遠近目為成孝子。
陳思道,江陰人。
喪父,事母兄以孝悌聞。
鬻醯市側,以給晨夕,買物不酬價,如所索與之。
母病,思道衣不解帶者數月,雙目瘡爛,飲食随母多少。
洎母喪,水漿不入口七日。
既葬,裒鬻醯之利,得錢十萬,奉其兄。
結廬墓側,日夜悲恸,其妻時攜兒女詣之,拒不與見。
夏日種瓜,以待過客。
晝則白兔馴狎,夜則虎豹環其廬而卧。
鹹平元年,知軍上其事,诏賜束帛,旌其門。
方綱,池州青陽人。
八世同爨,家屬七百口,居室六百區,每旦鳴鼓會食。
嘗出稻五千{?易}振貸貧民。
景德二年,轉運使馮亮以聞,诏旌其門。
天禧中,侍禦史韓億安撫江南,使還,言綱家稅籍錢四百餘千,米二千五百斛,同居四百年,而本縣科率一無寬假,望蠲其戶雜科,诏從之。
龐天祐,江陵人。
以經籍教授裡中。
父疾,天祐割股肉食之;疾愈,又複病目喪明,天祐号泣祈天舐之。
父年八十餘,大中祥符四年卒,天祐負土封墳,結廬其側,晝夜号不絕聲。
知府陳堯咨親往緻奠,上其事,诏旌表門闾。
天祐家無儋石儲,居委巷中,堯咨為徙裡門之右,築阙表之。
劉斌,定州人。
父加友,端拱中為從弟志元所殺。
斌兄弟皆幼,随母改适人,母嘗戒之曰:“爾等長,必複父仇。
”景德中,斌兄弟挾刀伺志元于道,刺之不殊,即詣吏自陳。
州具獄上請,诏志元黥面配隸汝州,釋斌等罪。
樊景溫,陝州芮城人;榮恕旻,雄州歸信人。
兄弟異居積年。
大中祥符
每食,必群坐廣堂,未成人者别為一席。
有犬百餘,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建書樓于别墅,延四方之士,肄業者多依焉。
鄉裡率化,争訟稀少。
開寶初,平江南,知州張齊上請仍舊免其徭役,從之。
昉弟之子鴻。
太平興國七年,江南轉運使張齊賢又奏免雜科。
兢即鴻之弟。
淳化元年,知州康戬又上言兢家常苦食不足,诏本州每歲貸粟二千石。
後兢死,其從父弟旭每歲止受貸粟之半,雲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
屬歲儉谷貴,或勸其全受而粜之,可邀善價,旭曰:“朝廷以旭家群從千口,轸其乏食,貸以公粟,豈可見利忘義,為罔上之事乎?”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賜禦書,還,言旭家孝友儉讓,近于淳古。
太宗嘗對近臣言之,參知政事張洎對曰:“旭宗族千餘口,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内,肅于公府。
”且言及旭受貸事。
上以遠民義聚,複能固廉節,為之歎息。
大中祥符四年,以旭為江州助教。
旭卒,弟蘊主家事。
天聖元年,又以蘊繼為助教。
蘊卒,弟泰主之。
泰弟度,太子中舍緻仕。
從子延賞、可,并舉進士。
延賞職方員外郎。
洪文撫,南康建昌人,本姓犯宣祖偏諱,改焉。
曾祖谔,唐虔州司倉參軍,子孫衆多,以孝悌著稱。
六世義居,室無異爨。
就所居雷湖北創書舍,招來學者。
至道中,本軍以聞,遣内侍裴愈赍禦書百軸賜其家。
文撫遣弟文舉詣阙貢土物為謝,太宗飛白一軸曰“義居人”以賜之,命文舉為江州助教。
三年八月,又诏表其門闾。
自是每歲遣子弟入貢,必厚賜答之。
文撫兄子待用,登鹹平二年進士第,至都官員外郎。
易延慶字餘慶,筠州上高人。
父赟,以勇力仕南唐至雄州刺史。
延慶幼聰慧,涉獵經史,尤長聲律,以父蔭為奉禮郎。
顯德四年,周師克淮南,赟歸朝,授道州刺史;延慶亦授大名府兵曹參軍,後為大理評事,知臨淮縣。
乾德末,赟卒,葬臨淮。
延慶居喪摧毀,廬于墓側,手植松柏數百本,旦出守墓,夕歸侍母。
紫芝生于墓之西北,數年又生玉芝十八莖。
本州将表其事,延慶懇辭。
或畫其芝來京師,朝士多為詩賦,稱其孝感。
服阕,延慶以母老稱疾不就官。
母卒後,藁殡數年,延慶出為大理寺丞。
嘗司建安市征,及母葬有期,私歸營葬,掩圹而返。
知軍扈繼升言其擅去職,坐免所居官,複廬墓側數年。
母平生嗜栗,延慶樹二栗樹墓側,二樹連理。
蘇易簡、朱台符為贊美之。
後知端州,卒。
子綸,大中祥符元年,進士及第。
董道明,蔡州褒信人。
母死出葬,道明潛匿墓中,人瘗之,經三日,家人發冢取之,道明無恙,終身廬于墓側。
郭琮,台州黃岩人。
幼喪父,事母極恭順。
娶妻有子,移居母室。
凡母之所欲,必親奉之。
居常不過中食,絕飲酒茹葷者三十年,以祈母壽。
母年百歲,耳目不衰,飲食不減,鄉裡異之。
至道三年,诏書存恤孝悌,鄉老陳贊率同裡四十人狀琮事于轉運使以聞,有诏旌表門闾,除其徭役。
明年,母無疾而終。
琮哀号幾乎滅性,鄉闾率金帛以助葬。
又有越州應天寺僧者,幼貧無以養母,剃發乞食以給晨夕。
母年一百五歲而終。
潭州長沙人畢贊,仕郡為引贊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餘。
轉運使表其事,诏贊解職終養。
顧忻,泰州泰興人。
十歲喪父,以母病,葷辛不入口者十載。
雞初鳴,具冠帶率妻子詣母之室,問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嘗離母左右。
母老,目不能睹物,忻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寫佛經數卷。
母目忽明,燭下能縫衽,九十餘無疾而終。
又有杭州仁和人李瓊,以鬻缯為業,事母孝,夜常十餘起省母。
母喜食時新,瓊百方求市,得必十倍酬其直。
朱泰,湖州武康人。
家貧,鬻薪養母,常适數十裡外易甘旨以奉母。
泰服食粗粝,戒妻子常候母色。
一日,雞初鳴入山,及明,憩于山足,遇虎搏攫負之而去。
泰已瞑眩,行百餘步,忽稍醒,厲聲曰:“虎為暴食我,所恨母無托爾!”虎忽棄泰于地,走不顧,如人疾驅狀。
泰匍匐而歸。
母扶持以泣,泰亦強舉動,不逾月如故。
鄉裡聞其孝感,率金帛遺之,裡人目為朱虎殘。
成象,渠州流江人。
以詩書訓授裡中,事父母以孝聞。
母病,割股肉食之,诏賜束帛醪酒。
淳化中,李順盜據郡縣,象父母驚悸而死,燼骨寄浮圖舍,象号泣營葬。
賊平,鄉裡率錢三百萬贈之。
象廬于墓側,以衰服襟袂篩土于墳上,日三鬥。
每恸,聞者戚怆。
未嘗食肉衣帛,或贈之亦不受。
虎豹環廬而卧,象無畏色。
燕百餘集廬中,禾生墓側吐九穗。
服終猶未還家,知禮者為書以谕之,遂歸教授,遠近目為成孝子。
陳思道,江陰人。
喪父,事母兄以孝悌聞。
鬻醯市側,以給晨夕,買物不酬價,如所索與之。
母病,思道衣不解帶者數月,雙目瘡爛,飲食随母多少。
洎母喪,水漿不入口七日。
既葬,裒鬻醯之利,得錢十萬,奉其兄。
結廬墓側,日夜悲恸,其妻時攜兒女詣之,拒不與見。
夏日種瓜,以待過客。
晝則白兔馴狎,夜則虎豹環其廬而卧。
鹹平元年,知軍上其事,诏賜束帛,旌其門。
方綱,池州青陽人。
八世同爨,家屬七百口,居室六百區,每旦鳴鼓會食。
嘗出稻五千{?易}振貸貧民。
景德二年,轉運使馮亮以聞,诏旌其門。
天禧中,侍禦史韓億安撫江南,使還,言綱家稅籍錢四百餘千,米二千五百斛,同居四百年,而本縣科率一無寬假,望蠲其戶雜科,诏從之。
龐天祐,江陵人。
以經籍教授裡中。
父疾,天祐割股肉食之;疾愈,又複病目喪明,天祐号泣祈天舐之。
父年八十餘,大中祥符四年卒,天祐負土封墳,結廬其側,晝夜号不絕聲。
知府陳堯咨親往緻奠,上其事,诏旌表門闾。
天祐家無儋石儲,居委巷中,堯咨為徙裡門之右,築阙表之。
劉斌,定州人。
父加友,端拱中為從弟志元所殺。
斌兄弟皆幼,随母改适人,母嘗戒之曰:“爾等長,必複父仇。
”景德中,斌兄弟挾刀伺志元于道,刺之不殊,即詣吏自陳。
州具獄上請,诏志元黥面配隸汝州,釋斌等罪。
樊景溫,陝州芮城人;榮恕旻,雄州歸信人。
兄弟異居積年。
大中祥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