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

關燈
中,景溫樗樹五枝并為一,恕旻家榆樹兩本自合,兩家感其異,複義聚,鄉人稱雍睦。

     祁暐字坦之,萊州膠水人。

    淳化三年進士,曆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

    天禧中,出知濰州,母卒。

    葬于州城之南。

    暐既解官,就墳側構小室,号泣守護,蔬食,經六冬,堕足二指。

    有白烏白兔馴擾墳側,州人異之,以狀聞。

    有诏旌美,賜帛三十匹、粟三十石,令長吏每月存問。

      何保之,梓州通泉人。

    業進士,有至行。

    母卒,負土成墳,廬于其側。

    日有群烏飛集墳上,哀鳴不去,又嘗有兔馴于坐隅,人稱異焉。

    大中祥符降诏旌恤。

      李玭,大名宗城人。

    性笃孝,力耕以事母。

    母卒,讓田與其弟堅,遂廬于葬所,晝夜号泣,負土築墳高丈餘。

    又以二代及諸族父母藁葬者盡禮築之,凡三年成六墳,皆丈餘。

    不食肉衣帛,不預人事,遑遑然唯恐築之不及,墳成,複留守墳三年。

    常令兄之子賣藥以自給。

    年六十餘,足未嘗入縣門。

    鄉人目為李孝子。

    天禧中,知府張知白以狀聞,诏賜粟帛,令府縣安存之。

    裡中有母在而析産者聞玭被旌,兄弟慚懼,複相率同居。

      侯義,應天府楚丘人。

    貧無産,傭田以事母。

    裡人有葬其親而遽返者,義母過其冢,泣謂義曰:“我死,其若是乎!”義乃感激自誓而不欲言,但慰其母曰:“勿悲,義必不爾。

    ”鹹平中,母卒,義力自辦葬,不掩墳圹,晝則負土築墳,夜則恸哭柩側。

    妻子困匮不給,田主曹氏哀憐之,資以餱糧。

    逾年,墳間瓜異蒂、木連理,又有巨蛇繞其側不暴物,野鴿飛而不去。

    嘗遇盜劫其衣服,既而知是義物,悉還之。

     王光濟,廬州人。

    喪母,因刻像日夕奉事如平生,孝道純笃。

    鹹平二年,本州以孝聞,有诏旌之。

     時又有徐州豐人李祚,親喪,廬墓側凡二十七年,家人百計勉谕,不聽。

    益州雙流人周善敏,喪父,廬于墓側。

    母病,又割股肉以啖之,遂愈。

    大中祥符九年,特诏旌表祚,賜善敏粟帛存慰之。

     江白,建昌人。

    景德二年進士。

    父禹錫,有節義,高年不仕,躬自教授,大中祥符初,獻《東封詩》十五篇,有诏嘉美,賜以粟帛,歲時遣使存問。

    五年,卒。

    白自鄞尉罷還,負土營葬,廬于墓側,藜羹芒屩,晝夜号泣,将終制猶然。

    轉運使以其狀聞,诏賜帛二十匹,粟麥二十石,醪酒十缸。

     裘承詢,越州會稽人。

    居雲門山前,十九世無異爨。

    子弟習弦誦,鄉裡稱其敦睦。

    州以聞,诏旌其門闾。

      鹹平後,又有保定軍孫浦、襄州常元紹、蔡州王美、解州董孝章并十世同居;莫州高珪、永定軍朱仁貴、潞州邢濬、相州趙祚八世同居;麟州楊榮、隰州趙友、開封李居正、颍州張可象、衛州張珪、滄州崔諒七世同居;邢州王覺、趙州曹遵六世同居;兖州童升、陳州樊可行、京兆元守全、平定軍段德五世同居;開封張仁遇、亳州王子上、建昌軍瞿肅四世同居。

    肅家百五十口,長幼孝悌,鄉人化之。

    又河陰王世及、大名李宗祐、陳州劉閏、宣州汪政、潭州李耕,或聚居至七百口,累數十百年。

    并所在請加旌表,诏從之,仍蠲其課調。

     大中祥符初,東封泰山,判兖州王欽若言曲阜東野宜、乾封窦益合居五六世,有節行。

    四年,祀汾陰,考制度使馬起言陝州張化基、閻用和、楊忠義聚族累世,孝悌可稱。

    并即行在所降诏褒美,各優賜粟帛。

     常真,陳州項城人。

    父母死,廬墓終喪,負土成墳,不茹葷血。

    周廣順中,诏旌其門闾。

    開寶七年,本州以聞,诏再加旌表。

    真妻病,子晏割股肉以養母,及死,次子守規徒跣,日一食,廬墓三年。

    太平興國八年,诏旌表之。

     又有齊州王洤、河南李繼成、滄州胡元興,并母死負土成墳,晝夜哭不絕聲。

    州郡繼以聞,皆降诏旌其門闾,賜以粟帛。

     杜誼字漢臣,台州黃岩人。

    事父母至孝。

    父剛嚴,誼獨失愛,惴惴不自容,伺顔色而後進。

    繼喪父母,号恸晝夜不絕,勺水不入口者累日。

    蔔葬,徒跣負土為墳,往來十餘裡,日渡塘澗,泥水沒骭,雖大雨雪未嘗少止。

    手足皲裂血流,以漆塗之。

    每覆一畚,必三繞墳号而後去。

    既葬,遂茇舍墓旁,負土終喪,人往視之,辄遣去。

    日一飯,不葷。

    雖虎狼交于墓側,誼泰然無所畏。

    明年,吳越大水,山皆發洚,推巨石走十數裡。

    台州山最高而水又夜至,旁山之民,居廬、墓田、畜牧漂壞者甚衆,而獨不及誼。

    邑人狀其事以聞,诏書嘉獎。

     事族父衍甚謹,衍愛之均諸子。

    以祖垂象蔭入官,至贊善大夫。

    嘗知永城縣,歲捐奉錢三十萬,以收瘗汴渠之溺死者凡四十餘。

    又出奉錢率其下新文宣王廟,兩旁為學舍數十區,旦夕講學于其堂。

    永城父老稱誼之政為不可及。

     誼生平敦厚,尚信義,有大志,家貧,不恤有無,常推以濟親友。

    後通判梓州,卒。

    子揆才十六歲,哭誼墓旁卒。

     姚宗明,河中永樂人也。

    其十世祖栖雲。

    當唐貞元中,調卒戍邊,栖雲之父語其兄曰:“兄嗣未立,可無往。

    某幸有子,請代兄行。

    ”遂戰沒塞上。

    時栖雲方三歲,其母再嫁,栖雲養于伯母。

    既長,事伯母如其母,伯母亡,栖雲葬之。

    又招魂葬其父,痛其父死于邊,乃廬于墓次,終身哀慕不衰。

    縣令蘇轍以俸錢買地,開阡刻石表之。

    河中尹渾瑊上其事,诏加優賜,表其門,名其鄉曰孝悌,社曰節義,裡曰敬愛。

     栖雲生嶽,嶽生君儒,君儒生師正。

    自嶽至師正,四世廬墓。

    五世孫曰厚,六世曰雅,七世曰文,八世曰敬真,九世曰直,十世曰宗明。

    當慶曆初,有司以姚氏十世同居聞于朝,仁宗诏複其家。

    十一世孫用和,十二世孫士明,十三世孫德。

    自宗明至德又三世,自慶曆以後又五十餘年,而其家孝睦不替。

     姚氏世為農,無為學者。

    家不甚富,有田數十頃,聚族百餘人。

    子孫躬事農桑,僅給衣食,曆三百餘年無異辭者。

    經唐末、五代,兵戈亂離,而子孫保守墳墓,骨肉不相離散,求之天下,未或有焉。

     鄧中和字祖德,開封長垣人。

    舉《三禮》。

    景祐、慶曆間喪親,廬墓終其喪,定省往來如事生者二十年,負土累墳高三丈。

     毛安輿,嘉州洪雅人。

    年九歲父死,負土為墳,廬于其側三年。

    知益州張方平聞之,遺以酒饩,狀其事以聞。

      李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