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關燈
小
中
大
升曰:“汝可于張超谷鑿石為室,吾将憩焉。
”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書數百言為表,其略曰:“臣抟大數有終,聖朝難戀,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如期而卒,經七日支體猶溫。
有五色雲蔽塞洞口,彌月不散。
抟好讀《易》,手不釋卷。
常自号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
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箋其指。
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詩六百餘首。
能逆知人意,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賈休複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謂休複曰:“子來非有他,蓋欲吾瓢爾。
”呼侍者取以與之,休複大驚,以為神。
有郭沆者,少居華陰,夜宿雲台觀。
抟中夜呼令趣歸,沆未決;有頃,複日曰:“可勿歸矣。
”明日,沆還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幾死,食頃而愈。
華陰隐士李琪,自言唐開元中郎官,已數百歲,人罕見者;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顔,步履輕疾,頃刻數百裡,世以為神仙。
皆數來抟齋中,人鹹異之。
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華陰,至雲台觀,閱抟畫像,除其觀田租。
又有許瓊者,開封鄢陵人。
開寶五年,子永罷盧縣尉,詣匦上言:“臣年七十五,父瓊年九十九,長兄年八十一,次兄年七十九,欲乞近地一官,以就榮養。
”上覽奏,召永訊之,即命迎其父赴阙。
瓊得對于講武殿,上顧問久之,悉能奏對,而詞氣不衰,言唐末以來事,曆曆可聽。
上悅其父子俱享遐壽,賜襲衣、犀帶、銀鞍勒馬、帛三十匹、茶二十斤,授永鄢城令。
是時,澶密齊沂、萊江吉萬州、江陰梁山軍,各奏八十已上呂繼美等二十九人,并賜爵公士。
真宗時,凡老人年百歲已上者,州縣以名聞,皆诏賜衣帛、米麥,長吏存撫之。
種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也。
父诩,吏部令史,調補長安主簿。
放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不與群兒戲。
父嘗令舉進士,放辭以業未成,不可妄動。
每往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
未幾父卒,數兄皆幹進,獨放與母俱隐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結草為廬,僅庇風雨。
以請習為業,從學者衆,得束脩以養母,母亦樂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術,别為堂于峰頂,盡日望雲危坐。
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栗。
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号雲溪醉侯。
幅巾短褐,負琴攜壺,溯長溪,坐磐石,采山藥以助飲,往往終日。
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裡,徒步與樵人往返。
性不喜浮圖氏,嘗裂佛經以制帷帳。
所著《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人頗稱之。
多為歌詩,自稱“退士”,嘗作傳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陝西轉運宋惟幹言其才行,诏使召之。
其母恚曰:“常勸汝勿聚徒講學。
身既隐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将棄汝深入窮山矣。
”放稱疾不起。
其母盡取其筆硯焚之,與放轉居窮僻,人迹罕至。
太宗嘉其節,诏京兆賜以缗錢使養母,不奪其志,有司歲時存問。
鹹平元年母卒,水漿不入口三日,廬于墓側。
翰林學士宋湜、集賢院學士錢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貧不克葬,诏賜錢三萬、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喪。
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言放隐居三十年,不遊城市十五載,孝行純至,可勵風俗,簡樸退靜,無謝古人。
複诏本府遣官詣山,以禮發遣赴阙,赍裝錢五萬,放辭不起。
明年,齊賢出守京兆,複條陳放操行,請加旌贲。
即賜诏曰:“汝隐居丘園,博通今古,孝悌之行,鄉裡所推,慕古人之遺榮,挹君子之常道。
屢覽守藩之奏,彌彰遁世之風,載渴來儀,副予延伫。
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賜帛百匹、錢十萬。
”九月,放至,對崇政殿,以幅巾見,命坐與語,詢以民政邊事。
放曰:“明王之治,愛民而已,惟徐而化之。
”餘皆謙讓不對。
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館,賜巾服簡帶,館于都亭驿,大官供膳。
翌日,表辭恩命。
上知放舊與陳堯叟遊,令堯叟谕意;又謂宰相曰:“朕求茂異,以廣視聽,資治道。
如放終未樂仁,亦可遂其請也。
”中書傳诏,放曰:“病居山林,天恩累加禮聘,岩猿溪鳥之性,固不敢以祿仕為意。
然主上虛懷待士,旰食憂人之心,亦不敢以羁束為念。
”遂诏不聽其讓。
數日,複召見,賜绯衣、象簡、犀帶、銀魚,禦制五言詩寵之,賜昭慶坊第一區,加帷帳什物,銀器五百兩,錢三十萬。
中謝日,賜食學士院,自是屢得召對。
六年春,再表謝暫歸故山,诏許其請。
将行,又遷起居舍人,命館閣官宴餞于瓊林苑,上賜七言詩三章,在席皆賦。
十月,遣使就山撫問,圖其林泉居處以獻,優诏趣其入觐,放以疾未平為請。
景德元年十月,來朝,言歸山之久,請計月不受奉,诏特給之。
嘗因觀書賦詩,上曰:“放體格高古。
聞其歸,私居終日,默坐一室。
山水之樂,亦天性也。
每所詢問,皆據經以對,頗多裨益。
朕優待之,蓋以激浮競也。
”放每至京師,秦雍生徒多就而受業。
二年,擢為右谏議大夫。
表乞嵩少養疾,許之,令河南府檢校。
召對資政殿,曲宴學士院,王欽若洎當直學士
”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書數百言為表,其略曰:“臣抟大數有終,聖朝難戀,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如期而卒,經七日支體猶溫。
有五色雲蔽塞洞口,彌月不散。
抟好讀《易》,手不釋卷。
常自号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
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箋其指。
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詩六百餘首。
能逆知人意,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賈休複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謂休複曰:“子來非有他,蓋欲吾瓢爾。
”呼侍者取以與之,休複大驚,以為神。
有郭沆者,少居華陰,夜宿雲台觀。
抟中夜呼令趣歸,沆未決;有頃,複日曰:“可勿歸矣。
”明日,沆還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幾死,食頃而愈。
華陰隐士李琪,自言唐開元中郎官,已數百歲,人罕見者;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顔,步履輕疾,頃刻數百裡,世以為神仙。
皆數來抟齋中,人鹹異之。
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華陰,至雲台觀,閱抟畫像,除其觀田租。
又有許瓊者,開封鄢陵人。
開寶五年,子永罷盧縣尉,詣匦上言:“臣年七十五,父瓊年九十九,長兄年八十一,次兄年七十九,欲乞近地一官,以就榮養。
”上覽奏,召永訊之,即命迎其父赴阙。
瓊得對于講武殿,上顧問久之,悉能奏對,而詞氣不衰,言唐末以來事,曆曆可聽。
上悅其父子俱享遐壽,賜襲衣、犀帶、銀鞍勒馬、帛三十匹、茶二十斤,授永鄢城令。
是時,澶密齊沂、萊江吉萬州、江陰梁山軍,各奏八十已上呂繼美等二十九人,并賜爵公士。
真宗時,凡老人年百歲已上者,州縣以名聞,皆诏賜衣帛、米麥,長吏存撫之。
種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也。
父诩,吏部令史,調補長安主簿。
放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不與群兒戲。
父嘗令舉進士,放辭以業未成,不可妄動。
每往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
未幾父卒,數兄皆幹進,獨放與母俱隐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結草為廬,僅庇風雨。
以請習為業,從學者衆,得束脩以養母,母亦樂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術,别為堂于峰頂,盡日望雲危坐。
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栗。
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号雲溪醉侯。
幅巾短褐,負琴攜壺,溯長溪,坐磐石,采山藥以助飲,往往終日。
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裡,徒步與樵人往返。
性不喜浮圖氏,嘗裂佛經以制帷帳。
所著《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人頗稱之。
多為歌詩,自稱“退士”,嘗作傳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陝西轉運宋惟幹言其才行,诏使召之。
其母恚曰:“常勸汝勿聚徒講學。
身既隐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将棄汝深入窮山矣。
”放稱疾不起。
其母盡取其筆硯焚之,與放轉居窮僻,人迹罕至。
太宗嘉其節,诏京兆賜以缗錢使養母,不奪其志,有司歲時存問。
鹹平元年母卒,水漿不入口三日,廬于墓側。
翰林學士宋湜、集賢院學士錢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貧不克葬,诏賜錢三萬、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喪。
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言放隐居三十年,不遊城市十五載,孝行純至,可勵風俗,簡樸退靜,無謝古人。
複诏本府遣官詣山,以禮發遣赴阙,赍裝錢五萬,放辭不起。
明年,齊賢出守京兆,複條陳放操行,請加旌贲。
即賜诏曰:“汝隐居丘園,博通今古,孝悌之行,鄉裡所推,慕古人之遺榮,挹君子之常道。
屢覽守藩之奏,彌彰遁世之風,載渴來儀,副予延伫。
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賜帛百匹、錢十萬。
”九月,放至,對崇政殿,以幅巾見,命坐與語,詢以民政邊事。
放曰:“明王之治,愛民而已,惟徐而化之。
”餘皆謙讓不對。
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館,賜巾服簡帶,館于都亭驿,大官供膳。
翌日,表辭恩命。
上知放舊與陳堯叟遊,令堯叟谕意;又謂宰相曰:“朕求茂異,以廣視聽,資治道。
如放終未樂仁,亦可遂其請也。
”中書傳诏,放曰:“病居山林,天恩累加禮聘,岩猿溪鳥之性,固不敢以祿仕為意。
然主上虛懷待士,旰食憂人之心,亦不敢以羁束為念。
”遂诏不聽其讓。
數日,複召見,賜绯衣、象簡、犀帶、銀魚,禦制五言詩寵之,賜昭慶坊第一區,加帷帳什物,銀器五百兩,錢三十萬。
中謝日,賜食學士院,自是屢得召對。
六年春,再表謝暫歸故山,诏許其請。
将行,又遷起居舍人,命館閣官宴餞于瓊林苑,上賜七言詩三章,在席皆賦。
十月,遣使就山撫問,圖其林泉居處以獻,優诏趣其入觐,放以疾未平為請。
景德元年十月,來朝,言歸山之久,請計月不受奉,诏特給之。
嘗因觀書賦詩,上曰:“放體格高古。
聞其歸,私居終日,默坐一室。
山水之樂,亦天性也。
每所詢問,皆據經以對,頗多裨益。
朕優待之,蓋以激浮競也。
”放每至京師,秦雍生徒多就而受業。
二年,擢為右谏議大夫。
表乞嵩少養疾,許之,令河南府檢校。
召對資政殿,曲宴學士院,王欽若洎當直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