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關燈
小
中
大
、舍人、待制悉預。
既罷,又賜宴于欽若直廬。
表乞免都門置餞之禮。
屢遣中使勞問,賜以茶藥。
是冬,複來朝。
三年,以兄喪請告歸終南營葬,複召宴賜詩。
放山居草舍五六區,啖野蔬荞麥。
表求太宗禦書及經史音疏,悉給焉。
十月,複至,上謂宰相曰:“放比來高尚其事,每所詢問,頗有可采。
朝廷雖加爵秩,而未能大用,即物議未厭,所慮放卷而懷之。
”即遣内侍任文慶赍诏谕之曰:“朕臨禦寰區,憂勤旰昃,詳延茂異,物色隐淪,思訪話言,用熙庶績。
以卿栖心岩窦,屏迹嚣塵,蹑绮皓之遐蹤,有曾、顔之至行,特舉贲園之典,果符前席之心。
每所谘詢,備詳理道,載觀敷納,蔚有材謀,深簡朕懷,頗思大用。
然以群情未悉,成命是稽。
今四隩來同,萬區思乂,方崇政本,庶厚時風。
卿必能酌斟化源,丹青王度,恢富國強兵之術,陳制禮作樂之規。
返樸還淳,措刑息訟,輔予不逮,馴至太平,登用機衡,弼成寡昧。
卿宜體茲眷遇,罄乃誠明,叙經國之大猷,述緻君之遠略,盡形奏牍,以沃朕心。
副涼德之倚毗,褰外朝之觀聽,乃司樞務,式洽至公。
” 放上言曰:“臣讀書業文,實自父師之誨,學古嗜退,本求山水之樂。
思率天性以奉至道,豈有意于麋鹿,蓋無心于绂冕。
其所幸者,邦家化成,疆場兵偃,群黎鼓舞,庶彙胥悅。
蒲帛之聘,寵渙岩谷,君命薦及,肅聽祗受。
既朝象魏之下,但愧岩林之賤。
奉聖顔于咫尺,聆德音之教論。
列迹侍從,峨冠谏诤。
雖愚者之慮,竭忠規而屢陳;而大君之明,懼瞽言之無補。
今又訪以禮樂之制,詢其刑政之方,且小器微材,欲加大用。
蓋念沿革之攸宜,曆三五而既異,弛張之體,豈一二而可述。
國家謀建皇極,跻納富壽,惟二聖之光宅,總百王之阙漏,豈伊葑菲,敢預論述。
方今德義宣明,鸾骥戾止,如臣之才,俨爾骈列。
伏望洞知臣之鑒,憐守節之志,俾泛駕無覆壓之害,使為器免溢蕩之咎,寝此過聽,遂其夙心。
況臣首獻納之行,不為無位;預清閑之對,不為疏隔。
又安敢碌碌而依違,嘿嘿而曠素?願且齒于谏署,庶少觀于朝制,斯亦否能有适,名器無假。
唯茲保全之惠,仰醫仁聖之賜。
” 時先俾陳堯叟谕旨,堯叟手筆審其意,放雲:“自被聘召,及遷谏垣,無所補報,為幸多矣。
今主上聖明,朝無阙政,處之顯位,則是重增其過。
”及覽表,上曰:“放能守分懇讓,益可嘉也。
”大中祥符元年,命判集賢院,從封泰山,拜給事中。
二年四月,求歸山,宴餞于龍圖閣,命學士即席賦詩,制序。
上作詩,卒章雲:“我心虛伫日,無複醉山中。
”初,放作詩嘗有“溪上醉眠都不知”之句,故及之。
三年正月,複召赴阙,表乞賜告,手诏優答之。
作歌賜之,乃赍衣服、器币,令京兆府每季遣幕職就山存問。
四年正月,複來朝,從祠汾陰,拜工部侍郎。
放屢至阙下,俄複還山,人有诒書嘲其出處之迹,且勸以棄位居岩谷,放不答。
放終身不娶,尤惡嚣雜,故京城賜第為擇僻處。
然祿賜既優,晚節頗飾輿服。
于長安廣置良田,歲利甚博,亦有強市者,遂緻争訟,門人族屬依倚恣橫。
王嗣宗守京兆,放嘗乘醉慢罵之。
嗣宗屢遣人責放不法,仍條上其事。
诏工部郎中施護推究,會赦恩而止。
四月,求歸山,又賜宴遣之。
所居山林,細民多縱樵采,特诏禁止。
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觀側,遣内侍就興唐觀基起第賜之。
假逾百日,續給其奉。
然猶往來終南,按視田畝。
每行必給驿乘,在道或親诟驿吏,規算糧具之直。
時議浸薄之。
嘗曲宴令群臣賦詩,杜鎬以素不屬辭,誦《北山移文》以譏之。
上嘗語近臣曰:“放為朕言事甚衆,但外廷無知者。
”因出所上《時議》十三篇,其目曰:《議道》、《議德》、《議刑》、《議器》、《議文武》、《議制度》、《議教化》、《議賞罰》、《議官司》、《議軍政》、《議獄訟》、《議征賦》、《議邪正》。
八年十一月乙醜,晨興,忽取前後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諸生會飲于次,酒數行而卒。
訃聞,上甚嗟悼,親制文遣内侍朱允中緻祭。
歸葬終南,贈工部尚書,錄其侄世雍同學究出身。
萬适,字縱之,陳州宛丘人,自号遣玄子。
六七歲即為詩。
及長,喜學問,精于《道德經》。
與高錫族子冕及韓伾交遊,酬唱多有警句。
不求仕進,專以著述為務,有《狂簡集》百卷、《雅書》三卷、《志苑》三卷、《雍熙詩》二百首,《經籍擿科讨論》計四十卷。
淳化中,伾任翰林學士,因召對,上問曰:“卿早在嵩陽,當時輩流頗有遺逸否?”伾以适及楊璞、田诰為對,上悉令召至阙下。
诏書下而诰卒。
璞既至,對于便殿,不願仕進,上賜以束帛,與一子出身,遣還故郡。
适最後至,特授慎縣主簿。
适素康強無疾,诏下日已病,猶勉強赴朝謝,舉止山野,人皆笑之,後數日卒。
田诰者,曆城人。
好著述,聚學徒數百人,舉進士至顯達者接踵,以故聞名于朝,宋惟翰、許衮皆其弟子也。
诰著作百餘篇傳于世,大率迂闊。
每構思必匿深草中,絕不聞人聲,俄自草中躍出,即一篇成矣。
楊璞字契玄,鄭州新鄭人。
善歌詩
既罷,又賜宴于欽若直廬。
表乞免都門置餞之禮。
屢遣中使勞問,賜以茶藥。
是冬,複來朝。
三年,以兄喪請告歸終南營葬,複召宴賜詩。
放山居草舍五六區,啖野蔬荞麥。
表求太宗禦書及經史音疏,悉給焉。
十月,複至,上謂宰相曰:“放比來高尚其事,每所詢問,頗有可采。
朝廷雖加爵秩,而未能大用,即物議未厭,所慮放卷而懷之。
”即遣内侍任文慶赍诏谕之曰:“朕臨禦寰區,憂勤旰昃,詳延茂異,物色隐淪,思訪話言,用熙庶績。
以卿栖心岩窦,屏迹嚣塵,蹑绮皓之遐蹤,有曾、顔之至行,特舉贲園之典,果符前席之心。
每所谘詢,備詳理道,載觀敷納,蔚有材謀,深簡朕懷,頗思大用。
然以群情未悉,成命是稽。
今四隩來同,萬區思乂,方崇政本,庶厚時風。
卿必能酌斟化源,丹青王度,恢富國強兵之術,陳制禮作樂之規。
返樸還淳,措刑息訟,輔予不逮,馴至太平,登用機衡,弼成寡昧。
卿宜體茲眷遇,罄乃誠明,叙經國之大猷,述緻君之遠略,盡形奏牍,以沃朕心。
副涼德之倚毗,褰外朝之觀聽,乃司樞務,式洽至公。
” 放上言曰:“臣讀書業文,實自父師之誨,學古嗜退,本求山水之樂。
思率天性以奉至道,豈有意于麋鹿,蓋無心于绂冕。
其所幸者,邦家化成,疆場兵偃,群黎鼓舞,庶彙胥悅。
蒲帛之聘,寵渙岩谷,君命薦及,肅聽祗受。
既朝象魏之下,但愧岩林之賤。
奉聖顔于咫尺,聆德音之教論。
列迹侍從,峨冠谏诤。
雖愚者之慮,竭忠規而屢陳;而大君之明,懼瞽言之無補。
今又訪以禮樂之制,詢其刑政之方,且小器微材,欲加大用。
蓋念沿革之攸宜,曆三五而既異,弛張之體,豈一二而可述。
國家謀建皇極,跻納富壽,惟二聖之光宅,總百王之阙漏,豈伊葑菲,敢預論述。
方今德義宣明,鸾骥戾止,如臣之才,俨爾骈列。
伏望洞知臣之鑒,憐守節之志,俾泛駕無覆壓之害,使為器免溢蕩之咎,寝此過聽,遂其夙心。
況臣首獻納之行,不為無位;預清閑之對,不為疏隔。
又安敢碌碌而依違,嘿嘿而曠素?願且齒于谏署,庶少觀于朝制,斯亦否能有适,名器無假。
唯茲保全之惠,仰醫仁聖之賜。
” 時先俾陳堯叟谕旨,堯叟手筆審其意,放雲:“自被聘召,及遷谏垣,無所補報,為幸多矣。
今主上聖明,朝無阙政,處之顯位,則是重增其過。
”及覽表,上曰:“放能守分懇讓,益可嘉也。
”大中祥符元年,命判集賢院,從封泰山,拜給事中。
二年四月,求歸山,宴餞于龍圖閣,命學士即席賦詩,制序。
上作詩,卒章雲:“我心虛伫日,無複醉山中。
”初,放作詩嘗有“溪上醉眠都不知”之句,故及之。
三年正月,複召赴阙,表乞賜告,手诏優答之。
作歌賜之,乃赍衣服、器币,令京兆府每季遣幕職就山存問。
四年正月,複來朝,從祠汾陰,拜工部侍郎。
放屢至阙下,俄複還山,人有诒書嘲其出處之迹,且勸以棄位居岩谷,放不答。
放終身不娶,尤惡嚣雜,故京城賜第為擇僻處。
然祿賜既優,晚節頗飾輿服。
于長安廣置良田,歲利甚博,亦有強市者,遂緻争訟,門人族屬依倚恣橫。
王嗣宗守京兆,放嘗乘醉慢罵之。
嗣宗屢遣人責放不法,仍條上其事。
诏工部郎中施護推究,會赦恩而止。
四月,求歸山,又賜宴遣之。
所居山林,細民多縱樵采,特诏禁止。
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觀側,遣内侍就興唐觀基起第賜之。
假逾百日,續給其奉。
然猶往來終南,按視田畝。
每行必給驿乘,在道或親诟驿吏,規算糧具之直。
時議浸薄之。
嘗曲宴令群臣賦詩,杜鎬以素不屬辭,誦《北山移文》以譏之。
上嘗語近臣曰:“放為朕言事甚衆,但外廷無知者。
”因出所上《時議》十三篇,其目曰:《議道》、《議德》、《議刑》、《議器》、《議文武》、《議制度》、《議教化》、《議賞罰》、《議官司》、《議軍政》、《議獄訟》、《議征賦》、《議邪正》。
八年十一月乙醜,晨興,忽取前後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諸生會飲于次,酒數行而卒。
訃聞,上甚嗟悼,親制文遣内侍朱允中緻祭。
歸葬終南,贈工部尚書,錄其侄世雍同學究出身。
萬适,字縱之,陳州宛丘人,自号遣玄子。
六七歲即為詩。
及長,喜學問,精于《道德經》。
與高錫族子冕及韓伾交遊,酬唱多有警句。
不求仕進,專以著述為務,有《狂簡集》百卷、《雅書》三卷、《志苑》三卷、《雍熙詩》二百首,《經籍擿科讨論》計四十卷。
淳化中,伾任翰林學士,因召對,上問曰:“卿早在嵩陽,當時輩流頗有遺逸否?”伾以适及楊璞、田诰為對,上悉令召至阙下。
诏書下而诰卒。
璞既至,對于便殿,不願仕進,上賜以束帛,與一子出身,遣還故郡。
适最後至,特授慎縣主簿。
适素康強無疾,诏下日已病,猶勉強赴朝謝,舉止山野,人皆笑之,後數日卒。
田诰者,曆城人。
好著述,聚學徒數百人,舉進士至顯達者接踵,以故聞名于朝,宋惟翰、許衮皆其弟子也。
诰著作百餘篇傳于世,大率迂闊。
每構思必匿深草中,絕不聞人聲,俄自草中躍出,即一篇成矣。
楊璞字契玄,鄭州新鄭人。
善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