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
關燈
小
中
大
毋使節行之士為橫辱所挫。
”陶說遂不行。
元祐初,部使者申薦之,诏從其尚,以宣德郎緻仕。
明年,複教授本州。
,在職不受廪奉,鄉裡問遺絲毫無所受;家租有餘,則推以濟貧乏。
卒,年七十六。
孫侔,字少述,與王安石、曾鞏遊,名傾一時。
早孤,事母盡孝。
志于祿養,故屢舉進士。
及母病革,自誓終身不求仕。
客居江、淮間,士大夫敬畏之。
劉敞知揚州,言其孝弟忠信,足以扶世矯俗,求之朝廷,呂公著、王安石之流也。
诏以為揚州教授,辭。
敞守永興,辟入幕府,亦辭。
英宗時,沈遘及王陶、韓維連薦之,授忠武軍推官、常州推官,皆不赴。
少與安石友善,安石為相,過真州與相見,侔待之如布衣交。
卒,年六十六。
初,王回、王令、常秩與侔皆有盛名,回、令不壽,秩為隐不竟,唯侔以不仕始終。
劉易,忻州人。
性介烈,博學好古,喜談兵。
韓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論》,授太學助教、并州州學說書。
不能屈志仕進,寓居于虢之盧氏,習辟谷術。
趙抃複薦其行誼,賜号退安處士。
易作詩,琦每為書之石,或不可其意辄滌去,琦亦再書之。
尹洙帥渭,延緻尊禮,狄青代洙,遇之亦厚。
治平末,卒,琦作文祭之雲:“剛介之性,天下能合者有幾?淵源之學,古人不到者甚多。
”其敬之如此。
熙甯察訪定戶役,诏易家用處士如七品恩,得減半,示優禮雲。
姜潛,字至之,兖州奉符人。
從孫複學《春秋》。
用田況舉召試學士院,為明州錄事參軍。
以母思鄉求緻仕,敕過門下,知封駁司吳奎封還之,而與韓绛共上章以薦,徙兖州錄事參軍。
從奎辟郓州教授,奎升堂拜其母,又薦為國子直講、韓王宮伴讀。
谒宗正允弼,吏引趨庭,潛不答,呼馬欲去,遂以客禮見。
熙甯初,诏舉選人淹滞者與京官凡三十七人,潛在選中。
神宗聞其賢,召對延和殿,訪以治道何以緻之,對曰:“有《堯》、《舜》二《典》在,顧陛下緻之之道何如。
”知陳留縣,至數月,青苗令下,潛出錢,榜其令于縣門,已,徙之鄉落,各三日無應者。
遂撤榜付吏曰:“民不願矣!”錢以是獨得不散。
司農、開封疑潛沮格,各使其屬來驗,皆如令。
而條例司劾祥符住散青苗錢,潛知且不免,移疾去,縣人詣府請留之,不得。
家居卒,年六十六。
連庶字居錫,安州應山人。
舉進士,調商水尉、壽春令。
興學,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
淮南王舊壘在山間,會大水,州守議取其甓為城,庶曰:“弓矢舞衣傳百世,藏于王府,非為必可用,蓋以古之物傳于今,尚有典刑也。
”壘因是得存。
以母老乞監陳州稅。
嘗送客出北門,見日西風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歸。
久之,翰林學士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祖無擇言庶文學行義,宜在台閣。
以知昆山縣,辭不行。
累遷職方員外郎,卒。
庶始與弟庠在鄉裡,時宋郊兄弟、歐陽修皆依之。
及二宋貴達,不可其志,退居二十年。
守道好修,非其人不交,非其義秋毫不可污也。
庶既死,宋郊之孫義年為應山令,緣邑人之意,作堂于法興僧舍,繪二宋及庶、庠之像祠事之。
庠亦登科,敏于政事,号良吏,終都官郎中。
章詧字,隐之,成都雙流人。
少孤,鞠于兄嫂,以所事父母事之。
博通經學,尤長《易》、《太玄》,著《發隐》三篇,明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數寓道之用、三摹九據始終之變。
蜀守蔣堂、楊察、張方平、何郯、趙抃鹹以逸民薦,一賜粟帛,再命州助教,不就。
嘉祐中,賜号沖退處士。
王素時為州,因更其所居之鄉曰處士,裡曰通儒,坊曰沖退。
詧由是益以道自裕,尊生養氣,憂喜、是非亦不以撓其心形。
嘗訪裡人範百祿,謂曰:“子辟谷二十餘年,今強力尚足,子亦嘗知以氣治疾之說乎?”百祿因從扣《太玄》,詧為解述大旨,再複《摛》詞曰:“‘人之所好而不足者,善也;所醜而有餘者,惡也。
君子能強其所不足,而拂其所有餘,《太玄》之道幾矣。
’此子雲仁義之心,予之于《太玄》也,述斯而已。
若苦其思,艱其言,迂溺其所以為數而忘其仁義之大,是惡足以語夫道哉?”熙甯元年,卒,年七十六。
子祀,亦好古學,嘗應行義敦遣诏。
仍世有隐德,其所居猶存。
俞汝尚,字退翁,湖州烏程人。
少時讀書于鄣南之昆山。
為人溫溫有禮,議論不苟。
不可于意,有所不言,言之未嘗妄也。
不肯料理生事,不以貧乏撓其懷,淡于勢利。
聞人善言善行,記之不忘,時時為人道之。
擢進士第,涉曆州縣,無少營進取之心。
嘗知導江縣,新繁令卒,使者使承其乏,将資以公田,辭,不許,至則悉以周舊令之家。
熙甯初,簽書劍南西川判官。
趙抃守蜀,以簡靜為治,每旦退坐便齋
”陶說遂不行。
元祐初,部使者申薦之,诏從其尚,以宣德郎緻仕。
明年,複教授本州。
,在職不受廪奉,鄉裡問遺絲毫無所受;家租有餘,則推以濟貧乏。
卒,年七十六。
孫侔,字少述,與王安石、曾鞏遊,名傾一時。
早孤,事母盡孝。
志于祿養,故屢舉進士。
及母病革,自誓終身不求仕。
客居江、淮間,士大夫敬畏之。
劉敞知揚州,言其孝弟忠信,足以扶世矯俗,求之朝廷,呂公著、王安石之流也。
诏以為揚州教授,辭。
敞守永興,辟入幕府,亦辭。
英宗時,沈遘及王陶、韓維連薦之,授忠武軍推官、常州推官,皆不赴。
少與安石友善,安石為相,過真州與相見,侔待之如布衣交。
卒,年六十六。
初,王回、王令、常秩與侔皆有盛名,回、令不壽,秩為隐不竟,唯侔以不仕始終。
劉易,忻州人。
性介烈,博學好古,喜談兵。
韓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論》,授太學助教、并州州學說書。
不能屈志仕進,寓居于虢之盧氏,習辟谷術。
趙抃複薦其行誼,賜号退安處士。
易作詩,琦每為書之石,或不可其意辄滌去,琦亦再書之。
尹洙帥渭,延緻尊禮,狄青代洙,遇之亦厚。
治平末,卒,琦作文祭之雲:“剛介之性,天下能合者有幾?淵源之學,古人不到者甚多。
”其敬之如此。
熙甯察訪定戶役,诏易家用處士如七品恩,得減半,示優禮雲。
姜潛,字至之,兖州奉符人。
從孫複學《春秋》。
用田況舉召試學士院,為明州錄事參軍。
以母思鄉求緻仕,敕過門下,知封駁司吳奎封還之,而與韓绛共上章以薦,徙兖州錄事參軍。
從奎辟郓州教授,奎升堂拜其母,又薦為國子直講、韓王宮伴讀。
谒宗正允弼,吏引趨庭,潛不答,呼馬欲去,遂以客禮見。
熙甯初,诏舉選人淹滞者與京官凡三十七人,潛在選中。
神宗聞其賢,召對延和殿,訪以治道何以緻之,對曰:“有《堯》、《舜》二《典》在,顧陛下緻之之道何如。
”知陳留縣,至數月,青苗令下,潛出錢,榜其令于縣門,已,徙之鄉落,各三日無應者。
遂撤榜付吏曰:“民不願矣!”錢以是獨得不散。
司農、開封疑潛沮格,各使其屬來驗,皆如令。
而條例司劾祥符住散青苗錢,潛知且不免,移疾去,縣人詣府請留之,不得。
家居卒,年六十六。
連庶字居錫,安州應山人。
舉進士,調商水尉、壽春令。
興學,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
淮南王舊壘在山間,會大水,州守議取其甓為城,庶曰:“弓矢舞衣傳百世,藏于王府,非為必可用,蓋以古之物傳于今,尚有典刑也。
”壘因是得存。
以母老乞監陳州稅。
嘗送客出北門,見日西風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歸。
久之,翰林學士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祖無擇言庶文學行義,宜在台閣。
以知昆山縣,辭不行。
累遷職方員外郎,卒。
庶始與弟庠在鄉裡,時宋郊兄弟、歐陽修皆依之。
及二宋貴達,不可其志,退居二十年。
守道好修,非其人不交,非其義秋毫不可污也。
庶既死,宋郊之孫義年為應山令,緣邑人之意,作堂于法興僧舍,繪二宋及庶、庠之像祠事之。
庠亦登科,敏于政事,号良吏,終都官郎中。
章詧字,隐之,成都雙流人。
少孤,鞠于兄嫂,以所事父母事之。
博通經學,尤長《易》、《太玄》,著《發隐》三篇,明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數寓道之用、三摹九據始終之變。
蜀守蔣堂、楊察、張方平、何郯、趙抃鹹以逸民薦,一賜粟帛,再命州助教,不就。
嘉祐中,賜号沖退處士。
王素時為州,因更其所居之鄉曰處士,裡曰通儒,坊曰沖退。
詧由是益以道自裕,尊生養氣,憂喜、是非亦不以撓其心形。
嘗訪裡人範百祿,謂曰:“子辟谷二十餘年,今強力尚足,子亦嘗知以氣治疾之說乎?”百祿因從扣《太玄》,詧為解述大旨,再複《摛》詞曰:“‘人之所好而不足者,善也;所醜而有餘者,惡也。
君子能強其所不足,而拂其所有餘,《太玄》之道幾矣。
’此子雲仁義之心,予之于《太玄》也,述斯而已。
若苦其思,艱其言,迂溺其所以為數而忘其仁義之大,是惡足以語夫道哉?”熙甯元年,卒,年七十六。
子祀,亦好古學,嘗應行義敦遣诏。
仍世有隐德,其所居猶存。
俞汝尚,字退翁,湖州烏程人。
少時讀書于鄣南之昆山。
為人溫溫有禮,議論不苟。
不可于意,有所不言,言之未嘗妄也。
不肯料理生事,不以貧乏撓其懷,淡于勢利。
聞人善言善行,記之不忘,時時為人道之。
擢進士第,涉曆州縣,無少營進取之心。
嘗知導江縣,新繁令卒,使者使承其乏,将資以公田,辭,不許,至則悉以周舊令之家。
熙甯初,簽書劍南西川判官。
趙抃守蜀,以簡靜為治,每旦退坐便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