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

關燈
第一。

    以父老固辭歸養,闾裡賢之。

      仰忻,字天贶,溫州永嘉人。

    力學,以笃行稱。

    年五十餘,執母喪盡孝禮。

    躬自負土,廬于墓側,有慈烏白竹之瑞。

    紹聖中,郡守楊蟠表其裡“孝廉坊”。

    大觀二年,以行取士,郡以忻應诏。

    未幾卒,特贈将仕郎。

     趙伯深,字逢原。

    父子佪,宣和間為棣州兵官屬。

    會兵動燕雲,子佪被檄往塞上。

    伯深時尚幼,與其母張留居棣州。

    既而金人渡河,伯深母子相失。

    子佪亦隔絕,建炎二年,始得南歸。

    子佪卒,伯深訪尋其母二十餘年。

    一旦聞在滬南,伯深徒步入蜀,間關累年。

    紹興二十一年,乃得其母,相持号泣,哀感行路。

    曾慥在夔州,賦詩以美其孝。

      彭瑜,字君玉,吉之安福人。

    熙甯間失其母,瑜朝夕焚香祈天,願知母所在,如是十餘年。

    俄有人言母為泰和倪氏婦,瑜竟迎以歸。

      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

    天聖二年進士,又中拔萃科。

    性至孝,凡守四官,再以親疾解任,執藥調膳,嘗而後進,三月不之寝室。

    父應佺通判太平州,卒官,母高繼卒于池陽舟次。

    持锸荷土以為墳,手胝面黔,親友不能識,廬于墓凡二十一月,朝夕哭踴,食裁脫粟。

    諸生請問經義,對之流涕,未嘗言文。

    抱疾歸,數日而卒。

    郡以孝聞,賜其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

    兄溥,字文祖,亦以哀毀卒于舟中。

     李籌者,洵同縣人,字彥良。

    與弟衡字平國生同乳,二歲喪母,十歲喪父,兄弟每以不逮事親為恨。

    政和中,改葬其母于楊山,負土成墳,廬于墓左。

    未幾,廬所産木一本兩幹,高丈許複合于一,至其末乃分兩幹五枝,鄉人以為瑞。

     有楊芾者,亦同縣人,字文卿,性至孝,歸必市酒肉以奉二親,未嘗及妻子。

    紹興五年大饑,為親負米百裡外,遇盜奪之不與,盜欲兵之,芾恸哭曰:“吾為親負米,不食三日矣。

    幸哀我。

    ”盜義而釋之。

     楊慶,鄞人。

    父病,貧不能召醫,乃刲股肉啖之,良已。

    其後母病不能食,慶取右乳焚之,以灰和藥進焉,入口遂差,久之乳複生。

    宣和三年,守樓異名其坊曰“崇孝”。

    紹興七年,守仇悆為之請。

    十二年,诏表其門,複之。

    悆曰:“韓退之作《鄠人對》,以毀傷支體為害義。

    而匹夫單人,身膏草莽,軌訓之理未宏,汲引之徒多阙,而乃行成于内,情發自天。

    使稍知詩書禮義之說,推其所存,出身事主,臨難伏節死義,豈減介之推、安金藏哉!” 陳宗,永嘉人。

    年十六,母蔡病笃,刲股為餌,病愈。

    已而複病不救,宗一恸而絕。

    郡守陸德輿雲:“陳宗自毀其體,哀恸傷生,雖非孝道之正,而能為人所難為之事,亦天性之至。

    ”官為合葬,榜曰“陳孝子墓”。

     郭義,興化軍人。

    早遊太學,以操尚稱。

    年四十餘,客錢塘,聞母喪,徒跣奔喪,每一恸辄嘔血。

    家貧甚,故人有所饋,不受。

    聚土為墳,手莳松竹,而廬于其旁。

    甘露降于墓上,烏鵲馴集。

    郡上其事,诏旌表其闾,于所居前安綽楔,左右建土台,高一丈二尺,方正,下廣上狹,飾白,間以赤,仍植所宜木。

     申世甯,信州鉛山人。

    紹興六年,潘達兵襲鉛山,父愈年七十,未及出戶遇賊,賊意其有藏金,欲殺之。

    世甯年未冠,亟引頸願代父死,賊感其孝,兩全之。

     苟與齡字壽隆,滁州來安人。

    志尚高潔,事其親,生養死葬,力竭而禮盡,鄉黨稱之。

    母殁,廬墓側,有芝十九莖生于墓亭。

    郡縣以事聞,旌其門。

     王珠字仲淵,吉州龍泉人,以孝謹聞。

    建炎間,居父憂,芝數本生墓側,倒植竹以為杙,複生柯葉。

    紹興間,再罹母喪,複有雙竹靈芝之祥。

     顔诩,唐太師真卿之後。

    真卿嘗谪廬陵,故诩為吉州永新人。

    诩少孤,兄弟數人,事繼母以孝聞。

    一門千指,家法嚴肅,男女異序,少長輯睦,匜架無主,廚馔不異。

    義居數十年,終日怡愉,家人不見其喜愠。

    年七十餘卒。

     張伯威,大安軍人。

    武翼大夫、禦前前軍正将祥之子。

    紹熙元年,武舉進士。

    調神泉尉。

    大母黃,年九十八,不忍之官。

    黃得血痢疾瀕殆,伯威剔左臂肉食之,遂愈。

    繼母楊因姑病笃,驚而成疾,伯威複剔臂肉作粥以進,其疾亦愈。

    伯威妹嫁崔均,其姑王疾,妹亦剔左臂肉作粥以進,達旦即愈。

    知大安軍羅植即伯威所居立純孝坊,崔均所居立孝婦坊。

    事聞,诏伯威與升擢,倍賜其妹束帛。

     蔡定,字元應,越州會稽人。

    家世微且貧。

    父革,依郡獄吏傭書以生,資定使學,遊鄉校,稍稍有稱。

    郡獄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以诖誤,年七十餘矣,法當免系。

    鞫胥任澤削其籍年而入之,罪且與獄吏等。

    案具,府奏上之。

    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囚,而革不得獨決。

    定切痛念父當耆年,以非辜堕圄狴,誓将身贖。

    數詣府号訴,請代坐獄,弗許;請效命于戎行,弗許;請隸五符為兵,又弗許。

    定知父終不可贖也,仰而呼曰:“天乎!将使定坐視父纏徽纆乎!父老耄,不應連系;傭書,罪不應與獄吏等。

    理明矣,而無所雲訴。

    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定圖死矣,庶有司哀憐而釋父,則雖死無憾矣!”于是預為志銘其墓,又為狀若詣府者結置袂間,皆叙陳緻死之由,冀其父之必免也。

    以建炎元年十二月甲申,自赴河死。

    府帥聞之,驚曰“真孝”,立命出革,厚為定具棺斂事,而撫周其家。

     鄭绮,婺州浦江人。

    善讀書,通《春秋谷梁》學。

    以肅睦治家,九世不異爨。

    四世孫德珪、德璋,孝友天至,晝則聯幾案,夜則同衾寝。

    德璋素剛直,與物多迕,宋亡,仇家遂陷以死罪,當會逮揚州。

    德珪哀弟之見誣,乃陽謂曰:“彼欲害吾也,何預爾事?我往則奸狀白,爾去得不死乎!”即治行。

    德璋追至諸暨道中,兄弟相持頓足哭,争欲就死。

    德珪默計沮其行,遂绐以無往,夜将半,從間道逸去。

    德璋複追至廣陵,德珪已斃于獄。

    德璋聞之,恸絕者數四,負骨歸葬。

    廬墓再期,每一悲号,烏鳥皆翔集不食。

    德珪之子文嗣,幼病偻,德璋鞫之如己子。

     有鮑宗岩者,字傅叔,徽州歙人。

    子壽孫字子壽。

    宋末,盜起裡中。

    宗岩避地山谷間,為賊所得,縛宗岩樹上,将殺之。

    壽孫拜前願代父死,宗岩曰:“吾老矣,僅一子奉先祀,豈可殺之?吾願自死。

    ”盜兩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