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三忠義九
關燈
小
中
大
徒累人爾。
”乃招淮士數千自随,然常怏怏曰:“有将無兵,其如彼何!”天祥自興國趨永豐,大兵追其後,信戰于方石嶺,中數矢,傷重不能戰,自投崖石而死。
士人葬之,顔色如生。
贈清遠軍承宣使,立廟旌之。
蕭明哲字元甫,太和人。
性剛毅有膽氣,明大節。
少舉進士,天祥開府汀州,辟充督幹架閣監軍。
師出嶺,明哲以贛縣民義複萬安,連結諸砦拒守。
兵敗,被執不屈,死于隆興。
臨刑大罵不絕口,聞者壯之。
杜浒字貴卿,丞相範從子也,少負氣遊俠。
德祐元年,有诏勤王,浒時宰縣,糾集民兵得四千人。
文天祥開阃平江,往附焉。
時陳志道等贊天祥出使,浒力争不可,志道逐之去。
已而天祥果見留,志道竊藏逃歸。
天祥北行,諸客無敢從者,浒獨慨然請行。
特改兵部架閣。
從京口,以計賂守夜劉千戶者,得官镫,脫天祥,偕走淮甸,繇海道以達永嘉。
益王即位,授司農卿、廣東提舉、招讨副使、督府參謀。
尋往溫、台招集兵财。
福安陷,與天祥相失,遂趨行朝。
蘇劉義疑浒自來,欲殺之,陳宜中、張世傑不可,使人監護之,乃免。
久之,奉命複入天祥幕。
及空坑兵敗,又與跋涉患難以出。
天祥移屯潮州,浒議趨海道,天祥不聽,使護海舟至官富場。
浒懼力單,徑趨崖山,兵潰被執,以憂憤感疾卒。
林琦,閩人也。
德祐二年,大兵既迫臨安,琦于赭山結集忠義數千人,捍禦海道。
以功補宣教郎、督府主管機宜文字,充檢院。
文天祥開府南劍,琦佐其幕。
琦外文采,内忠實,數涉患難,無怨怼辭。
及潮州移屯,琦俱被執,至惠州遁,複執之北行,赴水,為吏所拔,至建康,以憂憤死。
蕭資,天祥幕下書史也。
天祥起兵,資于患難中扶持甚至。
空坑兵敗,以全督府印功,升閣門、路钤轄。
資性和厚,臨機應變,輯穆将士,總攝細務,任腹心之寄。
潮陽移屯,與大兵遇,死之。
徐臻,溫州人。
父官河南,德祐元年春,臻往省,以道阻。
會天祥勤王,臻往依之,以筆劄典樞密,小心精練。
天祥被執,臻脫難複來,願從天祥北行,扶持患難,備殚忠款,至隆興病死。
金應者,性少剛知義。
為天祥職書司,入京補承信郎,官路分。
天祥奉使被執,左右皆散,應獨無畔志。
及脫走鎮江,至淮東,以憂憤死焉。
何時字了翁,撫州樂安人,天祥同年進士也。
調廬陵尉,尋入江西轉運司幕府,還臨江軍司理參軍。
郡獄相傳,舊斬一寇,屍能行一裡許。
衆神之,塐為肉身臯陶。
時至,取故牍閱,此寇嘗掠殺數人,曰:“如此可為神乎?”命鞭之,湛于水,人服其明。
改知興國縣。
天祥起兵,辟署帥府機宜、帶行監文思院。
天祥入衛,時任留司,分司吉州。
饷運平江,天祥奏時知撫州。
吉州下,時脫身歸鄉裡。
益王立,天祥開府南劍,時起兵趨興國接引,以時帶行卿監、江西提刑。
時聚兵複崇仁縣,未幾,大軍奄至,兵敗,削發為僧,竄迹嶺南,賣蔔自給,變姓名,自号堅白道人。
又有陳子敬者,贛州人。
以赀雄鄉裡,嘗從天祥遊。
天祥開阃汀州,子敬募集民兵屯皂口,據贛下流。
及天祥攻贛,子敬與合謀,忠效甚著。
空坑兵敗,複聚兵屯黃塘砦,連結山砦不降。
大軍以重兵襲其砦,砦潰,子敬不知所終。
劉士昭,太和人,嘗為針工。
與鄉人同謀複太和縣,敗,血指書帛雲:“生為宋民,死為宋鬼,赤心報國,一死而已。
”因以其帛自缢死。
其黨入獄,多乞憐苟免。
有王士敏者,獨慷慨不撓,題其裾:“此生無複望生還,一死都歸談笑間,大地盡為腥血污,好收吾骨首陽山。
”臨刑歎曰:“恨吾病失聲,不能大罵耳。
” 同時有趙孟壘者,合州人。
登開慶元年第,為金華尉。
臨安降,與從子由鑒懷太皇太後帛書詣益王,擢宗正寺簿、監軍。
複明州,戰敗見獲,不屈磔死。
方大軍駐紹興,福王與芮從子曰孟松,謀舉兵,事洩,被執至臨安。
範文虎诘其謀逆,孟松诟曰:“賊臣負國厚恩,共危社稷,我帝室之胄,欲一刷宗廟之恥,乃更以為逆乎?”文虎怒,驅出斬之,過宋廟,呼曰:“太祖、太宗列聖之靈在天,何以使孟松至此?”都人莫不隕淚。
既死,雷電晝晦者久之。
”乃招淮士數千自随,然常怏怏曰:“有将無兵,其如彼何!”天祥自興國趨永豐,大兵追其後,信戰于方石嶺,中數矢,傷重不能戰,自投崖石而死。
士人葬之,顔色如生。
贈清遠軍承宣使,立廟旌之。
蕭明哲字元甫,太和人。
性剛毅有膽氣,明大節。
少舉進士,天祥開府汀州,辟充督幹架閣監軍。
師出嶺,明哲以贛縣民義複萬安,連結諸砦拒守。
兵敗,被執不屈,死于隆興。
臨刑大罵不絕口,聞者壯之。
杜浒字貴卿,丞相範從子也,少負氣遊俠。
德祐元年,有诏勤王,浒時宰縣,糾集民兵得四千人。
文天祥開阃平江,往附焉。
時陳志道等贊天祥出使,浒力争不可,志道逐之去。
已而天祥果見留,志道竊藏逃歸。
天祥北行,諸客無敢從者,浒獨慨然請行。
特改兵部架閣。
從京口,以計賂守夜劉千戶者,得官镫,脫天祥,偕走淮甸,繇海道以達永嘉。
益王即位,授司農卿、廣東提舉、招讨副使、督府參謀。
尋往溫、台招集兵财。
福安陷,與天祥相失,遂趨行朝。
蘇劉義疑浒自來,欲殺之,陳宜中、張世傑不可,使人監護之,乃免。
久之,奉命複入天祥幕。
及空坑兵敗,又與跋涉患難以出。
天祥移屯潮州,浒議趨海道,天祥不聽,使護海舟至官富場。
浒懼力單,徑趨崖山,兵潰被執,以憂憤感疾卒。
林琦,閩人也。
德祐二年,大兵既迫臨安,琦于赭山結集忠義數千人,捍禦海道。
以功補宣教郎、督府主管機宜文字,充檢院。
文天祥開府南劍,琦佐其幕。
琦外文采,内忠實,數涉患難,無怨怼辭。
及潮州移屯,琦俱被執,至惠州遁,複執之北行,赴水,為吏所拔,至建康,以憂憤死。
蕭資,天祥幕下書史也。
天祥起兵,資于患難中扶持甚至。
空坑兵敗,以全督府印功,升閣門、路钤轄。
資性和厚,臨機應變,輯穆将士,總攝細務,任腹心之寄。
潮陽移屯,與大兵遇,死之。
徐臻,溫州人。
父官河南,德祐元年春,臻往省,以道阻。
會天祥勤王,臻往依之,以筆劄典樞密,小心精練。
天祥被執,臻脫難複來,願從天祥北行,扶持患難,備殚忠款,至隆興病死。
金應者,性少剛知義。
為天祥職書司,入京補承信郎,官路分。
天祥奉使被執,左右皆散,應獨無畔志。
及脫走鎮江,至淮東,以憂憤死焉。
何時字了翁,撫州樂安人,天祥同年進士也。
調廬陵尉,尋入江西轉運司幕府,還臨江軍司理參軍。
郡獄相傳,舊斬一寇,屍能行一裡許。
衆神之,塐為肉身臯陶。
時至,取故牍閱,此寇嘗掠殺數人,曰:“如此可為神乎?”命鞭之,湛于水,人服其明。
改知興國縣。
天祥起兵,辟署帥府機宜、帶行監文思院。
天祥入衛,時任留司,分司吉州。
饷運平江,天祥奏時知撫州。
吉州下,時脫身歸鄉裡。
益王立,天祥開府南劍,時起兵趨興國接引,以時帶行卿監、江西提刑。
時聚兵複崇仁縣,未幾,大軍奄至,兵敗,削發為僧,竄迹嶺南,賣蔔自給,變姓名,自号堅白道人。
又有陳子敬者,贛州人。
以赀雄鄉裡,嘗從天祥遊。
天祥開阃汀州,子敬募集民兵屯皂口,據贛下流。
及天祥攻贛,子敬與合謀,忠效甚著。
空坑兵敗,複聚兵屯黃塘砦,連結山砦不降。
大軍以重兵襲其砦,砦潰,子敬不知所終。
劉士昭,太和人,嘗為針工。
與鄉人同謀複太和縣,敗,血指書帛雲:“生為宋民,死為宋鬼,赤心報國,一死而已。
”因以其帛自缢死。
其黨入獄,多乞憐苟免。
有王士敏者,獨慷慨不撓,題其裾:“此生無複望生還,一死都歸談笑間,大地盡為腥血污,好收吾骨首陽山。
”臨刑歎曰:“恨吾病失聲,不能大罵耳。
” 同時有趙孟壘者,合州人。
登開慶元年第,為金華尉。
臨安降,與從子由鑒懷太皇太後帛書詣益王,擢宗正寺簿、監軍。
複明州,戰敗見獲,不屈磔死。
方大軍駐紹興,福王與芮從子曰孟松,謀舉兵,事洩,被執至臨安。
範文虎诘其謀逆,孟松诟曰:“賊臣負國厚恩,共危社稷,我帝室之胄,欲一刷宗廟之恥,乃更以為逆乎?”文虎怒,驅出斬之,過宋廟,呼曰:“太祖、太宗列聖之靈在天,何以使孟松至此?”都人莫不隕淚。
既死,雷電晝晦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