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三忠義九
關燈
小
中
大
宋應龍者,儒生。
通兵,出入行陳三十餘年,為谘議官,寓泰州。
德祐二年六月甲寅,大兵至泰州,裨校孫貴、胡惟孝、尹端甫、李遇春開門迎降,應龍與其妻自缢于圃中。
是時,提刑谘議褚一正字粹翁,廬州人,武舉進士。
督戰高沙被創,竟沒于水。
知興化縣胡拱辰,縣破,亦死之。
鄒洬,字鳳叔,吉水人,後徙永豐。
少慷慨有大志,以豪俠鳴。
從文天祥勤王,補武資至将軍。
益王立,改寺丞,領江西招谕副使。
聚兵甯都,得數萬,改授江西安撫副使。
複興國、永豐二縣,進兵部侍郎兼江東、西處置副使。
及永豐敗,繼從天祥間關嶺道,未幾,複出開督府,分司永豐、興國境上。
北兵驟至,大戰,洬脫身走至潮州。
及天祥被執,洬自殺。
當是時,從天祥勤王死事者,洬與劉子俊等凡十有九人,因次第其名,附見左方。
劉子俊字民章,廬陵人。
嘗中漕試。
少與文天祥同裡闬,相友善。
天祥開督府興國,子俊詣府計事,補宣教郎、帶行軍器監簿兼督府機宜。
空坑兵敗,子俊收兵保洞源,接應郡縣。
尋入廣,與大兵遇,戰潰,複招集散亡,與鄒洬同趨潮州。
天祥兵敗,子俊被執,自詭為天祥,意使大兵不窮追,天祥可間走也。
未幾,别隊執天祥至,相遇于途,各争真赝,至大将前,始得其實,乃烹子俊。
劉沐字淵伯,廬陵人。
文天祥鄰曲也,少相狎昵,天祥好奕,與沐對奕,窮思忘日夜以為常。
及起兵,辟補宣教郎、督府機宜。
暨天祥出使,沐領兵還。
天祥歸,開府南劍,沐收部曲來會,改授太府寺簿,專将一軍,為督府親衛。
會空坑兵敗,被執至豫章,父子同日死焉。
仲子死亂兵,季子複從天祥死嶺南。
當時江西忠義皆沐所号召。
沐性沈實而圓機,晝夜應酬,亹亹不倦雲。
孫?字實甫,吉州龍泉人,獻簡公抃之後,天祥長妹婿也。
天祥起兵,檄?招忠義士,補宣教郎、帶行監官告院、知吉州龍泉縣。
天祥擁兵出贛,裡人奉?複龍泉,拒守不下,尋為叛者所陷,執至隆興殺之。
彭震龍字雷可,永新人,天祥次妹婿也。
性跌蕩喜事,嘗以罪墨。
天祥起兵,補宣教郎、帶行太社令、知永新縣。
會天祥出使被執,震龍遁歸,吉州已失,乃結峒獠起兵。
天祥兵出嶺,震龍接應,複永新。
大兵至,震龍為親黨所執,至帥府,腰斬之,屠永新。
蕭焘夫,永新人,與兄敬夫俱天祥客。
焘夫為詩有豪俊氣。
天祥起兵,補從仕郎。
及彭震龍謀複其縣,焘夫贊之。
縣受屠,兄弟俱死之。
陳繼周字碩卿,甯都人。
淳祐三年貢于鄉。
以捕盜功行,未奏名,授廉州司法,南豐縣知錄,淮東總領幹官,藤州觀察推官,知吉州永豐縣,改知高安縣、廣東經略司準備差遣、知衡陽縣,辟淮東轉般倉、江東提點刑獄幹辦公事。
未上,會鹹淳十年,诏征勤王,文天祥方守贛州,即日舉兵,造繼周問計。
繼周慨然為具言闾裡豪傑子弟與凡起兵之處,其為方略甚詳。
于是留繼周幕中,晝夜調度,授繼周江西安撫司準備差遣,率贛士以從。
繼周雖弱不勝衣,而年德有以服人,士視為父兄,進止疾徐惟指呼,無敢先後。
诏改繼周合入官,帶行監文思院,差充江、浙制置司主管機宜。
所部夜襲大兵于南栅門,殺傷相當,質明猶戰,渴赴水死。
張汴字朝宗,一字次山,蜀人。
少客丞相吳潛兄弟門,出入荊阃曆年,明習韬略。
潛兄弟既罷,廢斥者十餘年。
繼文天祥起兵,辟為秘閣修撰,領廣東提舉、督府參謀,左右幕府,知無不為。
空坑兵敗,為亂兵所殺。
處置使鄒洬得其屍葬之。
呂武,太平州步卒也。
文天祥出使,武應募從行,偕脫鎮江之難,沿淮東走海道,賴武力為多。
天祥開府南劍,武以武功補官,遣之結約州縣起兵相應。
道阻,複崎岖數千裡即天祥于汀、梅,挺身患難,化賊為兵。
以環衛官将數千人出江西,以遇士大夫無禮,死于橫逆,一軍揮涕而葬之。
武忠梗出天性,不避強禦,而好面折人過,多觸忌諱,故及于禍雲。
鞏信,安豐軍人。
為荊湖都統,沈勇有謀。
本隸蘇劉義部曲,文天祥開督府,劉義以信與王福、張必勝詣天祥。
信官至團練使、同督府都統制、江西招讨使。
初至都府,天祥以義士千人付之,信曰:“此輩
通兵,出入行陳三十餘年,為谘議官,寓泰州。
德祐二年六月甲寅,大兵至泰州,裨校孫貴、胡惟孝、尹端甫、李遇春開門迎降,應龍與其妻自缢于圃中。
是時,提刑谘議褚一正字粹翁,廬州人,武舉進士。
督戰高沙被創,竟沒于水。
知興化縣胡拱辰,縣破,亦死之。
鄒洬,字鳳叔,吉水人,後徙永豐。
少慷慨有大志,以豪俠鳴。
從文天祥勤王,補武資至将軍。
益王立,改寺丞,領江西招谕副使。
聚兵甯都,得數萬,改授江西安撫副使。
複興國、永豐二縣,進兵部侍郎兼江東、西處置副使。
及永豐敗,繼從天祥間關嶺道,未幾,複出開督府,分司永豐、興國境上。
北兵驟至,大戰,洬脫身走至潮州。
及天祥被執,洬自殺。
當是時,從天祥勤王死事者,洬與劉子俊等凡十有九人,因次第其名,附見左方。
劉子俊字民章,廬陵人。
嘗中漕試。
少與文天祥同裡闬,相友善。
天祥開督府興國,子俊詣府計事,補宣教郎、帶行軍器監簿兼督府機宜。
空坑兵敗,子俊收兵保洞源,接應郡縣。
尋入廣,與大兵遇,戰潰,複招集散亡,與鄒洬同趨潮州。
天祥兵敗,子俊被執,自詭為天祥,意使大兵不窮追,天祥可間走也。
未幾,别隊執天祥至,相遇于途,各争真赝,至大将前,始得其實,乃烹子俊。
劉沐字淵伯,廬陵人。
文天祥鄰曲也,少相狎昵,天祥好奕,與沐對奕,窮思忘日夜以為常。
及起兵,辟補宣教郎、督府機宜。
暨天祥出使,沐領兵還。
天祥歸,開府南劍,沐收部曲來會,改授太府寺簿,專将一軍,為督府親衛。
會空坑兵敗,被執至豫章,父子同日死焉。
仲子死亂兵,季子複從天祥死嶺南。
當時江西忠義皆沐所号召。
沐性沈實而圓機,晝夜應酬,亹亹不倦雲。
孫?字實甫,吉州龍泉人,獻簡公抃之後,天祥長妹婿也。
天祥起兵,檄?招忠義士,補宣教郎、帶行監官告院、知吉州龍泉縣。
天祥擁兵出贛,裡人奉?複龍泉,拒守不下,尋為叛者所陷,執至隆興殺之。
彭震龍字雷可,永新人,天祥次妹婿也。
性跌蕩喜事,嘗以罪墨。
天祥起兵,補宣教郎、帶行太社令、知永新縣。
會天祥出使被執,震龍遁歸,吉州已失,乃結峒獠起兵。
天祥兵出嶺,震龍接應,複永新。
大兵至,震龍為親黨所執,至帥府,腰斬之,屠永新。
蕭焘夫,永新人,與兄敬夫俱天祥客。
焘夫為詩有豪俊氣。
天祥起兵,補從仕郎。
及彭震龍謀複其縣,焘夫贊之。
縣受屠,兄弟俱死之。
陳繼周字碩卿,甯都人。
淳祐三年貢于鄉。
以捕盜功行,未奏名,授廉州司法,南豐縣知錄,淮東總領幹官,藤州觀察推官,知吉州永豐縣,改知高安縣、廣東經略司準備差遣、知衡陽縣,辟淮東轉般倉、江東提點刑獄幹辦公事。
未上,會鹹淳十年,诏征勤王,文天祥方守贛州,即日舉兵,造繼周問計。
繼周慨然為具言闾裡豪傑子弟與凡起兵之處,其為方略甚詳。
于是留繼周幕中,晝夜調度,授繼周江西安撫司準備差遣,率贛士以從。
繼周雖弱不勝衣,而年德有以服人,士視為父兄,進止疾徐惟指呼,無敢先後。
诏改繼周合入官,帶行監文思院,差充江、浙制置司主管機宜。
所部夜襲大兵于南栅門,殺傷相當,質明猶戰,渴赴水死。
張汴字朝宗,一字次山,蜀人。
少客丞相吳潛兄弟門,出入荊阃曆年,明習韬略。
潛兄弟既罷,廢斥者十餘年。
繼文天祥起兵,辟為秘閣修撰,領廣東提舉、督府參謀,左右幕府,知無不為。
空坑兵敗,為亂兵所殺。
處置使鄒洬得其屍葬之。
呂武,太平州步卒也。
文天祥出使,武應募從行,偕脫鎮江之難,沿淮東走海道,賴武力為多。
天祥開府南劍,武以武功補官,遣之結約州縣起兵相應。
道阻,複崎岖數千裡即天祥于汀、梅,挺身患難,化賊為兵。
以環衛官将數千人出江西,以遇士大夫無禮,死于橫逆,一軍揮涕而葬之。
武忠梗出天性,不避強禦,而好面折人過,多觸忌諱,故及于禍雲。
鞏信,安豐軍人。
為荊湖都統,沈勇有謀。
本隸蘇劉義部曲,文天祥開督府,劉義以信與王福、張必勝詣天祥。
信官至團練使、同督府都統制、江西招讨使。
初至都府,天祥以義士千人付之,信曰:“此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