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八忠義四

關燈
格殺甚衆。

    賊益生兵,官軍所存僅數十人,或告以衆寡不敵,盍避之!斌曰:“郡民死者以萬計,賴生者數千人由東門而出,我不綴其勢,使得脫走,則賊蹑其後,無噍類矣。

    ”遂巷戰,大呼曰:“我死救百姓。

    ”兵盡矢窮,卒遇害,其屍僵立,移時始仆。

    事聞,贈武節大夫,錄其後一人。

    樞密院編修官王野言邵武民即斌戰地立廟,請就以“武節”為廟額,從之。

     範旺,南劍州順昌縣巡檢司軍校也。

    初,順昌盜俞勝等作亂,官吏皆散,土軍陳望素樂禍,與射士張衮謀舉砦應之,旺叱之曰:“吾等父母妻子皆受國家廪食以活,今力不能讨,反更助為虐,是無天地也。

    ”兇黨忿,剔其目而殺之。

     一子曰佛勝,年二十,以勇聞,賊詐以父命召之,至則俱死。

    其妻馬氏聞之,行且哭,賊脅污之,不從,節解之。

     賊既平,旺死迹在地,隐隐不沒,邑人驚異,為設像城隍廟,歲時祭享。

    紹興六年,轉運使以狀聞,诏贈承信郎,更立祠,号忠節。

    二十八年,複诏立愍節廟以祠之。

     馬俊或曰進,太平州慈湖砦兵也。

    紹興二年,砦軍陸德、周青、張順等據州叛,青為謀主,約翌日盡黥城中少壯,而屠其老弱,然後擁衆渡江。

    俊隸青左右,得其謀,陰結其徒十人殺賊,然後谕衆開門,其徒許之。

    俊歸語其妻孫氏,與之訣,至南門,伺青出上馬,斫中頰,九人懼不敢前。

    俊與妻子皆遇害。

    青被傷卧旬日,賊黨散,官軍至,德、青遂伏誅。

    三年,贈俊修武郎,為立祠,号登勇。

     楊震仲字革父,成都府人。

    蚤負氣節,雅有志當世。

    登淳熙二年進士第。

    知阆州新井縣,以惠政聞。

     辟興元府通判,權大安軍。

    吳曦叛,素聞震仲名,馳檄招之,震仲辭疾不行。

    時軍教授史次秦亦被檄,謀于震仲,震仲曰:“大安自武興而來,為西蜀第一州,若首從其招,則諸郡風靡矣。

    顧力不能拒,義死之。

    教授非城郭臣,且有母在,未可死,脫去為宜。

    ”因屬次秦曰:“吾死,以匹絹纏身,斂以小棺足矣。

    ”曦遣興州都統司機宜郭鵬飛代震仲,趣其行益急。

    鵬飛宴震仲,終飲不見顔色。

    歸舍,然燭獨坐,夜漏至三鼓,呼左右索湯,比至,震仲飲毒死矣。

    次秦如其言,斂而置于蕭寺,阖郡為之流涕。

     震仲之未死,先遺家人書曰:“武興之事,從之則失節,何面目在世間?不從禍立見。

    我死,禍止一身,不及妻子矣。

    人孰無死,死而有子能自立,即不死。

    ”自震仲死,蜀之義士感慨奮發,始有協謀誅逆者。

    明年,曦伏誅,蜀帥安丙、楊輔以聞,贈朝奉大夫、直寶谟閣,官二子,表其裡曰義榮。

    吳獵宣谕西蜀,為之請廟與谥,名其廟旌忠,谥曰節毅。

     史次秦,眉山人。

    及進士第。

    吳曦叛,招次秦甚遽,次秦遷延固避,僞知大安軍郭鵬飛迫之行,乃以石灰桐油塗兩目,末生附子傅之,比至目益腫。

    次秦母年高而賢,聞次秦為曦所招,即命家人以疾笃馳報,且曰:“恐病不足取信,以訃聞可也。

    ”曦乃聽還。

    曦誅,蜀帥上其事,改秩為利路主管文字,仕至合州太守。

     有郭靖者,高橋土豪巡檢也。

    吳曦叛,四州之民不願臣金,棄田宅,推老稚,順嘉陵而下。

    過大安軍,楊震仲計口給粟,境内無餒死者。

    曦盡驅驚移之民使還,皆不肯行。

    靖時亦在遣中,至白崖關,告其弟端曰:“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難入關,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願死于此,為趙氏鬼。

    ”遂赴江而死。

     高稼,字南叔,邛州蒲江人。

    真德秀一見以國士期之。

    嘉定七年進士。

    調成都尉,轉九隴丞。

    丁内艱,免喪,辟潼川府路都鈴轄司幹辦公事。

    制置使崔與之聞其名,改辟本司幹辦公事。

     稼持論不阿,憂世甚切,及鄭損為制置使,即求去。

    朝廷以稼贊阃有勞,未幾,改知綿谷縣。

    制置司以總領所擅十一州會子之利,請盡廢之,此蓋紹興、隆興之間得旨為之者。

    令下,民疑,為之罷市。

    稼亟出私錢以給中下戶。

    稼弟定子時為總領所主管文字,相與征其誤而力救之,得存其半,公私僅濟。

    歲大饑,有司置弗聞,稼捐橐中裝,市粟以食之,全活甚衆。

    損之入蜀也,稼同産弟了翁誦言于朝,謂必敗事。

    損銜之,遂劾稼罷。

     寶慶三年,元兵至武階,損棄沔而遁。

    桂如淵鎮蜀,辟通判沔州,尋檄兼幕職。

    稼首言:“蜀以三關為門戶,五州為藩籬,自前帥棄五州,民無固志,一旦敵至,又有因糧之利,或遂留不去。

    今亟當申理,俾緩急有所保聚。

    ”如淵然之,乃創山砦八十有四,且募義兵五千人,與民約曰:“敵至則官軍守原堡,民丁保山砦,義兵為遊擊,庶其前靡所掠,後弗容久。

    ” 北兵由東道以入,如淵憂之,辟稼知洋州。

    稼日夜為守禦計,以洋居平地,無一卒以守,議移金州帥司軍千人駐洋州,而自任其饷給。

    李心傳為言諸朝,不報。

    及鳳州破,制置司始從稼請,調金州兵赴之,而兵不時至。

    漢中陷,梁、洋之民數十萬盡趨安康。

    稼乃移屯黃金渡,收散卒,招忠義,以制置司之命,緻故将陳昱于安康,委以收複之任。

    昱部分諸軍,召青座、華陽諸關守将,皆以兵來會,凡得三千人,稼竭洋之帑廪贍之。

    以州事付通判,而自假節制軍馬,督諸将繼進。

    沔州破,北兵迫大安,益昌大震,稼亟命趨沔,自至西縣援之。

     如淵以便宜命稼利路提刑司兼權興元府,制置司檄其守米倉,稼移書曰:“今日之事如弈棋,所校者先後爾。

    苟以分水、三泉、米倉為可保,敵兵若自宕昌、清川以入,将孰禦之?盍以興、沔、利三戎司分駐鳳州,俾制司已招之忠義、關表複仇之豪傑,聯司以進,兵氣奪矣。

    ”如淵遲疑不決。

    逮天水、同慶被屠,西和圍益急,始會軍民之衆萬人援之,道梗不得前,而城已破矣。

    俄報砦窠、七方之師皆潰,稼率遺民駐廉水縣,召集保甲,分布間道,以保巴山。

    當是時,文臣之在軍中者惟稼一人。

     如淵既罷,李?代之,以稼久勞,請改畀内郡,差知榮州。

    殿中侍禦史汪剛中,如淵黨也,欲使稼分其罪,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