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三文苑六

關燈
别,行及颍,悉封還之。

    尤不信浮屠說,以為必無是事,曰:“人如居逆旅,一物不可乏,去則盡棄之矣,豈得赍以自随哉?”好攻人之惡,每自訟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作文以自警,亦終不能改也。

     死後七年,《通鑒》成,追錄其勞,官其子羲仲為郊社齋郎。

    次子和仲有超轶材,作詩清奧,刻厲欲自成家,為文慕石介,有俠氣,亦摎死。

     王無咎,字補之,建昌南城人。

    第進士,為江都尉、衛真主簿、天台令,棄而從王安石學,久之,無以衣食其妻子,複調南康主簿,已又棄去。

    好書力學,寒暑行役不暫釋,所在學者歸之,去來常數百人。

    王安石為政,無咎至京師,士大夫多從之遊,有蔔鄰以考經質疑者。

    然與人寡合,常閉門治書,惟安石言論莫逆也。

    安石上章薦其才行該備,守道安貧,而久棄不用,诏以為國子直講,命未下而卒,年四十六。

      蔡肇,字天啟,潤州丹陽人。

    能為文,最長歌詩。

    初事王安石,見器重。

    又從蘇轼遊,聲譽益顯。

    第進士,曆明州司戶參軍、江陵推官。

    元祐中,為太學正,通判常州,召為衛尉寺丞,提舉永興路常平。

    徽宗初,入為戶部員外郎,兼編修國史,言者論其學術反覆,提舉兩浙刑獄。

    張商英當國,引為禮部員外,進起居郎,拜中書舍人。

    前此,試三題,率以宰相上馬為之候,肇援筆立就,不加潤飾,商英讀之擊節。

    才逾月,以草禦史幸義責詞不稱,罷為顯谟閣待制、知明州,言者又論其包藏異意,非議辟雍以為不當立,奪職,提舉洞霄宮。

    會赦,複之,卒。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

    其幼時,俊警異甚。

    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

    調冀州司戶參軍,試學官,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貧,欲使兼他官,謝不可。

    入補太學錄,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蘇轼。

    常著《洛陽名園記》,謂“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其後洛陽陷于金,人以為知言。

    紹聖立局編元祐章奏,以為檢讨,不就,戾執政意,通判廣信軍。

    有道士說人禍福或中,出必乘車,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車中道士來,窮治其奸,杖而出諸境。

    召為校書郎,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詞章,陵轹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少滞。

    嘗言:“文不可以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

    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

    ” 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

    女清照,詩文尤有稱于時,嫁趙挺之之子明誠,自号易安居士。

     呂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人。

    于書無所不讀,于文不肯綴緝陳言。

    熙甯中,士方推崇馬融、王肅、許慎之業,剽掠補拆臨摹之藝大行,南公度不能逐時好,一試禮闱不偶,退築室灌園,不複以進取為意。

    益著書,且借史筆以褒善貶惡,遂以“衮斧”名所居齋。

    嘗謂士必不得已于言,則文不可以不工,蓋意有餘而文不足,則如吃人之辨訟,必未始不虛,理未始不直,然而或屈者,無助于辭而已。

    觀書契以來,特立之士,未有不善于文者。

    士無志于立則已,必有志焉,則文何可以卑賤而為之?故毅然盡心,思欲與古人并。

     元祐初,立十科薦士,中書舍人曾肇上疏,稱其讀書為文,不事俗學,安貧守道,志希古人,堪充師表科,一時廷臣亦多稱之。

    議欲命以官,未及而卒。

    遺文曰《灌園先生集》,傳于世。

      郭祥正,字功父,太平州當塗人,母夢李白而生。

    少有詩聲,梅堯臣方擅名一時,見而歎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也!”舉進士,熙甯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

    時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計專聽安石處畫,有異議者,雖大臣亦當屏黜。

    神宗覽而異之,一日問安石曰:“卿識郭祥正乎?其才似可用。

    ”出其章以示安石,安石恥為小臣所薦,因極口陳其無行。

    時祥正從章惇察訪辟,聞之,遂以殿中丞緻仕。

    後複出,通判汀州。

    知端州,又棄去,隐于縣青山,卒。

      米芾,字元章,吳人也。

    以母侍宣仁後藩邸舊恩,補浛光尉。

    曆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曉圖》,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

    卒,年四十九。

     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

    精于鑒裁,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

    王安石嘗摘其詩句書扇上,蘇轼亦喜譽之。

    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觀之。

    而好潔成癖,至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