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三文苑六
關燈
小
中
大
婿,素惡其人,适預郊祀行禮,寒甚,衣無綿,妻就假于挺之家,問所從得,卻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華。
廌六歲而孤,能自奮立,少長,以學問稱鄉裡。
谒蘇轼于黃州,贽文求知。
轼謂其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拊其背曰:“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禦矣。
”廌再拜受教。
而家素貧,三世未葬,一夕,撫枕流涕曰:“吾忠孝焉是學,而親未葬,何以學為!”旦而别轼,将客遊四方,以蒇其事。
轼解衣為助,又作詩以勸風義者。
于是不數年,盡緻累世之喪三十餘柩,歸窆華山下,範鎮為表墓以美之。
益閉門讀書,又數年,再見轼,轼閱其所著,歎曰:“張耒、秦觀之流也。
” 鄉舉試禮部,轼典貢舉,遺之,賦詩以自責。
呂大防歎曰:“有司試藝,乃失此奇才耶!”轼與範祖禹謀曰:“廌雖在山林,其文有錦衣玉食氣,棄奇寶于路隅,昔人所歎,我曹得無意哉!”将同薦諸朝,未幾,相繼去國,不果。
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師之勤,渠敢以生死為間!”即走許、汝間,相地蔔兆授其子,作文祭之曰:“皇天後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
”詞語奇壯,讀者為悚。
中年絕進取意,謂颍為人物淵薮,始定居長社,縣令李佐及裡人買宅處之。
卒,年五十一。
廌喜論古今治亂,條暢曲折,辯而中理。
當喧溷倉卒間如不經意,睥睨而起,落筆如飛馳。
元祐求言,上《忠谏書》、《忠厚論》并獻《兵鑒》二萬言論西事。
朝廷擒羌酋鬼章,将緻法,廌深論利害,以為殺之無益,願加寬大,當時韪其言。
劉恕,字道原,筠州人。
父渙字凝之,為颍上令,以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
家于廬山之陽,時年五十。
歐陽修與渙,同年進士也,高其節,作《廬山高》詩以美之。
渙居廬山三十餘年,環堵蕭然,饘粥以為食,而遊心塵垢之外,超然無戚戚意,以壽終。
恕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
八歲時,坐客有言孔子無兄弟者,恕應聲曰:“以其兄之子妻之。
”一坐驚異。
年十三,欲應制科,從人假《漢》、《唐書》,閱月皆歸之。
谒丞相晏殊,問以事,反覆诘難,殊不能對。
恕在钜鹿時,召至府,重禮之,使講《春秋》,殊親帥官屬往聽。
未冠,舉進士,時有诏,能講經義者别奏名,應诏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記》對,先列注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問,所對皆然,主司異之,擢為第一。
他文亦入高等,而廷試不中格,更下國子試講經,複第一,遂賜第。
調钜鹿主簿、和川令,發強擿伏,一時能吏自以為不及。
恕為人重意義,急然諾。
郡守得罪被劾,屬吏皆連坐下獄,恕獨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數轉運使深文峻诋。
笃好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钜微之事,如指諸掌。
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鑒》,英宗命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
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
即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者,辄以诿恕。
恕于魏、晉以後事,考證差缪,最為精詳。
王安石與之有舊,欲引置三司條例。
恕以不習金谷為辭,因言天子方屬公大政,宜恢張堯、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利為先。
又條陳所更法令不合衆心者,勸使複舊,至面刺其過,安石怒,變色如鐵,恕不少屈。
或稠人廣坐,抗言其失無所避,遂與之絕。
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禍福,高論之士,始異而終附之,面譽而背毀之,口順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恕奮厲不顧,直指其事,得失無所隐。
光出知永興軍,恕亦以親老,求監南康軍酒以就養,許即官修書。
光判西京禦史台,恕請詣光,留數月而歸。
道得風攣疾,右手足廢,然苦學如故,少間,辄修書,病亟乃止。
官至秘書丞,卒,年四十七。
恕為學,自曆數、地裡、官職、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審證。
求書不遠數百裡,身就之讀且抄,殆忘寝食。
偕司馬光遊萬安山,道旁有碑,讀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終,歸驗舊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恕枉道借覽。
次道日具馔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廢吾事。
”悉去之。
獨閉閣,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
著《五代十國紀年》以拟《十六國春秋》,又采太古以來至周威烈王時事,《史記》、《左氏傳》所不載者,為《通鑒外紀》。
家素貧,無以給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
自洛南歸,時方冬,無寒具。
司馬光遺以衣襪及故茵褥,辭不獲,強受而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華。
廌六歲而孤,能自奮立,少長,以學問稱鄉裡。
谒蘇轼于黃州,贽文求知。
轼謂其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拊其背曰:“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禦矣。
”廌再拜受教。
而家素貧,三世未葬,一夕,撫枕流涕曰:“吾忠孝焉是學,而親未葬,何以學為!”旦而别轼,将客遊四方,以蒇其事。
轼解衣為助,又作詩以勸風義者。
于是不數年,盡緻累世之喪三十餘柩,歸窆華山下,範鎮為表墓以美之。
益閉門讀書,又數年,再見轼,轼閱其所著,歎曰:“張耒、秦觀之流也。
” 鄉舉試禮部,轼典貢舉,遺之,賦詩以自責。
呂大防歎曰:“有司試藝,乃失此奇才耶!”轼與範祖禹謀曰:“廌雖在山林,其文有錦衣玉食氣,棄奇寶于路隅,昔人所歎,我曹得無意哉!”将同薦諸朝,未幾,相繼去國,不果。
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師之勤,渠敢以生死為間!”即走許、汝間,相地蔔兆授其子,作文祭之曰:“皇天後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
”詞語奇壯,讀者為悚。
中年絕進取意,謂颍為人物淵薮,始定居長社,縣令李佐及裡人買宅處之。
卒,年五十一。
廌喜論古今治亂,條暢曲折,辯而中理。
當喧溷倉卒間如不經意,睥睨而起,落筆如飛馳。
元祐求言,上《忠谏書》、《忠厚論》并獻《兵鑒》二萬言論西事。
朝廷擒羌酋鬼章,将緻法,廌深論利害,以為殺之無益,願加寬大,當時韪其言。
劉恕,字道原,筠州人。
父渙字凝之,為颍上令,以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
家于廬山之陽,時年五十。
歐陽修與渙,同年進士也,高其節,作《廬山高》詩以美之。
渙居廬山三十餘年,環堵蕭然,饘粥以為食,而遊心塵垢之外,超然無戚戚意,以壽終。
恕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
八歲時,坐客有言孔子無兄弟者,恕應聲曰:“以其兄之子妻之。
”一坐驚異。
年十三,欲應制科,從人假《漢》、《唐書》,閱月皆歸之。
谒丞相晏殊,問以事,反覆诘難,殊不能對。
恕在钜鹿時,召至府,重禮之,使講《春秋》,殊親帥官屬往聽。
未冠,舉進士,時有诏,能講經義者别奏名,應诏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記》對,先列注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問,所對皆然,主司異之,擢為第一。
他文亦入高等,而廷試不中格,更下國子試講經,複第一,遂賜第。
調钜鹿主簿、和川令,發強擿伏,一時能吏自以為不及。
恕為人重意義,急然諾。
郡守得罪被劾,屬吏皆連坐下獄,恕獨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數轉運使深文峻诋。
笃好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钜微之事,如指諸掌。
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鑒》,英宗命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
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
即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者,辄以诿恕。
恕于魏、晉以後事,考證差缪,最為精詳。
王安石與之有舊,欲引置三司條例。
恕以不習金谷為辭,因言天子方屬公大政,宜恢張堯、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利為先。
又條陳所更法令不合衆心者,勸使複舊,至面刺其過,安石怒,變色如鐵,恕不少屈。
或稠人廣坐,抗言其失無所避,遂與之絕。
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禍福,高論之士,始異而終附之,面譽而背毀之,口順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恕奮厲不顧,直指其事,得失無所隐。
光出知永興軍,恕亦以親老,求監南康軍酒以就養,許即官修書。
光判西京禦史台,恕請詣光,留數月而歸。
道得風攣疾,右手足廢,然苦學如故,少間,辄修書,病亟乃止。
官至秘書丞,卒,年四十七。
恕為學,自曆數、地裡、官職、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審證。
求書不遠數百裡,身就之讀且抄,殆忘寝食。
偕司馬光遊萬安山,道旁有碑,讀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終,歸驗舊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恕枉道借覽。
次道日具馔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廢吾事。
”悉去之。
獨閉閣,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
著《五代十國紀年》以拟《十六國春秋》,又采太古以來至周威烈王時事,《史記》、《左氏傳》所不載者,為《通鑒外紀》。
家素貧,無以給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
自洛南歸,時方冬,無寒具。
司馬光遺以衣襪及故茵褥,辭不獲,強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