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三文苑六

關燈
上日有硯墨器币之賜。

     紹聖初,坐黨籍,出通判杭州。

    以禦史劉拯論其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

    使者承風望指,候伺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谒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繼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徽宗立,複宣德郎,放還。

    至藤州,出遊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

    先自作挽詞,其語哀甚,讀者悲傷之。

    年五十三,有文集四十卷。

     觀長于議論,文麗而思深。

    及死,轼聞之歎曰:“少遊不幸死道路,哀哉!世豈複有斯人乎!”弟觌字少章,觏字少儀,皆能文。

     張耒,字文潛,楚州淮陰人。

    幼穎異,十三歲能為文,十七時作《函關賦》,已傳人口。

    遊學于陳,學官蘇轍愛之,因得從轼遊,轼亦深知之,稱其文汪洋沖澹,有一倡三歎之聲。

     弱冠第進士,曆臨淮主簿、壽安尉、鹹平縣丞。

    入為太學錄,範純仁以館閣薦試,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秘書丞、著作郎、史館檢讨。

    居三館八年,顧義自守,泊如也。

    擢起居舍人。

    紹聖初,請郡,以直龍圖閣知潤州。

    坐黨籍,徙宣州,谪監黃州酒稅,徙複州。

    徽宗立,起為通判黃州,知兖州,召為太常少卿,甫數月,複出知颍州、汝州。

    崇甯初,複坐黨籍落職,主管明道宮。

    初,耒在颍,聞蘇轼訃,為舉哀行服,言者以為言,遂貶房州别駕,安置于黃。

    五年,得自便,居陳州。

      耒儀觀甚偉,有雄才,筆力絕健,于騷詞尤長。

    時二蘇及黃庭堅、晁補之輩相繼沒,耒獨存,士人就學者衆,分日載酒肴飲食之。

    誨人作文以理為主,嘗著論雲:“自《六經》以下,至于諸子百氏騷人辯士論述,大抵皆将以為寓理之具也。

    故學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

    夫決水于江、河、淮、海也,順道而行,滔滔汨汨,日夜不止,沖砥柱,絕呂梁,放于江湖而納之海,其舒為淪漣,鼓為波濤,激之為風飙,怒之為雷霆,蛟龍魚鼈,噴薄出沒,是水之奇變也。

    水之初,豈若是哉!順道而決之,因其所遇而變生焉。

    溝渎東決而西竭,下滿而上虛,日夜激之,欲見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

    江、河、淮、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

    激溝渎而求水之奇,此無見于理,而欲以言語句讀為奇,反覆咀嚼,卒亦無有,文之陋也。

    ”學者以為至言。

    作詩晚歲益務平淡,效白居易體,而樂府效張籍。

     久于投閑,家益貧,郡守翟汝文欲為買公田,謝不取。

    晚監南嶽廟,主管崇福宮,卒,年六十一。

    建炎初,贈集英殿修撰。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

    少而好學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鞏,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知也,留受業。

    熙甯中,王氏經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遂絕意進取。

    鞏典五朝史事,得自擇其屬,朝廷以白衣難之。

    元祐初,蘇轼、傅堯俞、孫覺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薦,為太學博士。

    言者謂在官嘗越境出南京見轼,改教授颍州。

    又論其進非科第,罷歸。

    調彭澤令,不赴。

    家素貧,或經日不炊,妻子愠見,弗恤也。

    久之,召為秘書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鄒浩買棺斂之。

     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

    于諸經尤邃《詩》、《禮》,為文精深雅奧。

    喜作詩,自雲學黃庭堅,至其高處,或謂過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

    世徒喜誦其詩文,至若奧學至行,或莫之聞也。

    嘗銘黃樓,曾子固謂如秦石。

     初,遊京師逾年,未嘗一至貴人之門,傅堯俞欲識之,先以問秦觀,觀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顔色、伺候乎公卿之門者,殆難至也。

    ”堯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見之,懼其不吾見也,子能介于陳君乎?”知其貧,懷金欲為饋,比至,聽其論議,益敬畏,不敢出。

    章惇在樞府,将薦于朝,亦屬觀延緻。

    師道答曰:“辱書,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禮見招,不佞何以得此,豈侯嘗欺之耶?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見于今而親于其身,幸孰大焉。

    愚雖不足以齒士,猶當從侯之後,順下風以成公之名。

    然先王之制,士不傳贽為臣,則不見于王公,所以成禮而其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謹其始以為之防,而為士者世守焉。

    師道于公,前有貴賤之嫌,後無平生之舊,公雖可見,禮可去乎?且公之見招,蓋以能守區區之禮也,若昧冒法義,聞命走門,則失其所以見招,公又何取焉。

    雖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謝事,幅巾東歸,師道當禦款段,乘下澤,候公于東門外,尚未晚也。

    ”及惇為相,又緻意焉,終不往。

    官颍時,蘇轼知州事,待之絕席,欲參諸門弟子間,而師道賦詩有“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語,其自守如是。

     與趙挺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