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文苑四

關燈
道好學,皆欣然願來過從,不以罪人相遇,雖孔子複生,是亦必欲居此也。

    以彼此較之,孰為然哉!人生内有自得,外有所适,固亦樂矣,何必高位厚祿,役人以自奉養,然後為樂?今雖僑此,亦如仕宦南北,安可與親戚常相守耶!予窘迫,勢不得如持國意,必使我屍轉溝洫,肉餧豺虎,而後以為安所義,何其忍耶!《詩》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謂兄弟以恩,急難必相拯救。

    後章曰:“喪亂既平,既安且甯,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謂友朋尚義,安甯之時,以禮義相琢磨。

    予于持國,外兄弟也。

    急難不相救,又于未安甯之際,欲以義相琢刻,雖古人所不能受,予欲不報,慮淺吾持國也。

     二年,得湖州長史,卒。

    舜欽數上書論朝廷事,在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憤懑于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

    善草書,每酣酒落筆,争為人所傳。

    及谪死。

    世尤惜之。

    妻杜氏,有賢行。

      兄舜元,字才翁,為人精悍任氣節,為歌詩亦豪健,尤善草書,舜欽不能及。

    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尹源,字子漸,少博學強記,與弟洙皆以文學知名,洙議論明辨,果于有為。

    源自晦,不矜飾,有所發即過人。

    初以祖蔭補三班借職,稍遷殿直。

    舉進士,為奉禮郎,累遷太常博士,曆知芮城、河陽、新鄭三縣,通判泾州。

    時知滄州劉渙坐專斬部卒,降知密州。

    源上書言:“渙為主将,部卒有罪不伏,笞辄呼萬歲,渙斬之不為過。

    以此谪渙,臣恐邊兵愈驕,輕視主将,所系非輕也。

    ”渙遂獲免。

     嘗作《唐說》及《叙兵》十篇上之。

    其《唐說》曰: 世言唐所以亡,由諸侯之強,此未極于理。

    夫弱唐者,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燕、趙、魏首亂唐制,專地而治,若古之建國,此諸侯之雄者,然皆恃唐為輕重。

    何則?假王命以相制則易而順,唐雖病之,亦不得而外焉。

    故河北順而聽命,則天下為亂者不能遂其亂;河北不順而變,則奸雄或附而起。

    德宗世,朱泚、李希烈始遂其僭而終敗亡,田悅叛于前,武俊順于後也。

    憲宗讨蜀、平夏、誅蔡、夷郓,兵連四方而亂不生,卒成中興之功者,田氏禀命、王承宗歸國也。

    武宗将讨劉稹之叛,先正三鎮,絕其連衡之計,而王誅以成。

    如是二百年,奸臣逆子專國命者有之,夷将相者有之,而不敢窺神器,非力不足,畏諸侯之勢也。

     及廣明之後,關東無複唐有,方鎮相侵伐者,猶以王室為名。

    及梁祖舉河南,劉仁恭輕戰而敗,羅氏内附,王镕請盟,于時河北之事去矣。

    梁人一舉而代唐有國,諸侯莫能與之争,其勢然也。

    向使以僖、昭之弱,乘巢、蔡之亂,而田承嗣守魏,王武俊、朱滔據燕、趙,強相均,地相屬,其勢宜莫敢先動,況非義舉乎?如此雖梁祖之暴,不過取霸于一方耳,安能強禅天下?故唐之弱者,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者,以河北之弱也。

     或曰:“諸侯強則分天子之勢,子何議之過乎?”曰:“秦、隋之勢無分于諸侯,而亡速于唐,何如哉?”或曰:“唐之亡其由君失道乎?”曰:“君非失道,而才不至焉爾,其亡也,臣實主之。

    請極其說:唐太宗起艱難有天下,其用臣也,聽其言而盡其才,故君臣相親而至治安。

    以及後世,視太宗由茲而興,雖其聖不及,而任臣納谏之心一也。

    君有太宗之心,臣非太宗之臣,上聽其下,或不能辨其奸,下惑其上,無所不至,所以敗也。

    何哉?夫君一而臣衆,大聖之君不相繼而出,大奸之臣則世有之。

    大聖在上,則奸無所容,其臣莫不賢。

    苟君之才不能勝臣之奸,則雖有賢者不能進矣。

    如是,然未至于失道,猶失道也。

    明皇非不欲天下如貞觀之治,而馭臣之才不能勝林甫之奸,于是有祿山之禍。

    德宗非不欲平暴亂、安四方,而君人之術不能勝盧杞之邪,于是有朱泚之變。

    以至于僖、昭,其心皆欲去亂而即治也,而才不逮于明皇、德宗,輔臣之奸邪或過于林甫、盧杞,求國不亡,安可得已!然迹其事,君豈有失道乎?于時天下非無賢,由君不能主聽也。

    故至賢之主與夫失道之主,其興其亡,皆自取之,此系乎君者也。

    中才之主,其臣正勝邪則治而安,邪勝正則亂而亡,此系乎臣者也。

    然則唐之亡非君之為,臣之為也。

    ” 其《叙兵》曰: 唐杜牧當會昌中河朔用兵,嘗為文數篇,上論曆代軍事利害,繼以本朝制兵、用将之得失,下參以當時事機。

    牧,儒者,位不顯,其術未嘗試,然識者謂牧知兵,雖古名将不能過。

    今觀牧所著,大要究極當世之務,不專狃古法,使時君可行而易為功,此其善也。

     今兵之利鈍所以與唐世異者,唐自中世以來,諸侯皆自募兵訓練,出攻入守,上下一志,故讨淮西、青、冀、滄德、澤潞之叛,以至四征夷狄,大率假外兵以集事,朝廷所出神策禁軍,不過為聲援而已,故所至多有功。

     今則不然,國家患前世藩鎮之強,凡天下所募骁勇,一萃于京師。

    雖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