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文苑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不許越職言事。
臣不避權右,必恐橫罹中傷,無補于國,因自悲嗟,不知所措。
既而孟春之初,雷震暴作,臣以謂國家阙失,衆臣莫敢為陛下言者,唯天丁甯以告陛下。
陛下果能沛發明诏,許群臣皆得獻言,臣初聞之踴躍欣抃。
旬日間頗有言事者,其間豈無切中時病,而未聞朝廷舉而行之,是亦收虛言而不根實效也。
臣聞唯誠可以應天,唯實可以安民,今應天不以誠,安民不以實,徒布空文,增人太息耳,将何以謝神靈而救弊亂也!豈大臣蒙塞天聽,不為陛下行之?豈言事迂闊無所取,不足行也?臣竊見綱紀隳敗,政化阙失,其事甚衆,不可概舉,謹條大者二事以聞: 一曰正心。
夫治國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心正則神明集而萬務理。
今民間傳陛下比年稍迩俳優賤人,燕樂逾節,賜予過度。
燕樂逾節則蕩,賜予過度則侈。
蕩則政事不親,侈則用度不足。
臣竊觀國史,見祖宗日視朝,旰昃方罷,猶坐于後苑,門有白事者,立得召對,委曲詢訪,小善必納。
真宗末年不豫,始間日視事。
今陛下春秋鼎盛,實宵衣旰食求治之秋,而乃隔日禦殿,此政事不親也。
又府庫匮竭,民鮮蓋藏,誅斂科率,殆無虛日。
計度經費,二十倍于祖宗時,此用度不足也。
政事不親,用度不足,誠國大憂。
臣望陛下修己以禦人,洗心以鑒物,勤聽斷,舍燕安,放棄優諧近習之纖人,親近剛明鲠直之良士。
因此災變,以思永圖,則天下幸甚。
其二曰擇賢。
夫明主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使,然盈庭之士不須盡擇,在擇一二輔臣及禦史、谏官而已。
陛下用人尚未慎擇。
昨王随自吏部侍郎遷門下侍郎平章事,超越十資,複為上相。
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随虛庸邪谄,非輔相之器,降麻之後,物論沸騰。
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此亦天意愛惜我朝,陛下鑒之哉!且石中立頃在朝行,以诙諧自任,士人或有宴集,必置席間,聽其語言,以資笑噱。
今處之近輔,不聞嘉謀,物望甚輕,人情所忽,使災害屢降而朝廷不尊,蓋近臣多非才者。
陛下左右尚如此,天下官吏可知也。
實恐遠人輕笑中國,宜即行罷免,别選賢才。
又張觀為禦史中丞,高若讷為司谏,二人者皆登高第,頗以文詞進,而溫和軟懦,無剛鲠敢言之氣。
斯皆執政引拔建置,欲其慎默,不敢舉揚其私,時有所言,則必暗相關說,旁人窺之,甚可笑也。
故禦史、谏官之任,臣欲陛下親擇之,不令出執政門下。
台谏官既得其人,則近臣不敢為過,乃馭下之策也。
臣以謂陛下身既勤儉,輔弼、台谏又皆得人,則天下何憂不治,災異何由而生?惟陛下少留意焉。
範仲淹薦其才,召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
舜欽娶宰相杜衍女,衍時與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時聞人,欲更張庶事。
禦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為。
會進奏院祠神,舜欽與右班殿直劉巽辄用鬻故紙公錢召妓樂,間夕會賓客。
拱辰廉得之,諷其屬魚周詢等劾奏,因欲搖動衍。
事下開封府劾治,于是舜欽與巽俱坐自盜除名,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
世以為過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舉網盡矣。
” 舜欽既放廢,寓于吳中,其友人韓維責以世居京師而去離都下,隔絕親交。
舜欽報書曰: 蒙聞責以兄弟在京師,不以義相就,獨羁外數千裡,自取愁苦。
予豈無親戚之情,豈不知會合之樂也?安肯舍安逸而甘愁苦哉! 昨在京師,不敢犯人顔色,不敢議論時事,随衆上下,心志蟠屈不開,固亦極矣。
不幸适在嫌疑之地,不能決然早自引去,緻不測之禍,捽去下吏,人無敢言,友仇一波,共起謗議。
被廢之後,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後為快。
來者往往鈎赜言語,欲以傳播,好意相恤者幾希矣。
故閉戶不敢與相見,如避兵寇。
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遂超然遠舉,羁泊于江湖之上,不唯衣食之累,實亦少避機阱也。
況血屬之多,資入之薄,持國見之矣。
常相團聚,可乏衣食乎?不可也。
可閉關常不與人接乎?不可也。
與人接必與之言,與之言必與之還往,使人人皆如持國則可,不迨持國者必加釀惡言,喧布上下,使仆不能自明,則前日之事未為重也。
都無此事,亦終日勞苦,應接之不暇,寒暑奔走塵土泥淖中,不能了人事,羸馬餓仆,日栖栖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譏笑哀闵,亦何顔面,安得不謂之愁苦哉! 此雖與兄弟親戚相遠,而伏臘稍足,居室稍寬,無終日應接奔走之勞,耳目清曠,不設機關以待人,心安閑而體舒放。
三商而眠,高舂而起,靜院明窗之下,羅列圖史琴樽以自愉悅,有興則泛小舟出盤、阊二門,吟嘯覽古于江山之間。
渚茶、野釀足以銷憂,菁鲈、稻蟹足以适口。
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廟勝絕,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魚鳥留連,不覺日暮。
昔孔子作《春秋》而夷吳,又曰:“吾欲居九夷。
”觀今之風俗,樂善好事,知予守
臣不避權右,必恐橫罹中傷,無補于國,因自悲嗟,不知所措。
既而孟春之初,雷震暴作,臣以謂國家阙失,衆臣莫敢為陛下言者,唯天丁甯以告陛下。
陛下果能沛發明诏,許群臣皆得獻言,臣初聞之踴躍欣抃。
旬日間頗有言事者,其間豈無切中時病,而未聞朝廷舉而行之,是亦收虛言而不根實效也。
臣聞唯誠可以應天,唯實可以安民,今應天不以誠,安民不以實,徒布空文,增人太息耳,将何以謝神靈而救弊亂也!豈大臣蒙塞天聽,不為陛下行之?豈言事迂闊無所取,不足行也?臣竊見綱紀隳敗,政化阙失,其事甚衆,不可概舉,謹條大者二事以聞: 一曰正心。
夫治國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心正則神明集而萬務理。
今民間傳陛下比年稍迩俳優賤人,燕樂逾節,賜予過度。
燕樂逾節則蕩,賜予過度則侈。
蕩則政事不親,侈則用度不足。
臣竊觀國史,見祖宗日視朝,旰昃方罷,猶坐于後苑,門有白事者,立得召對,委曲詢訪,小善必納。
真宗末年不豫,始間日視事。
今陛下春秋鼎盛,實宵衣旰食求治之秋,而乃隔日禦殿,此政事不親也。
又府庫匮竭,民鮮蓋藏,誅斂科率,殆無虛日。
計度經費,二十倍于祖宗時,此用度不足也。
政事不親,用度不足,誠國大憂。
臣望陛下修己以禦人,洗心以鑒物,勤聽斷,舍燕安,放棄優諧近習之纖人,親近剛明鲠直之良士。
因此災變,以思永圖,則天下幸甚。
其二曰擇賢。
夫明主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使,然盈庭之士不須盡擇,在擇一二輔臣及禦史、谏官而已。
陛下用人尚未慎擇。
昨王随自吏部侍郎遷門下侍郎平章事,超越十資,複為上相。
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随虛庸邪谄,非輔相之器,降麻之後,物論沸騰。
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此亦天意愛惜我朝,陛下鑒之哉!且石中立頃在朝行,以诙諧自任,士人或有宴集,必置席間,聽其語言,以資笑噱。
今處之近輔,不聞嘉謀,物望甚輕,人情所忽,使災害屢降而朝廷不尊,蓋近臣多非才者。
陛下左右尚如此,天下官吏可知也。
實恐遠人輕笑中國,宜即行罷免,别選賢才。
又張觀為禦史中丞,高若讷為司谏,二人者皆登高第,頗以文詞進,而溫和軟懦,無剛鲠敢言之氣。
斯皆執政引拔建置,欲其慎默,不敢舉揚其私,時有所言,則必暗相關說,旁人窺之,甚可笑也。
故禦史、谏官之任,臣欲陛下親擇之,不令出執政門下。
台谏官既得其人,則近臣不敢為過,乃馭下之策也。
臣以謂陛下身既勤儉,輔弼、台谏又皆得人,則天下何憂不治,災異何由而生?惟陛下少留意焉。
範仲淹薦其才,召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
舜欽娶宰相杜衍女,衍時與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時聞人,欲更張庶事。
禦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為。
會進奏院祠神,舜欽與右班殿直劉巽辄用鬻故紙公錢召妓樂,間夕會賓客。
拱辰廉得之,諷其屬魚周詢等劾奏,因欲搖動衍。
事下開封府劾治,于是舜欽與巽俱坐自盜除名,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
世以為過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舉網盡矣。
” 舜欽既放廢,寓于吳中,其友人韓維責以世居京師而去離都下,隔絕親交。
舜欽報書曰: 蒙聞責以兄弟在京師,不以義相就,獨羁外數千裡,自取愁苦。
予豈無親戚之情,豈不知會合之樂也?安肯舍安逸而甘愁苦哉! 昨在京師,不敢犯人顔色,不敢議論時事,随衆上下,心志蟠屈不開,固亦極矣。
不幸适在嫌疑之地,不能決然早自引去,緻不測之禍,捽去下吏,人無敢言,友仇一波,共起謗議。
被廢之後,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後為快。
來者往往鈎赜言語,欲以傳播,好意相恤者幾希矣。
故閉戶不敢與相見,如避兵寇。
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遂超然遠舉,羁泊于江湖之上,不唯衣食之累,實亦少避機阱也。
況血屬之多,資入之薄,持國見之矣。
常相團聚,可乏衣食乎?不可也。
可閉關常不與人接乎?不可也。
與人接必與之言,與之言必與之還往,使人人皆如持國則可,不迨持國者必加釀惡言,喧布上下,使仆不能自明,則前日之事未為重也。
都無此事,亦終日勞苦,應接之不暇,寒暑奔走塵土泥淖中,不能了人事,羸馬餓仆,日栖栖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譏笑哀闵,亦何顔面,安得不謂之愁苦哉! 此雖與兄弟親戚相遠,而伏臘稍足,居室稍寬,無終日應接奔走之勞,耳目清曠,不設機關以待人,心安閑而體舒放。
三商而眠,高舂而起,靜院明窗之下,羅列圖史琴樽以自愉悅,有興則泛小舟出盤、阊二門,吟嘯覽古于江山之間。
渚茶、野釀足以銷憂,菁鲈、稻蟹足以适口。
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廟勝絕,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魚鳥留連,不覺日暮。
昔孔子作《春秋》而夷吳,又曰:“吾欲居九夷。
”觀今之風俗,樂善好事,知予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