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文苑四
關燈
小
中
大
○穆修石延年劉潛附蕭貫蘇舜欽尹源黃亢黃鑒楊蟠顔太初郭忠恕
穆修,字伯長,郓州人。
幼嗜學,不事章句。
真宗東封,诏舉齊、魯經行之士,修預選,賜進士出身,調泰州司理參軍。
負才,與衆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誣告其罪,貶池州。
中道亡至京師,叩登聞鼓訴冤,不報。
居貶所歲餘,遇赦得釋,迎母居京師,間出遊匄以給養。
久之,補颍州文學參軍,徙蔡州。
明道中,卒。
修性剛介,好論斥時病,诋诮權貴,人欲與交結,往往拒之。
張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廟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記,記成,不書士名。
士以白金五百遺修為壽,且求載名于記,修投金庭下,俶裝去郡。
士謝之,終不受,且曰:“吾甯糊口為旅人,終不以匪人污吾文也。
”宰相欲識修,且将用為學官,修終不往見。
母死,自負榇以葬,日誦《孝經》、《喪記》,不用浮屠為佛事。
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
其後,楊億、劉筠尚聲偶之辭,天下學者靡然從之。
修于是時獨以古文稱,蘇舜欽兄弟多從之遊。
修雖窮死,然一時士大夫稱能文者必曰穆參軍。
慶曆中,祖無擇訪得所著詩、書、序、記、志等數十首,集為三卷。
石延年,字曼卿,先世幽州人。
晉以幽州遺契丹,其祖舉族南走,家于宋城。
延年為人跌宕任氣節,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于詩最工而善書。
累舉進士不中,真宗錄三舉進士,以為三班奉職,延年恥不就。
張知白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耶?”延年不得已就命。
後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鄉縣,有治名。
用薦者通判乾甯軍,徙永靜軍,為大理評事、館閣校勘,曆光祿、大理寺丞,上書章獻太後,請還政天子。
太後崩,範諷欲引延年,延年力止之。
後諷敗,延年坐與諷善,落職通判海州。
久之,為秘閣校理,遷太子中允,同判登聞鼓院。
嘗上言天下不識戰三十餘年,請為二邊之備。
不報。
及元昊反,始思其言,召見,稍用其說。
命往河東籍鄉兵,凡得十數萬,時邊将遂欲以扞賊,延年笑曰:“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雜,若怯者見敵而動,則勇者亦牽而潰矣。
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則人人皆勝兵也。
”又嘗請募人使唃厮啰及回鹘舉兵攻元昊,帝嘉納之。
延年喜劇飲,嘗與劉潛造王氏酒樓對飲,終日不交一言。
王氏怪其飲多,以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飲啖自若,至夕無酒色,相揖而去。
明日,都下傳王氏酒樓有二仙來飲,已乃知劉、石也。
延年雖酣放,若不可撄以世務,然與人論天下事,是非無不當。
初,與天章閣待制吳遵路同使河東,及卒,遵路言于朝廷,特官其一子。
劉潛字仲方,曹州定陶人。
少卓逸有大志,好為古文,以進士起家,為淄州軍事推官。
嘗知蓬萊縣,代還,過郓州,方與曼卿飲,聞母暴疾,亟歸。
母死,潛一恸遂絕,其妻複撫潛大号而死。
時人傷之,曰:“子死于孝,妻死于義。
” 同時以文學稱京東者,齊州曆城有李冠,舉進士不第,得同《三禮》出身,調乾甯主簿,卒。
有《東臯集》二十卷。
蕭貫,字貫之,臨江軍新喻人。
俊邁能文,尚氣概。
舉進士甲科,為大理評事,通判安、宿二州,遷太子中允、直史館。
仁宗即位,進太常丞、同判禮院。
曆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為京東轉運使。
時提舉捉賊劉舜卿善捕盜,号“劉鐵彈”,恃功為不法,前後畏其兇悍,莫敢治。
貫至,發之,廢為民。
徙江東,改知洪州,累遷尚書刑部員外郎。
坐前使江東不察所部吏受赇,降知饒州。
有撫州司法參軍孫齊者,初以明法得官,以其妻杜氏留裡中,而绐娶周氏入蜀。
後周欲訴于官,齊斷發誓出杜氏。
久之,又納倡陳氏,挈周所生子之撫州。
未逾月,周氏至,齊捽置庑下,出僞券曰:“若傭婢也,敢爾邪!”乃殺其所生子。
周訴于州及轉運使,皆不受。
人或告之曰:“得知饒州蕭史君者訴之,事當白矣。
”周氏以布衣書姓名,乞食道上,馳告貫。
撫非所部,而貫特為治之。
更赦,猶編管齊、濠州。
遷兵部員外郎,召還,将試知制诰,會營建獻、懿二皇太後陵,未及試而卒。
貫臨事敢為,不苟合于時。
初,感疾,夢綠衣中人召至帝所,賦《禁中曉寒歌》,詞語清麗,人以比唐李賀。
蘇舜欽,字子美,參知政事易簡之孫。
父耆,有才名,嘗為工部郎中、直集賢院。
舜欽少慷慨有大志,狀貌怪偉。
當天聖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舜欽與河南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俊多從之遊。
初以父任補太廟齋郎,調荥陽縣尉。
玉清昭應宮災,舜欽年二十一,詣登聞鼓院上疏曰: 烈士不避鈇钺而進谏,明君不諱過失而納忠,是以懷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無至腹诽。
然言之難不如容之難,容之難不如行之難,有言之必容之行之,則三代之主也,幸陛下留聽焉。
臣觀今歲自春徂夏,霖
幼嗜學,不事章句。
真宗東封,诏舉齊、魯經行之士,修預選,賜進士出身,調泰州司理參軍。
負才,與衆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誣告其罪,貶池州。
中道亡至京師,叩登聞鼓訴冤,不報。
居貶所歲餘,遇赦得釋,迎母居京師,間出遊匄以給養。
久之,補颍州文學參軍,徙蔡州。
明道中,卒。
修性剛介,好論斥時病,诋诮權貴,人欲與交結,往往拒之。
張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廟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記,記成,不書士名。
士以白金五百遺修為壽,且求載名于記,修投金庭下,俶裝去郡。
士謝之,終不受,且曰:“吾甯糊口為旅人,終不以匪人污吾文也。
”宰相欲識修,且将用為學官,修終不往見。
母死,自負榇以葬,日誦《孝經》、《喪記》,不用浮屠為佛事。
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
其後,楊億、劉筠尚聲偶之辭,天下學者靡然從之。
修于是時獨以古文稱,蘇舜欽兄弟多從之遊。
修雖窮死,然一時士大夫稱能文者必曰穆參軍。
慶曆中,祖無擇訪得所著詩、書、序、記、志等數十首,集為三卷。
石延年,字曼卿,先世幽州人。
晉以幽州遺契丹,其祖舉族南走,家于宋城。
延年為人跌宕任氣節,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于詩最工而善書。
累舉進士不中,真宗錄三舉進士,以為三班奉職,延年恥不就。
張知白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耶?”延年不得已就命。
後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鄉縣,有治名。
用薦者通判乾甯軍,徙永靜軍,為大理評事、館閣校勘,曆光祿、大理寺丞,上書章獻太後,請還政天子。
太後崩,範諷欲引延年,延年力止之。
後諷敗,延年坐與諷善,落職通判海州。
久之,為秘閣校理,遷太子中允,同判登聞鼓院。
嘗上言天下不識戰三十餘年,請為二邊之備。
不報。
及元昊反,始思其言,召見,稍用其說。
命往河東籍鄉兵,凡得十數萬,時邊将遂欲以扞賊,延年笑曰:“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雜,若怯者見敵而動,則勇者亦牽而潰矣。
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則人人皆勝兵也。
”又嘗請募人使唃厮啰及回鹘舉兵攻元昊,帝嘉納之。
延年喜劇飲,嘗與劉潛造王氏酒樓對飲,終日不交一言。
王氏怪其飲多,以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飲啖自若,至夕無酒色,相揖而去。
明日,都下傳王氏酒樓有二仙來飲,已乃知劉、石也。
延年雖酣放,若不可撄以世務,然與人論天下事,是非無不當。
初,與天章閣待制吳遵路同使河東,及卒,遵路言于朝廷,特官其一子。
劉潛字仲方,曹州定陶人。
少卓逸有大志,好為古文,以進士起家,為淄州軍事推官。
嘗知蓬萊縣,代還,過郓州,方與曼卿飲,聞母暴疾,亟歸。
母死,潛一恸遂絕,其妻複撫潛大号而死。
時人傷之,曰:“子死于孝,妻死于義。
” 同時以文學稱京東者,齊州曆城有李冠,舉進士不第,得同《三禮》出身,調乾甯主簿,卒。
有《東臯集》二十卷。
蕭貫,字貫之,臨江軍新喻人。
俊邁能文,尚氣概。
舉進士甲科,為大理評事,通判安、宿二州,遷太子中允、直史館。
仁宗即位,進太常丞、同判禮院。
曆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為京東轉運使。
時提舉捉賊劉舜卿善捕盜,号“劉鐵彈”,恃功為不法,前後畏其兇悍,莫敢治。
貫至,發之,廢為民。
徙江東,改知洪州,累遷尚書刑部員外郎。
坐前使江東不察所部吏受赇,降知饒州。
有撫州司法參軍孫齊者,初以明法得官,以其妻杜氏留裡中,而绐娶周氏入蜀。
後周欲訴于官,齊斷發誓出杜氏。
久之,又納倡陳氏,挈周所生子之撫州。
未逾月,周氏至,齊捽置庑下,出僞券曰:“若傭婢也,敢爾邪!”乃殺其所生子。
周訴于州及轉運使,皆不受。
人或告之曰:“得知饒州蕭史君者訴之,事當白矣。
”周氏以布衣書姓名,乞食道上,馳告貫。
撫非所部,而貫特為治之。
更赦,猶編管齊、濠州。
遷兵部員外郎,召還,将試知制诰,會營建獻、懿二皇太後陵,未及試而卒。
貫臨事敢為,不苟合于時。
初,感疾,夢綠衣中人召至帝所,賦《禁中曉寒歌》,詞語清麗,人以比唐李賀。
蘇舜欽,字子美,參知政事易簡之孫。
父耆,有才名,嘗為工部郎中、直集賢院。
舜欽少慷慨有大志,狀貌怪偉。
當天聖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舜欽與河南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俊多從之遊。
初以父任補太廟齋郎,調荥陽縣尉。
玉清昭應宮災,舜欽年二十一,詣登聞鼓院上疏曰: 烈士不避鈇钺而進谏,明君不諱過失而納忠,是以懷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無至腹诽。
然言之難不如容之難,容之難不如行之難,有言之必容之行之,則三代之主也,幸陛下留聽焉。
臣觀今歲自春徂夏,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