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文苑三

關燈
,因引對便殿,賜以绯魚。

    會考課京朝官,建中舊坐公累罰金,漏其事,坐降授殿中丞,監在京榷易院。

    蘇易簡方被恩顧,多得對,嘗言蜀中文士,因及建中,太宗亦素知之,命直昭文館。

    建中父名昭文,懇辭,改集賢院。

    數月,出為兩浙轉運副使,再遷主客員外郎,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

    景德中,以久次,進金部員外郎。

     建中性簡靜,風神雅秀,恬于榮利,前後三求掌西京留司禦史台,尤愛洛中風土,就構園池,号曰“靜居”。

    好吟詠,每遊山水,多留題,自稱岩夫民伯。

    加司封員外郎、工部郎中。

    建中善修養之術,會命官校定《道藏》,建中預焉。

    又判太府寺。

    大中祥符五年冬,命使泗州,奉禦制《汴水發願文》,就緻設醮。

    使還得疾,明年卒,年六十九。

     建中善書劄,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争取以為楷法。

    嘗手寫郭忠恕《汗簡集》以獻,皆科鬥文字,有诏嘉獎。

    好古勤學,多藏古器名畫。

    有集三十卷。

      子周道、周士并進士及第。

    周士曆侍禦史、江東、陝西轉運、三司鹽鐵判官,賜金紫,終工部郎中。

    周民,太子中舍。

     洪湛,字惟清,升州上元人。

    曾祖勳,南唐崇文館直學士。

    祖壽,桐城令。

    父慶元,獻書李煜,授奉禮郎,補新喻令。

    歸宋,至冤句令。

    湛幼好學,五歲能為詩,未冠,錄所著十卷為《龆年集》。

    舉進士,有聲。

    雍熙二年,廷試已落,複試,擢置高等,解褐歸德軍節度推官。

    召還,授右拾遺、直史館。

     端拱初,通判壽、許二州。

    歸宋,與左正言尹黃裳、馮拯、右正言王世則、宋沆伏閣請立許王元僖為儲貳,詞意狂率,太宗怒。

    時沆坐呂蒙正親黨,已出為宜州團練副使。

    上因語近臣曰:“儲副,邦國之本,朕豈不知。

    但近世淺薄,若立太子,即東宮僚屬皆須稱臣,官職聯次與上台無異,人情深所不安。

    此事朕自有時爾。

    ”湛坐削職,出知容州,黃裳知邕州,拯知端州,沆知靖州,世則知蒙州。

    容之戍卒謀竊發者,湛偵知,亟斬之。

    再遷比部員外郎,知郴、舒二州。

      鹹平二年召還,命試舍人院,複直史館。

    是秋,命與閣門祗候韓紹輝使荊湖按視民事,條奏利病甚衆。

    還,判三司都磨勘司。

    又與王欽若同知貢舉,未幾,同修起居注。

    時議城綏州,邊臣互言利害,遣湛與閣門祗候程順奇同往按視,湛言城之利有七而害有二,遂诏營葺,終以勞人罷之。

     湛美風儀,俊辯有材幹,凡五使西北議邊要。

    真宗有意擢任,顧遇甚厚。

    曲宴苑中,賦賞花詩,不移晷以獻,深被褒賞。

     五年春,有河陰民常德方訟臨津尉任懿納賄登第,事下禦史台,鞫得懿款雲:“鹹平二年,補太學生,寓僧仁雅舍,因仁雅求院之主僧惠秦為道地,署紙許銀七铤,仁雅、惠秦隐其二,易為五铤。

    惠秦素識王欽若已在貢院,乃因館客甯文德、仆夫徐興納署紙于欽若妻李,李密召家仆祁睿書懿名于左臂,并口傳許賂之數,入省告欽若。

    及懿過五場,睿複持湯飲至省,欽若遣睿語李,令取其銀,懿未即與。

    既而懿預奏名授官,未行,丁内艱,還鄉裡。

    仁雅馳書索銀,形于詛罵。

    ”德方者,賣蔔縣市,獲其書,以告中丞趙昌言,具其事奏白,請逮欽若屬吏。

     先是,欽若為亳州判官,睿其廳幹,及代歸,以睿從行而未除州之役籍。

    及貢舉事畢,會州人張續還鄉行服,托為睿去籍名。

    至是,欽若訴雲:“睿休役之後,始傭于家,而惠秦未嘗及門。

    ”欽若方被寵顧,乃诏翰林侍讀學士邢昺、内侍副都知閻承翰并驿召知曹州邊肅、知許州毋賓古就太常寺别鞫,懿易款雲:“有妻兄張駕舉進士,識湛,懿亦與駕同造湛門,嘗以石榴二百枚、木炭百秤饋之。

    懿之輸銀也,但憑二僧達一主司,實不知誰何?”乃以為湛納其銀。

    湛适使陝西,中途召還,時張駕已死,甯文德、徐興悉遁去,欽若近參機務,門下仆使多新募至,不識惠秦,故無與左證。

    又固執知舉時未有祁睿,遂以湛受銀,法當死,特诏削籍、流儋州。

    懿杖脊、配隸忠靖軍。

    惠秦坐受簡劄及隐銀未入已,以年七十餘,當贖銅八斤,特杖一百,黥面配商州坑冶。

    仁雅杖脊,配隸郢州牢城,而不窮用銀之端。

      初,王旦與欽若知舉,出拜樞密副使,以湛代領其事。

    湛之入貢院,懿已試第三場畢,及官收湛贓,家實無物。

    湛素與梁颢善,或假颢白金器,乃取以輸官。

    六年,會赦移惠州,至化州調馬驿卒,年四十一。

     湛時一子偕行,甚幼,州以聞,特诏賜錢二萬,官為護喪還揚州。

    因诏命官配流嶺外而沒者,悉給缗錢,聽其歸葬,如親屬幼稚者,所在遣牙校部送之。

    湛有集十卷。

      子鼎,大中祥符四年進士,至度支員外郎、直史館、鹽鐵判官。

      路振,字子發,永州祁陽人,唐相岩之四世孫。

    岩貶死嶺外,其子琛避地湖湘間,遂居焉。

    振父洵美事馬希杲,署連州從事,謝病終于家。

    振幼穎悟,五歲誦《孝經》、《論語》。

    十歲聽講《陰符》,裁百言而止,洵美責之,俾終其業。

    振曰:“百言演道足矣,餘何必學?”洵美大奇之。

    十二丁外艱,母氏慮其廢業,日加誨激,雖隆冬盛署,未始有懈。

     淳化中舉進士,太宗以詞場之弊,多事輕淺,不能該貫古道,因試《卮言日出賦》,觀其學術。

    時就試者凡數百人,鹹?咢眙忘其所出,雖當時馳聲場屋者亦有難色。

    振寒素,遊京師人罕知者,所作賦尤為典贍,太宗甚嘉之。

    擢置甲科,釋褐大理評事,通判邠州,徙徐州。

    召還,直史館,複遣之任,遷太子中允、知濱州。

    一日,契丹至城下,兵少,民相恐,衆謂振文吏,無戰禦方略,環聚而泣。

    振乃親加撫谕,且以敵盛不可與争鋒,宜堅壁自守。

    數日,契丹引去。

    轉運使劉綜稱其能,诏書褒美。

      常作《祭戰馬文》曰: 鹹平中,契丹犯高陽關,執大将康保裔,略河朔而去。

    天子幸魏,特遣将王榮以五千騎追之。

    榮無将材,但能走馬,以馳射為事,受命恇怯,數日不敢行,伺賊渡河而後發。

    有剽淄、齊者數千騎尚屯泥沽,榮不欲見敵,遂以其騎略河南岸而還。

    晝夜急騎,馬不秣而道斃者十有四五,天子憫之,遣使收瘗焉。

    因作祭文曰: 房驷之精,降為骊骍。

    飲泉呀風,流沙激霆。

    虎脊孤聳,龍媒鸷獰。

    丹髦曉霞,的颡秋星。

    茀方著幹,宜乘旋膺。

    巉胪角起,方背珠明。

     爾其絕塞草荒,八月隕霜。

    毛縮蹄堅,筋舒脈張。

    獸惡恐噬,虬獰欲骧。

    噴沙散沫,千裡飛雪。

    圉人負纼,武士索鐵。

    前遮後突,雷動地裂。

    急挽一而制百,終伏撾而受绁。

    牧官劬劬,歲入券書。

    蹄钜累累,通乎鬼區。

    名駒大?介,銜尾入塞。

    勞其酋長,節以驵儈。

    蜀錦吳缯,積如丘陵。

    馬歸于我也重,币入于彼也輕。

     于是絡黃金之羁,浴天池之波。

    鼓鬣雲衢,弄影星河。

    或踶而齧,或嗅而吪。

    原蠶申禁,驵駿何多。

    帝念神物,來經遠道。

    閱之于内殿,養之于外皂,飲以玉池,秣之瑤草。

      窮冬邊塵,入我河漘。

    羽書宵飛,龍馭北巡。

    選仗下之名馬,屬阃外之武臣。

    琱戈電燭,禁旅星陳。

    授以長策,帥以全軍。

    壯士怒兮山可擘,猛馬哮兮虎可咋。

    何嚄唶之無勇,反遷延而避敵。

     冰霜凄凄,介甲而馳。

    不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