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文苑三

關燈
林罕。

    逢吉嘗為蜀國子《毛詩》博士、檢校刊刻石經。

    罕亦善文字之學,嘗著《說文》二十篇,目曰《林氏小說》,刻石蜀中。

      曾緻堯字正臣,撫州南豐人。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解褐符離主簿、梁州錄事參軍,三遷著作佐郎、直史館,改秘書丞,出為兩浙轉運使。

    嘗上言:“去歲所部秋租,惟湖州一郡督納及期,而蘇、常、潤三州悉有逋負,請各按賞罰。

    ”太宗以江、淮頻年水災,蘇、常特甚,所言刻薄不可行,诏戒緻堯毋擾。

    俄徙知壽州,轉太常博士。

      緻堯性剛率,好言事,前後屢上章奏,辭多激讦。

    真宗即位,遷主客員外郎、判鹽鐵勾院。

    張齊賢薦其材,任詞職,命翰林試制诰,既而以輿議未允而罷。

      李繼遷擾西鄙,靈武危急,命張齊賢為泾、原、邠、甯、環、慶等州經略使,選緻堯為判官,仍遷戶部員外郎。

    既受命,因抗疏自陳,願不受章绂之賜,詞旨狂躁。

    诏禦史府鞫其罪,黜為黃州副使,奪金紫。

    未幾,複舊官,改吏部員外郎,曆知泰、泉、蘇、揚、鄂五州。

    大中祥符初,遷禮部郎中,坐知揚州日冒請一月奉,降掌升州榷酤,轉戶部郎中。

    五年,卒,年六十六。

      緻堯頗好纂錄,所著有《仙凫習翼》三十卷、《廣中台志》八十卷、《清邊前要》三十卷、《西陲要紀》十卷、《為臣要紀》一十五篇。

    子易從、易占皆登進士第。

     刁衎,字元賓,升州人。

    父彥能,仕南唐為昭武軍節度。

    衎用蔭為秘書郎、集賢校理,衣五品服,以文翰入侍,甚被親昵。

    李煜嘗令直清輝殿,閱中外章奏。

     金陵平,從煜歸宋,太祖賜绯魚,授太常寺太祝。

    稱疾,假滿,屏居辇下者數歲。

    太平興國初,李昉、扈蒙在翰林,勉其出仕,因撰《聖德頌》獻之。

    诏複本官,出知睦州桐廬縣。

     會诏群臣言事,衎上《谏刑書》,謂: 淫刑酷法非律文所載者,望诏天下悉禁止之。

    巡檢使臣捕得盜賊、亡卒,并送本部法官訊鞫,無得擅加酷虐。

    古者投奸兇于四裔,今遠方囚人盡歸京阙,以配務役,最非其宜。

    且神臯勝地,天子所居,豈使流囚于此聚役。

    自今外處罪人,望勿許解送上京,亦不留于諸務充役。

     又《禮》曰:“刑人于市,與衆棄之。

    ”則知黃屋紫宸之中,非用刑行法之處。

    望自今禦前不行決罰之刑,殿前引見司鉗黥法具,并赴禦史台、廷尉之獄;敕杖不以大小,皆引赴禦史、廷尉。

    京府或出中使,或命法官,具禮監科,以重聖皇明刑慎法之意。

     或有犯劫盜亡命,罪重者刖足釘身,國門布令。

    此乃小民昧于刑憲,逼于衣食,偶然為惡,義不及他,被其慘毒,實傷風化,亦望減除其法。

    如此則人情不駭,各固其生;和氣無傷,必臻上瑞。

      再遷大理寺丞,獻文四十篇。

    召試,授殿中丞、通判湖州,上疏請定天下酒稅額、修郡縣城隍、條約牧宰、除兩浙丁身錢、禁汴水流屍,凡五事。

    俄知婺州,遷國子博士。

    會考校百官殿最,衎被召,以無過,得知光州,就改虞部員外郎。

    轉運使狀其政績,優诏嘉獎,徙知廬州。

      真宗即位,遷比部員外郎。

    嘗上疏曰:  臣聞天下,大器也;群生,衆畜也。

    治大器者執一以正其度,保衆畜者齊化以臻其原。

    故至人謂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又曰:帝王乘地而總萬物,以用人也。

    則知萬乘之尊,一人之位,等天地之覆焘,若日月之照臨,可不慎思慮以安民,系慘舒而被物!所以堯、舜笃善道以垂化,而民謂之所天;桀、纣懷兇德以害世,而民謂之獨夫。

    則君之于民,善惡有如是之驗;民之于君,毀譽有如是之異。

     陛下纂圖茲始,布政惟新,所宜上順天心,下從人欲,進善以去惡,避毀而求譽。

    遵唐、虞之治,斥辛、癸之亂,私賞無及于小人,私罰無施于君子,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開谏诤之門,塞讒佞之口,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無以春秋鼎盛而耽于逸遊,無以血氣方剛而惑于聲色。

    若太祖之勤儉,若太宗之惠慈,答天地敷錫之意,保祖宗艱難之業,則周成、漢文二宗之美,不可同年而議拟也。

     代還,獻所著《本說》十卷,得以本官充秘閣校理,出知颍州。

    入為比部員外郎,改直秘閣,充崇文院檢讨。

    時杜鎬、陳彭年并預檢讨、衎言此二人可專其任,诏許解職,判三司開拆司,預修《冊府元龜》,加主客郎中。

    求領外任,得知湖州,轉刑部郎中。

    歲滿,複預編修。

    大中祥符六年,書成,授兵部郎中。

    入朝,暴中風眩,真宗遣使馳賜金丹,已不救,年六十九。

     衎始仕李氏,權勢甚盛。

    父為藩帥,家富于财,被服飲膳,極于侈靡。

    歸宋,以純澹夷雅知名于時,恬于祿位,善談笑,喜棋弈,交道敦笃,士大夫多推重之。

     子湛、湜、渭,皆登進士第。

    湛,刑部郎中;湜,屯田員外;渭,太常博士。

    湛子繹、約,天聖中并進士及第。

     姚铉,字寶之,廬州合肥人。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甲科,解褐大理評事,知潭州湘鄉縣,三遷殿中丞,通判簡、宣、升三州。

    淳化五年,直史館,侍宴内苑,應制賦《賞花釣魚詩》,特被嘉賞,翌日,命中使就第賜白金以獎之。

     至道初,遷太常丞,充京西轉運使,曆右正言、右司谏、河東轉運使。

    俄上言曰:“伏見諸路官吏,或強明莅事、惠愛及民者,則必立教條,除其煩擾。

    然狡胥之輩,非其所便,俟其罷官,悉藏記籍,害公蠹政,莫甚于此。

    《禮》雲:‘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又《語》曰:‘舊令尹之政必告新令尹。

    ’斯實聖人之格言,國家之急務也。

    欲望所在官吏,有經畫利濟事可長久者,歲終書曆,受代日錄付新官,俾之遵守。

    若事有灼然匪便,聽上聞,俟報改正。

    ”诏從之。

     鹹平三年,河決郓州王陵埽,東南注钜野,入淮、泗,城中積水壞廬舍,以铉知州事,徙州于汶陽鄉之高原,委以營度,許便宜從事。

    工畢,加起居舍人、京東轉運使,徙兩浙路。

     铉隽爽,頗尚氣。

    薛映知杭州,與之不協,事多矛盾。

    映摭铉罪狀數條,密以聞,诏使劾之,當奪一官,特除名,貶連州文學。

    吉州之萬安抵虔,江有贛石,舟行其中,湍險萬狀,铉過,感而賦之以自況。

    大中祥符五年,會赦,移嶽州,又移舒州,俄授本州團練副使。

    天禧四年卒,年五十三。

     铉文辭敏麗,善筆劄,藏書至多,頗有異本,兩浙課吏寫書,亦薛映所掎之一事。

    雖被竄斥,猶傭夫荷擔以自随。

    有集二十卷。

    又采唐人文章纂為百卷,目曰《文粹》。

    卒後,子嗣複以其書上獻,诏藏内府,授嗣複永城主簿。

    幼子稱,俊穎美秀,頗善屬辭,裁十歲卒。

    铉紀其事為《聰悟錄》,人多傳之。

      李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

    曾祖逢,唐左衛兵曹參軍。

    祖稠,梁商州刺史,避地入蜀。

    會王建僭據,稠預佐命功臣,左衛将軍。

    建中幼好學,十四丁外艱。

    會蜀平,侍母居洛陽,聚學以自給。

    攜文遊京師,為王佑所延譽,館于石熙載之第,熙載厚待之。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甲科,解褐大理評事,知嶽州錄事參軍。

    轉運使李惟清薦其能,再遷著作佐郎、監潭州茶場,改殿中丞,曆通判道、郢二州。

    柴成務領漕運,再表稱薦,轉太常博士。

    時言事者多以權利進,建中表陳時政利害,序王霸之略,太宗嘉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