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
關燈
小
中
大
配日繁,饋饷日迫,民一不堪命,龐勳、黃巢之禍立見,是先搖其本,無益于外也。
”經筵奏事,無日不申言之,而洛師尋以敗聞。
于是人謂味道見微慮遠。
味道所奏陳,無一言不開導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緻于治道。
遷秘書著作佐郎而卒。
訃聞,帝震悼,出内帑銀帛赙其喪,升一官以任其後,故事所未有也。
所著《四書說》、《大學講義》、《祭法宗廟廟享郊社外傳》、《經筵口奏》、《故事講義》。
王應麟,字伯厚,慶元府人。
九歲通《六經》,淳祐元年舉進士,從王野受學。
調西安主簿,民以年少易視之,輸賦後時。
應麟白郡守,繩以法,遂立辦。
諸校欲為亂,知縣事翁甫倉皇計不知所出,應麟以禮谕服之。
差監平江百萬東倉。
調浙西提舉常平茶鹽主管帳司,部使者鄭霖異待之。
丁父憂,服除,調揚州教授。
初,應麟登第,言曰:“今之事舉子業者,沽名譽,得則一切委棄,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國家所望于通儒。
”于是閉門發憤,誓以博學宏辭科自見,假館閣書讀之。
寶祐四年中是科。
應麟與弟應鳳同日生,開慶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添差浙西安撫司幹辦公事。
帝禦集英殿策士,召應麟覆考。
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
應麟讀之,乃頓首曰:“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
”遂以第七卷為首選。
及唱名,乃文天祥也。
遷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閣文字。
遷國子錄,進武學博士。
疏言:“陛下閱理多,願治久。
當事勢之艱,輿圖蹙于外患,人才乏而民力殚,宜強為善,增修德,無自沮怠;恢弘士氣,下情畢達,操綱紀而明委任,謹左右而防壅蔽,求哲人以輔後嗣。
”既對,帝問其父名,曰:“爾父以陳善為忠,可謂繼美。
” 丁大全欲緻應麟,不可得。
遷太常寺主簿,面對,言:“淮戍方警,蜀道孔艱,海表上流皆有藩籬唇齒之憂。
軍功未集而吝賞,民力既困而重斂,非修攘計也。
陛下勿以宴安自逸,勿以容悅之言自寬。
”帝愀然曰:“邊事甚可憂。
”應麟言:“無事深憂,臨事不懼。
願汲汲預防,毋為壅蔽所欺。
”時大全諱言邊事,于是應麟罷。
未幾,大全敗,起應麟通判台州。
召為太常博士,擢秘書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
彗星見,應诏極論執政、侍從、台谏之罪,積私财、行公田之害。
又言:“應天變莫先回人心,回人心莫先直受言。
箝天下之口,沮直臣之氣,如應天何?”時直言者多迕權臣意,故應麟及之。
遷著作佐郎。
度宗即位,攝禮部郎官,草百官表。
舊制,請聽政,四表已上。
一夕入臨,宰臣谕旨增撰三表,應麟操筆立就。
丞相總護還,辭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應麟從容授之。
丞相驚服,即授兼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
馬廷鸾知貢舉,诏應麟兼權直,俄兼崇政殿說書。
遷著作郎,守軍器少監。
經筵值人日雪,帝問有何故事,應麟以唐李峤、李乂等應制詩對。
因奏:“春雪過多,民生饑寒,方寸仁愛,宜謹感召。
”遷将作監。
帝視朝,謂應麟曰:“為學要灼見古人之心。
”應麟對曰“嚴恭寅畏,不敢怠皇,克勤克儉,無自縱逸,強以馭下,制事以斷,此古人之心。
然操舍易忽于眇綿,兢業每忘于遊衍。
”帝嘉納之。
既而轉對,言:“人君防未萌之欲,存不已之誠。
”擢兼侍立修注官,升權直學士院,遷秘書少監兼侍講。
上疏論市舶,不報。
會賈似道拜平章事,葉夢鼎、江萬裡各求去,似道亦求去。
應麟奏,孝宗朝阙相者亦逾年,帝亟取以谕之。
似道聞應麟言,大惡之,語包恢曰:“我去朝士若王伯厚者多矣,但此人素著文學名,不欲使天下謂我棄士。
彼盍思少自貶!”恢以告,應麟笑曰:“迕相之患小,負君之罪大。
”遷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
冬雷,應麟言:“十月之雷,惟東漢數見。
命令不專,奸UB并進,卑逾尊,外陵内之象。
當清天君,謹天命,體天德,以回天心。
守成必法祖宗,禦治必總威福。
”似道聞之,斥逐之意決矣。
應麟牒閣門直前奏對,謂用人莫先察君子小人。
方袖疏待班,台臣亟疏駁之,由是二史直前之制遂廢。
以秘閣修撰主管崇禧觀。
久之,起知徽州。
其父捴嘗守是郡,父老皆曰:’此清白太守子也。
”摧豪右,省租賦,民大悅。
召為秘書監,權中書舍人,力辭,不許。
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侍講。
遷起居郎兼權吏部侍郎,指陳成敗逆順之說,且曰:“國家所恃者大江,襄、樊其喉舌,議不容緩。
朝廷方從容如常時,事幾一失,豈能自安?”朝臣無以邊事言者,帝不怿。
似道複謀斥逐,适應麟以母憂去。
及似道潰師江上,授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即引疏陳十事,急征讨、明政刑、厲廉恥、通下情、求将材、練軍實、備糧饷、舉實材、擇牧守、防海道,其目也。
且言:“圖大患者必略細故,求實效者必去虛文。
”因請集諸路勤王之師,有能率先而至者,宜厚賞以作勇敢之氣,并力進戰,惟能戰,斯可守。
進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
日食,應麟诏論答天戒五事,陳備禦十策,皆不及用。
尋轉尚書兼給事中。
左丞相留夢炎用徐囊為禦史,擢江西制置使黃萬石等,應麟繳奏曰:“囊與夢炎同鄉
”經筵奏事,無日不申言之,而洛師尋以敗聞。
于是人謂味道見微慮遠。
味道所奏陳,無一言不開導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緻于治道。
遷秘書著作佐郎而卒。
訃聞,帝震悼,出内帑銀帛赙其喪,升一官以任其後,故事所未有也。
所著《四書說》、《大學講義》、《祭法宗廟廟享郊社外傳》、《經筵口奏》、《故事講義》。
王應麟,字伯厚,慶元府人。
九歲通《六經》,淳祐元年舉進士,從王野受學。
調西安主簿,民以年少易視之,輸賦後時。
應麟白郡守,繩以法,遂立辦。
諸校欲為亂,知縣事翁甫倉皇計不知所出,應麟以禮谕服之。
差監平江百萬東倉。
調浙西提舉常平茶鹽主管帳司,部使者鄭霖異待之。
丁父憂,服除,調揚州教授。
初,應麟登第,言曰:“今之事舉子業者,沽名譽,得則一切委棄,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國家所望于通儒。
”于是閉門發憤,誓以博學宏辭科自見,假館閣書讀之。
寶祐四年中是科。
應麟與弟應鳳同日生,開慶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添差浙西安撫司幹辦公事。
帝禦集英殿策士,召應麟覆考。
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
應麟讀之,乃頓首曰:“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
”遂以第七卷為首選。
及唱名,乃文天祥也。
遷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閣文字。
遷國子錄,進武學博士。
疏言:“陛下閱理多,願治久。
當事勢之艱,輿圖蹙于外患,人才乏而民力殚,宜強為善,增修德,無自沮怠;恢弘士氣,下情畢達,操綱紀而明委任,謹左右而防壅蔽,求哲人以輔後嗣。
”既對,帝問其父名,曰:“爾父以陳善為忠,可謂繼美。
” 丁大全欲緻應麟,不可得。
遷太常寺主簿,面對,言:“淮戍方警,蜀道孔艱,海表上流皆有藩籬唇齒之憂。
軍功未集而吝賞,民力既困而重斂,非修攘計也。
陛下勿以宴安自逸,勿以容悅之言自寬。
”帝愀然曰:“邊事甚可憂。
”應麟言:“無事深憂,臨事不懼。
願汲汲預防,毋為壅蔽所欺。
”時大全諱言邊事,于是應麟罷。
未幾,大全敗,起應麟通判台州。
召為太常博士,擢秘書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
彗星見,應诏極論執政、侍從、台谏之罪,積私财、行公田之害。
又言:“應天變莫先回人心,回人心莫先直受言。
箝天下之口,沮直臣之氣,如應天何?”時直言者多迕權臣意,故應麟及之。
遷著作佐郎。
度宗即位,攝禮部郎官,草百官表。
舊制,請聽政,四表已上。
一夕入臨,宰臣谕旨增撰三表,應麟操筆立就。
丞相總護還,辭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應麟從容授之。
丞相驚服,即授兼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
馬廷鸾知貢舉,诏應麟兼權直,俄兼崇政殿說書。
遷著作郎,守軍器少監。
經筵值人日雪,帝問有何故事,應麟以唐李峤、李乂等應制詩對。
因奏:“春雪過多,民生饑寒,方寸仁愛,宜謹感召。
”遷将作監。
帝視朝,謂應麟曰:“為學要灼見古人之心。
”應麟對曰“嚴恭寅畏,不敢怠皇,克勤克儉,無自縱逸,強以馭下,制事以斷,此古人之心。
然操舍易忽于眇綿,兢業每忘于遊衍。
”帝嘉納之。
既而轉對,言:“人君防未萌之欲,存不已之誠。
”擢兼侍立修注官,升權直學士院,遷秘書少監兼侍講。
上疏論市舶,不報。
會賈似道拜平章事,葉夢鼎、江萬裡各求去,似道亦求去。
應麟奏,孝宗朝阙相者亦逾年,帝亟取以谕之。
似道聞應麟言,大惡之,語包恢曰:“我去朝士若王伯厚者多矣,但此人素著文學名,不欲使天下謂我棄士。
彼盍思少自貶!”恢以告,應麟笑曰:“迕相之患小,負君之罪大。
”遷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
冬雷,應麟言:“十月之雷,惟東漢數見。
命令不專,奸UB并進,卑逾尊,外陵内之象。
當清天君,謹天命,體天德,以回天心。
守成必法祖宗,禦治必總威福。
”似道聞之,斥逐之意決矣。
應麟牒閣門直前奏對,謂用人莫先察君子小人。
方袖疏待班,台臣亟疏駁之,由是二史直前之制遂廢。
以秘閣修撰主管崇禧觀。
久之,起知徽州。
其父捴嘗守是郡,父老皆曰:’此清白太守子也。
”摧豪右,省租賦,民大悅。
召為秘書監,權中書舍人,力辭,不許。
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侍講。
遷起居郎兼權吏部侍郎,指陳成敗逆順之說,且曰:“國家所恃者大江,襄、樊其喉舌,議不容緩。
朝廷方從容如常時,事幾一失,豈能自安?”朝臣無以邊事言者,帝不怿。
似道複謀斥逐,适應麟以母憂去。
及似道潰師江上,授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即引疏陳十事,急征讨、明政刑、厲廉恥、通下情、求将材、練軍實、備糧饷、舉實材、擇牧守、防海道,其目也。
且言:“圖大患者必略細故,求實效者必去虛文。
”因請集諸路勤王之師,有能率先而至者,宜厚賞以作勇敢之氣,并力進戰,惟能戰,斯可守。
進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
日食,應麟诏論答天戒五事,陳備禦十策,皆不及用。
尋轉尚書兼給事中。
左丞相留夢炎用徐囊為禦史,擢江西制置使黃萬石等,應麟繳奏曰:“囊與夢炎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