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
關燈
小
中
大
○湯漢何基王柏徐夢莘弟得之從子天麟附李心傳葉味道王應麟黃震
湯漢,字伯紀,饒州安仁人。
與其兄幹、巾、中皆知名當時,柴中行見而奇之。
真德秀在潭,緻漢為賓客。
嘗造趙汝談,汝談曰:“第一流也。
”江東提刑趙汝騰薦漢于朝,诏免解差,充象山書院堂長。
赴禮部别院試,正奏名,授上饒縣主簿。
江東轉運使趙希塈言:“漢,今海内知名士也,豈得吏之州縣哉!”诏循兩資,差信州教授兼象山書院長。
淳祐十二年,差充史館校勘,改國史實錄院校勘。
會大水,上封事曰:“君心敬肆之分,實上天喜怒之由。
一念之敬,上帝臨汝,祥風慶雲所從出也。
一念之肆,上帝震怒,妖浸陰沴所從生也。
”火災,應诏上封事曰: 臣聞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
陛下膺皇天之眷命,受祖宗之寶圖,則不當懷私恩;為天下共主,為億兆寄命,則不當隆私親。
大臣迩臣,服休服采,皆陛下所倚仗也,則不當信私人。
三省、密院者,陛下之朝廷,發号布政所從出也,則不當有私令。
四海九州,土宇昄章,皆陛下之倉廪府庫也,則不當殖私财。
陛下于皇天祖宗之德弗永念,而報答私恩;于群黎百姓之疾苦弗深恤,而富貴私親;公卿在廷,其信任不若近習之笃;中書造命,其除行不若内批之專,則陛下之立心,既未能盡合乎天下之公矣。
往者陛下上畏天戒,下恤人言,内則拘制于權臣,外則恐怯于強敵,敬心既不敢盡弛,則私意亦未得盡行。
比年以來,天戒人言既以玩熟,而貪濁柄國,黩貨無厭,彼既将恣行其私,則不得不縱陛下之所欲為。
于是前日之敬畏盡忘,而一念之私始四出而不可禦矣。
姑以近事迹之:定策之碑,忽從中出,鄉未欲親其文也;貴戚子弟,參錯中外,鄉不如是之放也;土木之禍,展轉流毒,訟牒細故,胥吏賤人皆得藉群榼之勢,徹清都之邃,鄉不如是之熾也;禦筆之出,上則廢朝令,下則侵有司,鄉不如是之多也;賄賂之通,書緻之操,鄉不如是其章也。
故凡陛下之所以未能任大守重,而至于召怨宿禍者,始于立心之未公,成于持心之不敬,私以為主,而肆以行之。
此所以感動天地,而水火之災捷出于數月之内也。
陛下得不亟為治亂持危之計,而可複以常日玩易之心處之乎! 授太學博士,轉對,言:“太祖之天下壞其半者,蔡京、王黼也。
高宗之天下壞其半者,鄭清之也。
”又曰:“苟有志焉,則其紀綱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強,其藩籬必先固。
夫然後心廣體胖,泮渙而優遊,其樂無極矣。
舍此不務,而徒以九重之深、一笑之适以為樂。
樂極而思之,吾有朝廷而不能治也,吾有黎民而無與保之也,起視四境,而外侮又至矣。
雖有鄭、衛之音,燕、趙之色,建章之麗,瓊林之積,亦獨何樂哉!” 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校書郎。
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引賓贊,受命進《冠箴》,诏令太子拜謝。
升秘書郎,轉對,極言邊事,以為:“今日扶危救亂無複他策,在乎人主清心無欲,盡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
大臣公心無我,盡用天下之人才以強本,庶幾尚有以亡為存之理耳。
” 提舉福建常平,劾福州守史岩之、泉州守謝埴。
召為禮部郎官兼太子侍讀。
尋以直華文閣、福建運判,改知甯國府。
遷提舉江西常平兼知吉州。
移江東運判、知隆興府。
召為尚左郎官兼太子侍讀、兼玉牒所檢讨官,入奏:“願陛下端本澄源,虛己盡下,恢大公之道,開不諱之門,使朝廷之上,光明洞達,而無邪孽之根以撓其正。
四海之内,歡欣交通,而無怨戾之氣以奸其和。
臣之忠愛,莫切于此。
” 遷太府少卿,升兼太子谕德,改秘書少監。
疏論:“比年董宋臣聲焰薰灼,其力能去台谏,排大臣,結連兇渠,惡德參會,以緻兵戈相尋之禍。
陛下灼見其故,斥而遠之,臣意其影滅而迹絕矣。
豈料夫陰消而再凝,冰解而驟合,既得自便,即圖複用,以其罪戾之餘,一旦複使之出入壺奧之中,給事宗廟之内,此其重幹神人之怒,再基禍亂之源,上下皇惑,大小切齒。
而陛下方為之辨明,大臣方與之和解,臣竊重傷此過計也。
自古小人複出,其害必慘,将逞其憤怨,嘯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有時而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 乞休緻,擢太常少卿,太子以書勉留。
求補外,以秘閣修撰知福州、福建安撫,改知隆興府。
度宗即位,召奏事,授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遷起居郎兼侍讀,入奏,言:“願陛下持一敬心以正百度,則追養繼孝,所以報先帝者,必益緻其隆,先意承志,所以事太母者,必益緻其謹。
其愛身也,必不以物欲撓其和平;其正家也,必不以私昵隳其法度。
政事必出于朝廷,而預防于多門,人才必由于明揚,而深杜于邪徑。
兼權中書舍人,權兵部侍郎,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直學士。
累請緻仕,授華文閣待制、知甯國府,賜金帶。
久之,又召為刑部侍郎兼侍讀,以龍圖閣待制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改知太平州、權工部尚書兼侍讀。
以顯文閣直學士提舉玉隆宮。
進華文閣學士,以端明殿學士緻仕。
卒,年七十一。
特贈正奉大夫,谥文清。
漢介潔有守,恬于進取,有文集六十卷。
何基,字子恭
與其兄幹、巾、中皆知名當時,柴中行見而奇之。
真德秀在潭,緻漢為賓客。
嘗造趙汝談,汝談曰:“第一流也。
”江東提刑趙汝騰薦漢于朝,诏免解差,充象山書院堂長。
赴禮部别院試,正奏名,授上饒縣主簿。
江東轉運使趙希塈言:“漢,今海内知名士也,豈得吏之州縣哉!”诏循兩資,差信州教授兼象山書院長。
淳祐十二年,差充史館校勘,改國史實錄院校勘。
會大水,上封事曰:“君心敬肆之分,實上天喜怒之由。
一念之敬,上帝臨汝,祥風慶雲所從出也。
一念之肆,上帝震怒,妖浸陰沴所從生也。
”火災,應诏上封事曰: 臣聞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
陛下膺皇天之眷命,受祖宗之寶圖,則不當懷私恩;為天下共主,為億兆寄命,則不當隆私親。
大臣迩臣,服休服采,皆陛下所倚仗也,則不當信私人。
三省、密院者,陛下之朝廷,發号布政所從出也,則不當有私令。
四海九州,土宇昄章,皆陛下之倉廪府庫也,則不當殖私财。
陛下于皇天祖宗之德弗永念,而報答私恩;于群黎百姓之疾苦弗深恤,而富貴私親;公卿在廷,其信任不若近習之笃;中書造命,其除行不若内批之專,則陛下之立心,既未能盡合乎天下之公矣。
往者陛下上畏天戒,下恤人言,内則拘制于權臣,外則恐怯于強敵,敬心既不敢盡弛,則私意亦未得盡行。
比年以來,天戒人言既以玩熟,而貪濁柄國,黩貨無厭,彼既将恣行其私,則不得不縱陛下之所欲為。
于是前日之敬畏盡忘,而一念之私始四出而不可禦矣。
姑以近事迹之:定策之碑,忽從中出,鄉未欲親其文也;貴戚子弟,參錯中外,鄉不如是之放也;土木之禍,展轉流毒,訟牒細故,胥吏賤人皆得藉群榼之勢,徹清都之邃,鄉不如是之熾也;禦筆之出,上則廢朝令,下則侵有司,鄉不如是之多也;賄賂之通,書緻之操,鄉不如是其章也。
故凡陛下之所以未能任大守重,而至于召怨宿禍者,始于立心之未公,成于持心之不敬,私以為主,而肆以行之。
此所以感動天地,而水火之災捷出于數月之内也。
陛下得不亟為治亂持危之計,而可複以常日玩易之心處之乎! 授太學博士,轉對,言:“太祖之天下壞其半者,蔡京、王黼也。
高宗之天下壞其半者,鄭清之也。
”又曰:“苟有志焉,則其紀綱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強,其藩籬必先固。
夫然後心廣體胖,泮渙而優遊,其樂無極矣。
舍此不務,而徒以九重之深、一笑之适以為樂。
樂極而思之,吾有朝廷而不能治也,吾有黎民而無與保之也,起視四境,而外侮又至矣。
雖有鄭、衛之音,燕、趙之色,建章之麗,瓊林之積,亦獨何樂哉!” 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校書郎。
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引賓贊,受命進《冠箴》,诏令太子拜謝。
升秘書郎,轉對,極言邊事,以為:“今日扶危救亂無複他策,在乎人主清心無欲,盡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
大臣公心無我,盡用天下之人才以強本,庶幾尚有以亡為存之理耳。
” 提舉福建常平,劾福州守史岩之、泉州守謝埴。
召為禮部郎官兼太子侍讀。
尋以直華文閣、福建運判,改知甯國府。
遷提舉江西常平兼知吉州。
移江東運判、知隆興府。
召為尚左郎官兼太子侍讀、兼玉牒所檢讨官,入奏:“願陛下端本澄源,虛己盡下,恢大公之道,開不諱之門,使朝廷之上,光明洞達,而無邪孽之根以撓其正。
四海之内,歡欣交通,而無怨戾之氣以奸其和。
臣之忠愛,莫切于此。
” 遷太府少卿,升兼太子谕德,改秘書少監。
疏論:“比年董宋臣聲焰薰灼,其力能去台谏,排大臣,結連兇渠,惡德參會,以緻兵戈相尋之禍。
陛下灼見其故,斥而遠之,臣意其影滅而迹絕矣。
豈料夫陰消而再凝,冰解而驟合,既得自便,即圖複用,以其罪戾之餘,一旦複使之出入壺奧之中,給事宗廟之内,此其重幹神人之怒,再基禍亂之源,上下皇惑,大小切齒。
而陛下方為之辨明,大臣方與之和解,臣竊重傷此過計也。
自古小人複出,其害必慘,将逞其憤怨,嘯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有時而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 乞休緻,擢太常少卿,太子以書勉留。
求補外,以秘閣修撰知福州、福建安撫,改知隆興府。
度宗即位,召奏事,授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遷起居郎兼侍讀,入奏,言:“願陛下持一敬心以正百度,則追養繼孝,所以報先帝者,必益緻其隆,先意承志,所以事太母者,必益緻其謹。
其愛身也,必不以物欲撓其和平;其正家也,必不以私昵隳其法度。
政事必出于朝廷,而預防于多門,人才必由于明揚,而深杜于邪徑。
兼權中書舍人,權兵部侍郎,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直學士。
累請緻仕,授華文閣待制、知甯國府,賜金帶。
久之,又召為刑部侍郎兼侍讀,以龍圖閣待制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改知太平州、權工部尚書兼侍讀。
以顯文閣直學士提舉玉隆宮。
進華文閣學士,以端明殿學士緻仕。
卒,年七十一。
特贈正奉大夫,谥文清。
漢介潔有守,恬于進取,有文集六十卷。
何基,字子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