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
關燈
小
中
大
忠言于朝,遂起韡讨平之。
紹定四年,改職與祠。
五年,進徽猷閣、知泉州。
迎者塞路,深村百歲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歡聲動地。
諸邑二稅法預借至六七年,德秀入境,首禁預借。
諸邑有累月不解一錢者,郡計赤立不可為。
或咎寬恤太驟,德秀謂民困如此,甯身代其苦。
決訟自卯至申未已。
或勸啬養精神,德秀謂郡弊無力惠民,僅有政平、訟理事當勉。
建炎初置南外宗政司于泉,公族僅三百人,漕司與本州給之,而朝廷歲助度牒。
已而不複給,而增至二千三百餘人,郡坐是愈不可為。
德秀請于朝,诏給度牒百道。
彌遠薨,上親政,以顯谟閣待制知福州。
戒所部無濫刑橫斂,無徇私黩貨,罷市令司,曰:“物同則價同,甯有公私之異?”閩縣裡正苦督賦,革之。
屬縣苦貴籴,便宜發常平赈之。
海寇縱橫,次第禽殄之。
未幾,聞金滅,京湖帥奉露布圖上八陵,而江、淮有進取潼關、黃河之議。
德秀以為憂,上封事曰:“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
惟陛下審之重之。
” 召為戶部尚書,入見,上迎謂曰:“卿去國十年,每切思賢。
”乃以《大學衍義》進,複陳祁天永命之說,謂“敬者德之聚。
儀狄之酒,南威之色,盤遊弋射之娛,禽獸狗馬之玩,有一于茲,皆足害敬”。
上欣然嘉納,改翰林學士、知制诰,時政多所論建。
逾年,知貢舉,已得疾,拜參知政事,同編修敕令、《經武要略》。
三乞祠祿,上不得已,進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辭。
疾亟,冠帶起坐,迄謝事,猶神爽不亂。
遺表聞,上震悼,辍視朝,贈銀青光祿大夫。
德秀長身廣額,容貌如玉,望之者無不以公輔期之。
立朝不滿十年,奏疏無慮數十萬言,皆切當世要務,直聲震朝廷。
四方人士誦其文,想見其風采。
及宦遊所至,惠政深洽,不愧其言,由是中外交頌。
都城人時驚傳傾洞,奔擁出關曰:“真直院至矣!”果至,則又填塞聚觀不置。
時相益以此忌之,辄擯不用,而聲愈彰。
及歸朝,适鄭清之挑敵,兵民死者數十萬,中外大耗,尤世道升降治亂之機,而德秀則既衰矣。
杜範方攻清之誤國,且謂其貪黩更甚于前,而德秀乃奏言:“此皆前權臣玩忄妻之罪,今日措置之失,譬如和、扁繼庸醫之後,一藥之誤,代為庸醫受責。
”其議論與範不同如此。
然自侂胄立僞學之名以锢善類,凡近世大儒之書,皆顯禁以絕之。
德秀晚出,獨慨然以斯文自任,講習而服行之。
黨禁既開,而正學遂明于天下後世,多其力也。
所著《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詞草四六》、《獻忠集》、《江東救荒錄》、《清源雜志》、《星沙集志》。
既薨,上思之不置,谥曰文忠。
魏了翁,字華父,邛州蒲江人。
年數歲,從諸兄入學,俨如成人。
少長,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過目不再覽,鄉裡稱為神童。
年十五,著《韓愈論》,抑揚頓挫,有作者風。
慶元五年,登進士第。
時方諱言道學,了翁策及之。
授佥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盡心職業。
嘉泰二年,召為國子正。
明年,改武學博士。
開禧元年,召試學士院。
韓侂胄用事,謀開邊以自固,遍國中憂駭而不敢言。
了翁乃言:“國家紀綱不立,國是不定,風俗苟偷,邊備廢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謂将有此北伐之舉,人情恟恟,憂疑錯出。
金地廣勢強,未可卒圖,求其在我,未見可以勝人之實。
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
不然,舉天下而試于一擲,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策出,衆大驚。
改秘書省正字。
禦史徐柟即劾了翁對策狂妄,獨侂胄持不可而止。
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補外,乃知嘉定府。
行次江陵,蜀大将吳曦以四川叛,了翁策其必敗。
又明年,曦誅,蜀平,了翁奉親還裡。
侂胄亦以誤國誅。
朝廷收召諸賢,了翁預焉。
會史彌遠入相專國事,了翁察其所為,力辭召命。
丁生父憂,解官心喪,築室白鶴山下,以所聞于輔廣、李燔者開門授徒,士争負笈從之。
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
差知漢州。
漢号為繁劇,了翁以化善俗為治。
首蠲積逋二十餘萬,除科抑賣酒之弊,嚴戶婚交讦之禁,複為文谕以厚倫止訟,其民敬奉條教不敢犯。
會境内橋壞,民有壓死者,部使者以聞,诏降官一秩、主管建甯府武夷山沖佑觀。
未數月,複元官、知眉州。
眉雖為文物之邦,然其俗習法令,持吏短長,故号難治。
聞了翁至,争試以事。
乃尊禮耆耇,簡拔俊秀,朔望詣學宮,親為講說,誘掖指授,行鄉飲酒禮以示教化,增貢士員以振文風。
複蟆頤堰,築江鄉館,利民之事,知無不為。
士論大服,俗為之變,治行彰聞。
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點刑獄公事。
八年,兼提舉常平等事,遷轉運判官。
戢吏奸,詢民瘼,舉刺不避權右,風采肅然。
上疏乞與周惇頤、張載、程颢、程頤錫爵定谥,示學者趣向,朝論韪之,如其請。
遂甯阙守,了翁行郡事。
即具奏乞修城郭備不虞,廷議靳其費,了翁增埤浚隍,如待敵至者。
後一年,潰卒攻掠郡縣,知其有備不敢逞,人始服豫防之意。
十年,遷直秘閣、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
丁母憂,免喪,差知潼川府。
約己裕民,厥績大著。
若遊似、吳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門受業。
十五年,被召入對,疏二千餘言。
首論人與天地一本,必與天地相似而後可以無曠天位,并及人才、風俗五事,明白切暢。
又論郡邑強幹弱枝之弊,所宜變通。
蓋自了翁去國十有七年矣,至是上迎勞優渥,嘉納其言。
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
轉對,論江、淮、襄、蜀當分為四重鎮,擇人以任,虛心以聽,假以事權,資以才用,為聯絡守禦之計。
次論蜀邊墾田及實錄阙文等事,皆下其章中書。
十六年,為省試參詳官,遷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
十七年,遷秘書監,尋以起居舍人再辭而後就列。
入奏,極言事變倚伏、人心向背、疆埸安危、鄰寇動靜,其幾有五,謂:“宜察時幾而共天命,尊道揆而嚴法守,集思廣益,汲汲圖之,不猶愈于坐觀事會,而聽其勢之所趨乎?”又論士大夫風俗之弊,謂:“君臣上下同心一德,而後平居有所補益,緩急有所倚仗。
如人自為謀,則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
今則面從而腹诽,習谀而踵陋,臣實懼焉。
盍亦察人心之邪正,推世變之倚伏,開拓規模,收拾人物,庶幾臨事無乏
紹定四年,改職與祠。
五年,進徽猷閣、知泉州。
迎者塞路,深村百歲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歡聲動地。
諸邑二稅法預借至六七年,德秀入境,首禁預借。
諸邑有累月不解一錢者,郡計赤立不可為。
或咎寬恤太驟,德秀謂民困如此,甯身代其苦。
決訟自卯至申未已。
或勸啬養精神,德秀謂郡弊無力惠民,僅有政平、訟理事當勉。
建炎初置南外宗政司于泉,公族僅三百人,漕司與本州給之,而朝廷歲助度牒。
已而不複給,而增至二千三百餘人,郡坐是愈不可為。
德秀請于朝,诏給度牒百道。
彌遠薨,上親政,以顯谟閣待制知福州。
戒所部無濫刑橫斂,無徇私黩貨,罷市令司,曰:“物同則價同,甯有公私之異?”閩縣裡正苦督賦,革之。
屬縣苦貴籴,便宜發常平赈之。
海寇縱橫,次第禽殄之。
未幾,聞金滅,京湖帥奉露布圖上八陵,而江、淮有進取潼關、黃河之議。
德秀以為憂,上封事曰:“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
惟陛下審之重之。
” 召為戶部尚書,入見,上迎謂曰:“卿去國十年,每切思賢。
”乃以《大學衍義》進,複陳祁天永命之說,謂“敬者德之聚。
儀狄之酒,南威之色,盤遊弋射之娛,禽獸狗馬之玩,有一于茲,皆足害敬”。
上欣然嘉納,改翰林學士、知制诰,時政多所論建。
逾年,知貢舉,已得疾,拜參知政事,同編修敕令、《經武要略》。
三乞祠祿,上不得已,進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辭。
疾亟,冠帶起坐,迄謝事,猶神爽不亂。
遺表聞,上震悼,辍視朝,贈銀青光祿大夫。
德秀長身廣額,容貌如玉,望之者無不以公輔期之。
立朝不滿十年,奏疏無慮數十萬言,皆切當世要務,直聲震朝廷。
四方人士誦其文,想見其風采。
及宦遊所至,惠政深洽,不愧其言,由是中外交頌。
都城人時驚傳傾洞,奔擁出關曰:“真直院至矣!”果至,則又填塞聚觀不置。
時相益以此忌之,辄擯不用,而聲愈彰。
及歸朝,适鄭清之挑敵,兵民死者數十萬,中外大耗,尤世道升降治亂之機,而德秀則既衰矣。
杜範方攻清之誤國,且謂其貪黩更甚于前,而德秀乃奏言:“此皆前權臣玩忄妻之罪,今日措置之失,譬如和、扁繼庸醫之後,一藥之誤,代為庸醫受責。
”其議論與範不同如此。
然自侂胄立僞學之名以锢善類,凡近世大儒之書,皆顯禁以絕之。
德秀晚出,獨慨然以斯文自任,講習而服行之。
黨禁既開,而正學遂明于天下後世,多其力也。
所著《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詞草四六》、《獻忠集》、《江東救荒錄》、《清源雜志》、《星沙集志》。
既薨,上思之不置,谥曰文忠。
魏了翁,字華父,邛州蒲江人。
年數歲,從諸兄入學,俨如成人。
少長,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過目不再覽,鄉裡稱為神童。
年十五,著《韓愈論》,抑揚頓挫,有作者風。
慶元五年,登進士第。
時方諱言道學,了翁策及之。
授佥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盡心職業。
嘉泰二年,召為國子正。
明年,改武學博士。
開禧元年,召試學士院。
韓侂胄用事,謀開邊以自固,遍國中憂駭而不敢言。
了翁乃言:“國家紀綱不立,國是不定,風俗苟偷,邊備廢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謂将有此北伐之舉,人情恟恟,憂疑錯出。
金地廣勢強,未可卒圖,求其在我,未見可以勝人之實。
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
不然,舉天下而試于一擲,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策出,衆大驚。
改秘書省正字。
禦史徐柟即劾了翁對策狂妄,獨侂胄持不可而止。
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補外,乃知嘉定府。
行次江陵,蜀大将吳曦以四川叛,了翁策其必敗。
又明年,曦誅,蜀平,了翁奉親還裡。
侂胄亦以誤國誅。
朝廷收召諸賢,了翁預焉。
會史彌遠入相專國事,了翁察其所為,力辭召命。
丁生父憂,解官心喪,築室白鶴山下,以所聞于輔廣、李燔者開門授徒,士争負笈從之。
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
差知漢州。
漢号為繁劇,了翁以化善俗為治。
首蠲積逋二十餘萬,除科抑賣酒之弊,嚴戶婚交讦之禁,複為文谕以厚倫止訟,其民敬奉條教不敢犯。
會境内橋壞,民有壓死者,部使者以聞,诏降官一秩、主管建甯府武夷山沖佑觀。
未數月,複元官、知眉州。
眉雖為文物之邦,然其俗習法令,持吏短長,故号難治。
聞了翁至,争試以事。
乃尊禮耆耇,簡拔俊秀,朔望詣學宮,親為講說,誘掖指授,行鄉飲酒禮以示教化,增貢士員以振文風。
複蟆頤堰,築江鄉館,利民之事,知無不為。
士論大服,俗為之變,治行彰聞。
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點刑獄公事。
八年,兼提舉常平等事,遷轉運判官。
戢吏奸,詢民瘼,舉刺不避權右,風采肅然。
上疏乞與周惇頤、張載、程颢、程頤錫爵定谥,示學者趣向,朝論韪之,如其請。
遂甯阙守,了翁行郡事。
即具奏乞修城郭備不虞,廷議靳其費,了翁增埤浚隍,如待敵至者。
後一年,潰卒攻掠郡縣,知其有備不敢逞,人始服豫防之意。
十年,遷直秘閣、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
丁母憂,免喪,差知潼川府。
約己裕民,厥績大著。
若遊似、吳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門受業。
十五年,被召入對,疏二千餘言。
首論人與天地一本,必與天地相似而後可以無曠天位,并及人才、風俗五事,明白切暢。
又論郡邑強幹弱枝之弊,所宜變通。
蓋自了翁去國十有七年矣,至是上迎勞優渥,嘉納其言。
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
轉對,論江、淮、襄、蜀當分為四重鎮,擇人以任,虛心以聽,假以事權,資以才用,為聯絡守禦之計。
次論蜀邊墾田及實錄阙文等事,皆下其章中書。
十六年,為省試參詳官,遷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
十七年,遷秘書監,尋以起居舍人再辭而後就列。
入奏,極言事變倚伏、人心向背、疆埸安危、鄰寇動靜,其幾有五,謂:“宜察時幾而共天命,尊道揆而嚴法守,集思廣益,汲汲圖之,不猶愈于坐觀事會,而聽其勢之所趨乎?”又論士大夫風俗之弊,謂:“君臣上下同心一德,而後平居有所補益,緩急有所倚仗。
如人自為謀,則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
今則面從而腹诽,習谀而踵陋,臣實懼焉。
盍亦察人心之邪正,推世變之倚伏,開拓規模,收拾人物,庶幾臨事無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