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
關燈
小
中
大
彭龜年以抗論逐,呂祖儉、周端朝以上書斥,當時近臣猶有争之者。
其後呂祖泰之貶,非惟近臣莫敢言,而台谏且出力以擠之,則嘉泰之失已深于慶元矣。
更化之初,群賢皆得自奮。
未幾,傅伯成以谏官論事去,蔡幼學以詞臣論事去,鄒應龍、許奕又繼以封駁論事去。
是數人者,非能大有所矯拂,已皆不容于朝。
故人務自全,一辭不措。
設有大安危、大利害,群臣喑嘿如此,豈不殆哉!今欲與陛下言,勤訪問、廣謀議、明黜陟三者而已。
”時鈔法楮令行,告讦繁興,抵罪者衆,莫敢以上聞。
德秀奏:“或一夫坐罪,而并籍昆弟之财;或虧陌四錢,而沒入百萬之赀。
至于科富室之錢,拘鹽商之舟,視産高下,配民藏楮,鬻田宅以收券者,雖大家不能免,尚得名便民之策?”自此籍沒之産以漸給還。
兼太常少卿。
又言金人必亡,君臣上下皆當以祈天永命為心。
充金國賀登位使,及盱眙,聞金人内變而返。
言于上曰:“臣自揚之楚,自楚之盱眙,沃壤無際,陂湖相連,民皆堅悍強忍,此天賜吾國以屏障大江,使強兵足食為進取資。
顧田疇不辟,溝洫不治,險要不扼,丁壯不練,豪傑武勇不收拾,一旦有警,則徒以長江為恃。
豈如及今大修墾田之政,專為一司以領之,數年之後,積儲充實,邊民父子争欲自保,因其什伍,勒以兵法,不待糧饣尚,皆為精兵。
”又言邊防要事。
時史彌遠方以爵祿縻天下士,德秀慨然謂劉?龠曰:“吾徒須急引去,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
”遂力請去,出為秘閣修撰、江東轉運副使。
山東盜起,朝廷猶與金通聘,德秀朝辭,奏:“國恥不可忘,鄰盜不可輕,幸安之謀不可恃,導谀之言不可聽,至公之論不可忽。
”甯宗曰:“卿力有餘,到江東日為朕撙節财計,以助邊用。
” 江東旱蝗,廣德、太平為甚,德秀遂與留守、憲司分所部九郡大講荒政,而自領廣德、太平。
親至廣德,與太守魏岘同以便宜發廪,使教授林庠振給,竣事而還。
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冢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
微公,我輩已相随入此矣。
”索毀太平州私創之大斛。
新徽州守林琰無廉聲,甯國守張忠恕私匿振濟米,皆劾之,而以李道傳攝徽。
先是,都司胡貙、薛拯每诮德秀迂儒,試以事必敗,至是政譽日聞,因倡言旱傷本輕,監司好名,振贍太過,使岘劾庠以撼德秀。
德秀上章自明,朝廷悟,與岘祠,授庠幹官,而道傳尋亦召還。
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
番舶畏苛征,至者歲不三四,德秀首寬之,至者驟增至三十六艘。
輸租令民自概,聽訟惟揭示姓名,人自詣州。
泉多大家,為闾裡患,痛繩之。
有訟田者,至焚其券不敢争。
海賊作亂,将逼城,官軍敗衄,德秀祭兵死者,乃親授方略,禽之。
複遍行海濱,審視形勢,增屯要害處,以備不虞。
十二年,以集英殿修撰知隆興府。
承寬弛之後,乃稍濟以嚴。
尤留意軍政,欲分鄂州軍屯武昌,及通廣鹽于贛與南安,以弭汀、贛鹽寇。
未及行,以母喪歸。
明年,蕲、黃失守,盜起南安,讨之數載始平,人服德秀先見。
十五年,以寶谟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
以“廉仁功勤”四字勵僚屬,以周惇頤、胡安國、朱熹、張栻學術源流勉其士。
罷榷酤,除斛面米,申免和籴,以蘇其民。
民艱食,既極力振贍之,複立惠民倉五萬石,使歲出粜。
又易谷九萬五千石,分十二縣置社倉,以遍及鄉落。
别立慈幼倉立義阡。
惠政畢舉。
月試諸軍射,捐其回易之利及官田租。
凡營中病者、死未葬者、孕者、嫁娶者,贍給有差。
朝廷從壽昌朱Y請,以飛虎軍戍壽昌,并緻其家口,力争止之。
江華縣賊蘇師入境殺劫,檄廣西共讨平之。
司馬遵守武岡,激軍變,劾遵而誅其亂者。
理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尋擢禮部侍郎、直學士院。
入見,奏:“三綱五常,扶持宇宙之棟幹,奠安生民之柱石。
晉廢三綱而劉、石之變興,唐廢三綱而安祿山之難作。
我朝立國,先正名分。
陛下不幸處人倫之變,流聞四方,所損非淺。
霅川之變,非濟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後聞讨捕之謀,情狀本末,灼然可考。
願讨論雍熙追封秦王舍罪恤孤故事,濟王未有子息,亦惟陛下興滅繼絕。
”上曰:“朝廷待濟王亦至矣。
”德秀曰:“若謂此事處置盡善,臣未敢以為然。
觀舜所以處象,則陛下不及舜明甚。
人主但當以二帝、三王為師。
”上曰:“一時倉猝耳。
”德秀曰:“此已往之咎,惟願陛下知有此失而益講學進德。
”次言:“霅川之獄,未聞參聽于公朝,淮、蜀二阃乃出于佥論所期之外。
天下之事非一家之私,何惜不與衆共之?”且言:“乾道、淳熙間,有位于朝者以饋及門為恥,受任于外者以包苴入都為羞。
今饋賂公行,薰染成風,恬不知怪。
”又疏言:“朝廷之上,敏銳之士多于老成,雖嘗以耆艾褒傅伯成、楊簡,以儒學褒柴中行,以恬退用趙蕃、劉宰,至忠亮敢言如陳宓、徐僑,皆未蒙錄用。
”上問謙吏,德秀以知袁州趙{?政}夫對,親擢{?政}夫直秘閣、為監司。
具手劄入謝,因言崔與之帥蜀,楊長儒帥閩,皆有廉聲,乞廣加咨訪。
上初禦清暑殿,德秀因經筵侍上,進曰:“此高、孝二祖儲神燕閑之地,仰瞻楹桷,當如二祖實臨其上。
陛下所居處密迩東朝,未敢遽當人主之奉。
今宮閣之義浸備,以一心而受衆攻,未有不浸淫而蠹蝕者,惟學可以明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親君子可以維持此心。
”因極陳古者居喪之法與先帝視朝之勤。
甯宗小祥,诏群臣服純吉,德秀争之曰:“自漢文帝率情變古,惟我孝宗方衰服三年,朝衣朝冠皆以大布,惜當時不并定臣下執喪之禮,此千載無窮之憾。
孝宗崩,從臣羅點等議,令群臣易月之後,未釋衰服,惟朝會治事權用黑帶公服,時序仍臨慰,至大祥始除。
侂胄枋政,始以小祥從吉。
且帶不以金,鞓不以紅,佩不以魚,鞍轎不以文繡。
此于群臣何損?朝儀何傷?”議遂格。
德秀屢進鲠言,上皆虛心開納,而彌遠益嚴憚之,乃謀所以相撼,畏公議,未敢發。
給事中王塈、盛章始駁德秀所主濟王贈典,繼而殿中侍禦史莫澤劾之,遂以煥章閣待制提舉玉隆宮。
谏議大夫朱端常又劾之,落職罷祠。
監察禦史梁成大又劾之,請加竄殛。
上曰:“仲尼不為已甚。
”乃止。
既歸,修《讀書記》,語門人曰:“此人君為治之門,如有用我者,執此以往。
”汀寇起,德秀薦陳韡有文武才幹,常平使者史彌
其後呂祖泰之貶,非惟近臣莫敢言,而台谏且出力以擠之,則嘉泰之失已深于慶元矣。
更化之初,群賢皆得自奮。
未幾,傅伯成以谏官論事去,蔡幼學以詞臣論事去,鄒應龍、許奕又繼以封駁論事去。
是數人者,非能大有所矯拂,已皆不容于朝。
故人務自全,一辭不措。
設有大安危、大利害,群臣喑嘿如此,豈不殆哉!今欲與陛下言,勤訪問、廣謀議、明黜陟三者而已。
”時鈔法楮令行,告讦繁興,抵罪者衆,莫敢以上聞。
德秀奏:“或一夫坐罪,而并籍昆弟之财;或虧陌四錢,而沒入百萬之赀。
至于科富室之錢,拘鹽商之舟,視産高下,配民藏楮,鬻田宅以收券者,雖大家不能免,尚得名便民之策?”自此籍沒之産以漸給還。
兼太常少卿。
又言金人必亡,君臣上下皆當以祈天永命為心。
充金國賀登位使,及盱眙,聞金人内變而返。
言于上曰:“臣自揚之楚,自楚之盱眙,沃壤無際,陂湖相連,民皆堅悍強忍,此天賜吾國以屏障大江,使強兵足食為進取資。
顧田疇不辟,溝洫不治,險要不扼,丁壯不練,豪傑武勇不收拾,一旦有警,則徒以長江為恃。
豈如及今大修墾田之政,專為一司以領之,數年之後,積儲充實,邊民父子争欲自保,因其什伍,勒以兵法,不待糧饣尚,皆為精兵。
”又言邊防要事。
時史彌遠方以爵祿縻天下士,德秀慨然謂劉?龠曰:“吾徒須急引去,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
”遂力請去,出為秘閣修撰、江東轉運副使。
山東盜起,朝廷猶與金通聘,德秀朝辭,奏:“國恥不可忘,鄰盜不可輕,幸安之謀不可恃,導谀之言不可聽,至公之論不可忽。
”甯宗曰:“卿力有餘,到江東日為朕撙節财計,以助邊用。
” 江東旱蝗,廣德、太平為甚,德秀遂與留守、憲司分所部九郡大講荒政,而自領廣德、太平。
親至廣德,與太守魏岘同以便宜發廪,使教授林庠振給,竣事而還。
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冢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
微公,我輩已相随入此矣。
”索毀太平州私創之大斛。
新徽州守林琰無廉聲,甯國守張忠恕私匿振濟米,皆劾之,而以李道傳攝徽。
先是,都司胡貙、薛拯每诮德秀迂儒,試以事必敗,至是政譽日聞,因倡言旱傷本輕,監司好名,振贍太過,使岘劾庠以撼德秀。
德秀上章自明,朝廷悟,與岘祠,授庠幹官,而道傳尋亦召還。
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
番舶畏苛征,至者歲不三四,德秀首寬之,至者驟增至三十六艘。
輸租令民自概,聽訟惟揭示姓名,人自詣州。
泉多大家,為闾裡患,痛繩之。
有訟田者,至焚其券不敢争。
海賊作亂,将逼城,官軍敗衄,德秀祭兵死者,乃親授方略,禽之。
複遍行海濱,審視形勢,增屯要害處,以備不虞。
十二年,以集英殿修撰知隆興府。
承寬弛之後,乃稍濟以嚴。
尤留意軍政,欲分鄂州軍屯武昌,及通廣鹽于贛與南安,以弭汀、贛鹽寇。
未及行,以母喪歸。
明年,蕲、黃失守,盜起南安,讨之數載始平,人服德秀先見。
十五年,以寶谟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
以“廉仁功勤”四字勵僚屬,以周惇頤、胡安國、朱熹、張栻學術源流勉其士。
罷榷酤,除斛面米,申免和籴,以蘇其民。
民艱食,既極力振贍之,複立惠民倉五萬石,使歲出粜。
又易谷九萬五千石,分十二縣置社倉,以遍及鄉落。
别立慈幼倉立義阡。
惠政畢舉。
月試諸軍射,捐其回易之利及官田租。
凡營中病者、死未葬者、孕者、嫁娶者,贍給有差。
朝廷從壽昌朱Y請,以飛虎軍戍壽昌,并緻其家口,力争止之。
江華縣賊蘇師入境殺劫,檄廣西共讨平之。
司馬遵守武岡,激軍變,劾遵而誅其亂者。
理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尋擢禮部侍郎、直學士院。
入見,奏:“三綱五常,扶持宇宙之棟幹,奠安生民之柱石。
晉廢三綱而劉、石之變興,唐廢三綱而安祿山之難作。
我朝立國,先正名分。
陛下不幸處人倫之變,流聞四方,所損非淺。
霅川之變,非濟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後聞讨捕之謀,情狀本末,灼然可考。
願讨論雍熙追封秦王舍罪恤孤故事,濟王未有子息,亦惟陛下興滅繼絕。
”上曰:“朝廷待濟王亦至矣。
”德秀曰:“若謂此事處置盡善,臣未敢以為然。
觀舜所以處象,則陛下不及舜明甚。
人主但當以二帝、三王為師。
”上曰:“一時倉猝耳。
”德秀曰:“此已往之咎,惟願陛下知有此失而益講學進德。
”次言:“霅川之獄,未聞參聽于公朝,淮、蜀二阃乃出于佥論所期之外。
天下之事非一家之私,何惜不與衆共之?”且言:“乾道、淳熙間,有位于朝者以饋及門為恥,受任于外者以包苴入都為羞。
今饋賂公行,薰染成風,恬不知怪。
”又疏言:“朝廷之上,敏銳之士多于老成,雖嘗以耆艾褒傅伯成、楊簡,以儒學褒柴中行,以恬退用趙蕃、劉宰,至忠亮敢言如陳宓、徐僑,皆未蒙錄用。
”上問謙吏,德秀以知袁州趙{?政}夫對,親擢{?政}夫直秘閣、為監司。
具手劄入謝,因言崔與之帥蜀,楊長儒帥閩,皆有廉聲,乞廣加咨訪。
上初禦清暑殿,德秀因經筵侍上,進曰:“此高、孝二祖儲神燕閑之地,仰瞻楹桷,當如二祖實臨其上。
陛下所居處密迩東朝,未敢遽當人主之奉。
今宮閣之義浸備,以一心而受衆攻,未有不浸淫而蠹蝕者,惟學可以明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親君子可以維持此心。
”因極陳古者居喪之法與先帝視朝之勤。
甯宗小祥,诏群臣服純吉,德秀争之曰:“自漢文帝率情變古,惟我孝宗方衰服三年,朝衣朝冠皆以大布,惜當時不并定臣下執喪之禮,此千載無窮之憾。
孝宗崩,從臣羅點等議,令群臣易月之後,未釋衰服,惟朝會治事權用黑帶公服,時序仍臨慰,至大祥始除。
侂胄枋政,始以小祥從吉。
且帶不以金,鞓不以紅,佩不以魚,鞍轎不以文繡。
此于群臣何損?朝儀何傷?”議遂格。
德秀屢進鲠言,上皆虛心開納,而彌遠益嚴憚之,乃謀所以相撼,畏公議,未敢發。
給事中王塈、盛章始駁德秀所主濟王贈典,繼而殿中侍禦史莫澤劾之,遂以煥章閣待制提舉玉隆宮。
谏議大夫朱端常又劾之,落職罷祠。
監察禦史梁成大又劾之,請加竄殛。
上曰:“仲尼不為已甚。
”乃止。
既歸,修《讀書記》,語門人曰:“此人君為治之門,如有用我者,執此以往。
”汀寇起,德秀薦陳韡有文武才幹,常平使者史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