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關燈
小
中
大
當念,正在主上與二三大臣振作其氣,以洩其憤,使人人如報私仇,此《春秋》書衛人殺州籲之意也。
其二曰:國家之規模,使天下奉規矩準繩以從事,群臣救過之不給,而何暇展布四體以求濟度外之功哉! 其三曰:藝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國。
而儒道之振,獨優于前代。
今天下之士熟爛委靡,誠可厭惡,正在主上與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教之,作其氣而養之,使臨事不至乏才,随才皆足有用,則立國之規模不至戾藝祖之本旨,而東西馳騁以定禍亂,不必專在武臣也。
臣所以為大臣論者,其略如此。
書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甯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歸。
日落魄醉酒,與邑之狂士飲,醉中戲為大言,言涉犯上。
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
侍郎何澹嘗為考試官,黜亮,亮不平,語數侵澹,澹聞而嗛之,即繳狀以聞。
事下大理,笞掠亮無完膚,誣服為不軌。
事聞,孝宗知為亮,嘗陰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後妄言,何罪之有!”劃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無何,亮家僮殺人于境,适被殺者嘗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
聞于官,笞榜僮,死而複蘇者數,不服。
又囚亮父于州獄。
而屬台官論亮情重,下大理。
時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棄疾、羅點素高亮才,援之尤力,複得不死。
亮自以豪俠屢遭大獄,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
其學自孟子後惟推王通,嘗曰:“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于秒忽,較禮于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正,睟面盎背,則于諸儒誠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陳,正正之旗,風雨雲雷交發而并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
”亮意蓋指朱熹、呂祖謙等雲。
高宗崩,金遣使來吊,簡慢。
而光宗由潛邸判臨安府,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視形勢,複上疏曰: 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
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不待知者而後知其不濟也。
秦桧以和誤國二十餘年,而天下之氣索然無餘矣。
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餘年,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于宗廟社稷者,非臣區區所能誦說其萬一也。
高宗皇帝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舉,驚動慈顔,抑心俯首,以緻色養,聖孝之盛,書冊之所未有也。
今者高宗既已祔廟,天下之英雄豪傑皆仰首以觀陛下之舉動,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間所以作天下之氣者,一旦而複索然乎? 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可以常勝也,驅馳運動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
東宮居曰監國,行曰撫軍,陛下何以不于此時而命東宮為撫軍大将軍,歲巡建業,使之兼統諸司,盡護諸将,置長史、司馬以專其勞,而陛下于宅憂之餘,運用人才,均調天下,以應無窮之變?此肅宗所以命廣平王之故事也。
高宗與金有父兄之仇,生不能以報之,則死必有望于子孫,何忍以升遐之哀告諸仇哉!遺留、報謝,三使繼遣,金帛寶貨,千兩連發。
而金人僅以一使,如臨小邦,哀祭之辭寂寥簡慢,義士仁人痛切心骨,豈以陛下之聖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陛下倘以大義為當正,撫軍之言為可行,則當先經理建業而後使臨之。
縱今歲未為北舉之謀,而為經理建康之計,以振動天下而與金絕,陛下之初志亦庶幾于少伸矣!陛下試一聽臣,用其喜怒哀樂之權鼓動天下。
大略欲激孝宗恢複,而是時孝宗将内禅,不報。
由是在廷交怒,以為狂怪。
先是,鄉人會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蓋村俚敬待異禮也。
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有毒,已入大理。
會呂興、何念四毆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我。
”縣令王恬實其事,台官谕監司選酷吏訊問,無所得,取入大理,衆意必死。
少卿鄭汝諧閱其單辭,大異曰:“此天下奇材也。
國家若無罪而殺士,上幹天和,下傷國脈矣。
”力言于光宗,遂得免。
未幾,光宗策進士,問以禮樂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師道對,且曰:“臣竊歎陛下之于壽皇莅政二十有八年之間,甯有一政一事之不在聖懷?而問安視寝之餘,所以察辭而觀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衆,亦既得其機要而見諸施行矣。
豈徒一月四朝而以為京邑之美觀也哉!”時光宗不朝重華宮,群臣更進疊谏,皆不聽,得亮策,乃大喜,以為善處父子之間。
奏名第三,禦筆擢第一。
既知為亮,則大喜曰:“朕擢果不謬。
”孝宗在南内,甯宗在東宮,聞知皆喜,故賜第告詞曰:“爾蚤以藝文首賢能之書,旋以論奏動慈宸之聽。
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首,殆天留以遺朕也。
”授佥書建康府判官廳公事。
未至官,一夕,卒。
亮之既第而歸也,弟充迎拜于境,相對感泣。
亮曰:“使吾他日而貴,澤首逮汝,死之日,各以命服見先人于地下足矣。
”
其二曰:國家之規模,使天下奉規矩準繩以從事,群臣救過之不給,而何暇展布四體以求濟度外之功哉! 其三曰:藝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國。
而儒道之振,獨優于前代。
今天下之士熟爛委靡,誠可厭惡,正在主上與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教之,作其氣而養之,使臨事不至乏才,随才皆足有用,則立國之規模不至戾藝祖之本旨,而東西馳騁以定禍亂,不必專在武臣也。
臣所以為大臣論者,其略如此。
書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甯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歸。
日落魄醉酒,與邑之狂士飲,醉中戲為大言,言涉犯上。
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
侍郎何澹嘗為考試官,黜亮,亮不平,語數侵澹,澹聞而嗛之,即繳狀以聞。
事下大理,笞掠亮無完膚,誣服為不軌。
事聞,孝宗知為亮,嘗陰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後妄言,何罪之有!”劃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無何,亮家僮殺人于境,适被殺者嘗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
聞于官,笞榜僮,死而複蘇者數,不服。
又囚亮父于州獄。
而屬台官論亮情重,下大理。
時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棄疾、羅點素高亮才,援之尤力,複得不死。
亮自以豪俠屢遭大獄,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
其學自孟子後惟推王通,嘗曰:“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于秒忽,較禮于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正,睟面盎背,則于諸儒誠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陳,正正之旗,風雨雲雷交發而并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
”亮意蓋指朱熹、呂祖謙等雲。
高宗崩,金遣使來吊,簡慢。
而光宗由潛邸判臨安府,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視形勢,複上疏曰: 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
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不待知者而後知其不濟也。
秦桧以和誤國二十餘年,而天下之氣索然無餘矣。
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餘年,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于宗廟社稷者,非臣區區所能誦說其萬一也。
高宗皇帝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舉,驚動慈顔,抑心俯首,以緻色養,聖孝之盛,書冊之所未有也。
今者高宗既已祔廟,天下之英雄豪傑皆仰首以觀陛下之舉動,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間所以作天下之氣者,一旦而複索然乎? 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可以常勝也,驅馳運動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
東宮居曰監國,行曰撫軍,陛下何以不于此時而命東宮為撫軍大将軍,歲巡建業,使之兼統諸司,盡護諸将,置長史、司馬以專其勞,而陛下于宅憂之餘,運用人才,均調天下,以應無窮之變?此肅宗所以命廣平王之故事也。
高宗與金有父兄之仇,生不能以報之,則死必有望于子孫,何忍以升遐之哀告諸仇哉!遺留、報謝,三使繼遣,金帛寶貨,千兩連發。
而金人僅以一使,如臨小邦,哀祭之辭寂寥簡慢,義士仁人痛切心骨,豈以陛下之聖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陛下倘以大義為當正,撫軍之言為可行,則當先經理建業而後使臨之。
縱今歲未為北舉之謀,而為經理建康之計,以振動天下而與金絕,陛下之初志亦庶幾于少伸矣!陛下試一聽臣,用其喜怒哀樂之權鼓動天下。
大略欲激孝宗恢複,而是時孝宗将内禅,不報。
由是在廷交怒,以為狂怪。
先是,鄉人會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蓋村俚敬待異禮也。
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有毒,已入大理。
會呂興、何念四毆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我。
”縣令王恬實其事,台官谕監司選酷吏訊問,無所得,取入大理,衆意必死。
少卿鄭汝諧閱其單辭,大異曰:“此天下奇材也。
國家若無罪而殺士,上幹天和,下傷國脈矣。
”力言于光宗,遂得免。
未幾,光宗策進士,問以禮樂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師道對,且曰:“臣竊歎陛下之于壽皇莅政二十有八年之間,甯有一政一事之不在聖懷?而問安視寝之餘,所以察辭而觀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衆,亦既得其機要而見諸施行矣。
豈徒一月四朝而以為京邑之美觀也哉!”時光宗不朝重華宮,群臣更進疊谏,皆不聽,得亮策,乃大喜,以為善處父子之間。
奏名第三,禦筆擢第一。
既知為亮,則大喜曰:“朕擢果不謬。
”孝宗在南内,甯宗在東宮,聞知皆喜,故賜第告詞曰:“爾蚤以藝文首賢能之書,旋以論奏動慈宸之聽。
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首,殆天留以遺朕也。
”授佥書建康府判官廳公事。
未至官,一夕,卒。
亮之既第而歸也,弟充迎拜于境,相對感泣。
亮曰:“使吾他日而貴,澤首逮汝,死之日,各以命服見先人于地下足矣。
”